說說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追問藝術

2022-10-16 21:21:17 字數 3729 閱讀 105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所謂「問得巧」即指要講究提問的方法和技巧。追問,作為一種提問技巧,在課堂上廣為運用。何謂「追問」?

《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追根究底地問」。就語文教學而言,追問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設定一系列問題,將預設問題與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整合優化,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質疑、釋疑的過程。通過深層次追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追問?在追問時又要注意哪些問題?就此,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拙見。

一、圍繞「主問題」追問

「所謂『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上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它指的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注:

摘自余映潮先生的《我對閱讀教學「主問題」的研究與實踐》)「 它有內在的牽引力,……能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每乙個問題都能結構起課堂上乙個教學活動『板塊』。」(摘自楊美俊老師的《初中語文提問的設計與生成》)主問題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對主問題的追問,利於學生深入理解文字,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我教學《曹劌論戰》時,在學生疏通字句後,設計這一問題:「題目是《曹劌論戰》,你認為文章重在寫 『論』還是『戰』?」多數學生回答是「論」,少數回答是「戰」。

我問:「文中直接寫長勺之戰的內容有哪些?」學生回答: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齊師敗績」,「直接寫長勺之戰內容太少了」……我問:「那寫什麼的內容多呀?」學生齊聲答道:

「寫『論』得內容多。」我趁勢問:「顯然文章重在寫『論』。

『論』的內容有哪些呢?」學生回答:「『論』憑什麼打仗,『論』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追擊,『論』要抓住戰機,『論』取勝原因,『論』戰前準備,戰中情況,戰後分析,」……我說:

「同學們說得好。有同學說『論』戰前、戰中、戰後。如果以此為依據,能否給本文劃分一下層次呢?

」學生積極思考,師生一起劃分層次。隨後,我又問:「作者為什麼重在寫『論』呢?

」學生一時茫然。我提示:「通過曹劌的『論』,說明了他是乙個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聰明」,「會打仗」,「有軍事才能」,「有遠見」,「有遠謀」……我說:「是呀。

他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就是在暗示我們他的『遠謀』嗎?你能說說他的『遠謀』體現在哪些方面嗎?

」學生回答:「他有政治遠見,知道戰爭首先要取信於民」,「他知道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追擊,他有軍事指揮才能」,……一學生恍然大悟,答道:「我知道了:

寫『論』是表現他的『遠謀』。」我說:「很對。

這篇文章就是通過曹劌的『論』來表現他的『遠謀』。利於表現這一中心的材料要詳寫,其他的可略寫或者不寫。我們寫作文時,也要做到詳略得當。

」通過層層追問,學生既弄清了文章的結構層次,又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同時,對詳略得當的寫法也有了切實的認識。

二、對「小問題」的追問

「小問題」是相對「主問題」而言的,它是指就文章中某個字詞、句子或者某個細節設疑而形成的問題。它的『小』並不是說它可有可無,相反,它往往是文章鮮活的花朵,芬芳宜人。對『小問題』的追問,往往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時,我引導學生理解「標緻」一詞:先讓學生看教材注釋:「【標緻】漂亮,這裡是反語,用來諷刺。

」接著設疑:「大家能說說自己的理解嗎?」學生回答:

「『標緻』在這裡是醜陋的意思」,「不僅僅是外貌的醜陋,更指行為、思想的醜陋」,「用『標緻』一詞諷刺清國留學生的醜態醜行」,「表現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我問道:「作者厭惡清國留學生,對東京失望。作者為何會這樣?

」學生回答:「清國留學生不學無術,讓人煩」,「作者是為了救國才到日本學習的,看不慣清國留學生行為」……我啟示:「這表明了作者的愛國之情。

可是,這與寫藤野先生有何關係呢?」學生一時茫然。我又提示:

「作者不想見到清國留學生,自然想到別的地方去,於是到仙台去,見到了藤野先生。」學生明白:「這樣寫,為作者去仙台見到藤野先生做了乙個鋪墊。

」圍繞這一詞語追問,學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詞義,又利於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把握,還利於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三、對「生成問題」的追問

不論是「主問題」,還是「小問題」,一般都是教師預設的問題。然而,課堂是生成的。葉瀾教授說: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也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如今的課堂正顯現出剛性向彈性轉變的趨勢,更關注過程和體驗,關注過程和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

在動態的生成的過程**新思想、新創意。」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語文課堂教學中,若能對生成的問題進行恰當、有效地追問,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引導學生理解文字蘊含的生活哲理:問:

「作者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領悟到一些哲理,你能說一下嗎?」大多數學生明白:要想克服困難,我們可以採用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的辦法,一步一步去克服它。

正當我認為「萬事大吉」之時,一學生問:「一步一步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難嗎?」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的學生也點頭默許。我及時問道:「是呀。

你能說說自己的想法嗎?」他說:「試想,若沒有他父親的引導和鼓舞,他能走下來嗎?

是父親的幫助,他才克服困難的。」我肯定且讚許地說:「言之有理!

」又一學生說:「沒有傑利告知他父親也是不行的哦。」學生的思維被啟用,躍躍欲試。

我追問:「的確如此。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理解,文章又蘊含了怎樣的主旨呢?

」學生回答:「克服困難要有親人的幫助」,「也要有朋友的幫助呀」,「人生路上,親人和朋友的真心鼓舞和幫助是不可少的。」……通過對這一生成問題的追問,讓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字思想內容,同時,也鍛鍊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課堂教學中,追問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如何才能有效地追問,這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不過,在追問時,這幾點還是值得注意的。

一、追問要講究質量和實效性。眼下,很多人認為追問就是多提問題。其實,這種觀點是偏頗的。

「目前,提問過多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問題。『提問』之『弊』明顯地表現於課堂的有:『步步為營』的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板書』靠近的階梯;『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綿延滔滔講析的橋梁;『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路。

」(摘自《余映潮說教學創新-2:課中提問的創新設計》)大量毫無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表面上學生活動積極,實質上收穫甚微。本質上,學生還是在教師的左右下被動地學習,這與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二、追問要把握時機和切入點。追問不是機械地為了提問而提問,它是在對問題**的基礎上追根究底的繼續發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只有把握好追問時機,找準切入點,這樣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大提高追問的效率。

三、追問要留有思考時間和教師評價。追問並不是簡單的是非問,需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在教師做進一步追問以促進學生的理解或對問題的重新梳理前,教師應該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先有乙個審視自己答案的時間,教師再進一步進行追問,往往會事半功倍。

還有,在追問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適時作出評價。因為學生對教師總有強烈的心理期待,期待自己的表現能得到老師恰如其分的評價,當然最好是肯定或表揚性的評價。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善於運用評價藝術,以肯定和表揚學生的能力為主。

即使是學生不成熟的卻經過自己大腦思索的、獨特的、創新性的提問,也應以肯定為主,切勿求全責備。教師真切的鼓勵語會使學生發揮出潛在的智慧型和才能,使追問更有深度,更有價值。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乙個問題比回答乙個問題更有價值。語文教學中,如何深入有效地開展追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這與教師深厚的語文素養、紮實的教學能力、機敏的理性思維和飽滿的教學激情是分不開的。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文預習

作者 朱文麗 讀寫算 教研版 2014年第01期 摘要 課文預習是教師指導下的自學活動。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力,自己動口 動手 動腦,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讀書習慣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好方法,通過預習還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公升學生素質。關鍵詞 ...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修水縣教師進修學校陳燕 人的情感特別是高階社會情感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新課標明確指出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 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的養成階段,因此語文教學應特別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我...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提問策略

作者 鄧昭玲 文科愛好者 教育教學版 2009年第04期 摘要 課堂提問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師生資訊交流的最重要活動之一。提問時教師要把握策略,堅持少而精 循循善誘等原則,提高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 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