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科學答案

2022-10-16 08:09:04 字數 5157 閱讀 3930

小學五年級科學(蘇教版)上冊教材培訓材料

第一單元白天和黑夜

1、陽和影子

一、問題解答

問題1、陽光下影子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答:一是方向的變化:西----東,二是長度的變化:長---短--長。

問題2、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有什麼關係?

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相反。

問題3、影子的長短和太陽的位置有什麼關係?

答:太陽越高影子越短,太陽越低影子越長。

問題4、**氣溫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變化有什麼關係。

答:太陽越低,溫度越低,太陽越高,溫度越高。

二、教法分析

本單元選取的研究物件為學生常見的影子、太陽、月亮,通過一系列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在初步認識太陽、月亮、運動的基礎上,將學生的視角逐漸引向晝夜交替變化對生物以及人類的影響。

建議教學思路如下:

通過直接觀察太陽視運動(觀察太陽)和間接了解太陽的視運動(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指導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太陽的視運動規律。

引入: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用場景圖——太陽的日出和日落即太陽在天空中視運動現象引入。

建議:1. 充分呼叫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說說親身觀察到的或是在影像資料上看到的日出、日落的情景,為下一步觀察太陽視運動的活動做好準備。

2. 指導學生認識太陽的基本運動規律,如東昇西落等,為後續的觀察活動奠定知識前提。

活動1:認識一天中太陽的位置變化和高度變化,描述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方位和高度。

建議: 認清方位,最好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來描述。

借助參照物(如大樹,房屋,旗桿等)描述太陽的位置。

用拳頭表示太陽高度,只是乙個相對模糊的計量方法。由於學生拳頭大小的差異,

觀察的結果可能各人不一樣。只要學生找出規律即可。

活動2:記錄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發現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律。

1、畫教學樓的影子。

2、畫陽光下鉛筆的影子。器材準備:指南針、記錄紙、橡皮、小棒(10厘公尺)、尺、

鐘錶、溫度計。

3、討論: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律。

建議:1.先讓孩子**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變化嗎?會怎樣變化?

2.畫大樓的影子,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任選物體畫影子。

3. 製作觀察影子的小儀器時,先用指南針定好南北方向後,在白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可以先定方向,然後把紙按方向擺正,再在紙上標識方向。再在紙上定好小棒的位置。

4. 觀察記錄應該延續一整天。利用每節下課時間去記錄一次,一直延續到放學,這樣學生能夠獲得一天的資料。

活動3:在室內用手電筒模擬陽光下影子變化,尋找規律

器材準備: 手電筒、竹篾、小標桿。

1、模擬活動

2、討論:a陽光下影子的方向與太陽位置的關係b影子的長短與太陽高度的關係c**氣溫的變化與太陽的位置的關係

建議:1. 模擬活動前或後,一定要讓學生討論知道手電筒和竹篾分別代表太陽和太陽在天空中運動的軌跡,小標桿的作用是產生影子,代表地球上能產生影子的物體。

2. 對於學生**氣溫的變化,教師不必表態,只是讓學生通過實測來說明氣溫和太陽位置的關係。

本課主要活動:連續記錄像子——側重於科學**

三、實驗與製作

實驗名稱:太陽下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準備:手電筒、繩子、橡皮、鉛筆、呼啦圈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陽從東方公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影子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由西向動轉動。

實驗結論: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長,中午的影子最短。

2、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相反。

2、太陽鐘

一、問題解答

問題1、人們利用什麼知識來製造不同形狀的日晷?

答:人們利用了太陽位置和影子的關係的知識。

二、教法分析

認識古代的計時工具——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了解太陽鐘的計時原理。能做乙個用太陽的影子表示時間的「鐘錶」。

建議教學思路如下:

活動1:閱讀資料,通過展示古代的日晷了解有關日晷的知識 。

活動2:設計並製作日晷:兩種簡易太陽鐘的製作,1、小棍投影,石頭標影位;2、半圓紙上標刻度,紙板尖影映時間。

步驟:1、為學生準備好標有刻度的半圓形卡紙和三角形硬紙板

2 、學生將三角形紙板貼上到半圓形卡紙後

3、到室外確定好方位,在陽光下驗證一下當時的時間與紙盤上的時間是否一致 ,檢驗製作的是否準確。

拓展活動:玩手掌日晷:面向正南方,手掌攤開(上午左手,下午右手),用拇指夾住一枝筆,使筆與手掌垂直。拇指關節對著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著不同的時間。

本課主要活動:設計製作日晷——側重於科學**技能

三、實驗與製作

實驗名稱:製作簡單的太陽鐘

實驗準備:卡紙、指南針、硬紙板等

實驗過程:書上比較詳細。

3、晝夜交替

一、問題解答

問題1、根據太陽的東昇西落現象,你認為地球儀應該朝哪個方向轉動?

答:逆時針轉動。

問題2、如果2023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麼,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觀眾應該分別在什麼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答:從時差具體計算:德國—6;美國:-18——-12;澳大利亞+1.30或+2或+2.30。讓學生進行計算,或按白天、黑夜等詞語來描述。

二、教法分析

在前兩課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太陽的運動,進一步揭示出表面現象是太陽在運動,而實際上是地球在運動(自轉)。

建議教學思路如下:

匯入:觀察同一地區的白天和黑夜的不同現象

建議: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當地白天和黑夜的情況,由大量的現象描述,產生對晝夜現象更加清晰的認識。此外,還需了解當早晨面向南方的時候,太陽出現在那一邊,傍晚的時候太陽又從那一邊落下,為下面做模擬實驗做好準備。

活動1:模擬實驗——討論地球自轉引起的變化

做模擬實驗的時候需要學生考慮:燈光的位置、地球儀的方向、觀察到的明暗變化,最關鍵的是學生需要考慮怎樣才能模擬出和地球上相似的晝夜交替的現象。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用地球儀繞著燈光轉動;另一種是地球儀和燈光的位置不變,只旋轉地球儀。這時候就需要讓學生考慮怎樣旋轉才能出現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相類似的早晨太陽從東方公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

關鍵:1. 注意幾個細節:地球儀應逆時針轉動;把投影儀的光射向地球儀;投影儀不能靠地球太近,要讓投影儀射出的光「包圍」地球儀。

2. 「地球儀應朝哪個方向轉動」的討論,提到模擬實驗前進行。

活動2:觀察模型——討論同一時刻的晨昏變化

1、觀察燈光下的地球儀,根據明暗的不同和明暗的趨勢,判斷出那些地方是白天,哪些地方是黑夜;哪些地方是早晨,哪些地方是黃昏。

2、知識應用。

活動3:閱讀資料:古人對晝夜變化的認識過程

列舉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幾種晝夜成因觀點,進行人類探索晝夜成因的科學史教育。

建議:1.可以用多**介紹有關對晝夜形成原因的科學史。

2.討論這幾種傳說和理論當中哪一種更加可信。

3.列出這幾種理論中合理的成分(所謂合理就是理論的闡述和解釋與實際的觀測是一致的)。

4.列出這幾種理論中不合理的解釋之處,鼓勵學生對這些理論提出質疑。

5.了解目前的合理解釋。

本課主要活動:模擬地球自轉的實驗——側重於分析

三、實驗與製作

實驗名稱: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水平照射地球儀,會發現向著手電筒的一面變亮了,揹著的一面沒有變亮,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地球儀亮著和黑的一面不斷變換。

實驗結論:向著太陽的一面是白晝,揹著太陽的一面是黑夜,隨著地球的轉動,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

4、看月亮

一、問題解答

問題1、交流月相日記,你能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嗎?

答: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殘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就這樣迴圈,月相變化是週期性的,週期大約是乙個月。

二、教法分析

觀察發現乙個月期間月亮的執行變化的規律。

交流:心中的月亮——了解學學生前概念

1、畫出自己記憶中的月亮,從中了解學生對月亮的變化已經知道什麼、了解什麼,對關於月亮的哪些問題感興趣等

2、根據不同月亮的形狀給月亮排序。學生可能出些多種排列方法,在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想法,把這些排序方法當成是學生的一種已有經驗,在實際觀察以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觀察結果來糾正自己原有概念的錯誤,而不在課堂上根據老師或者書本的介紹來直接糾正學生錯誤概念。

活動:連續觀察月亮——總結規律

建議教學思路如下:

1、觀察前: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給月相記日記。觀察月相要記些什麼?(陽曆、農曆、觀察地點、觀察時間、月亮的方位、天氣等)記錄多長時間合適?觀察記錄的目的是什麼?

2、觀察中:定期組織交流月相日記檢查學生有沒有堅持觀察月亮。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保持他們的觀察熱情,促使他們能夠堅持下來。這一過程比他們得到月相變化的知識更為重要。

3、觀察後:就自己的發現,總結出月相變化的規律。

活動:觀察月亮盒中的月相變化。

主要活動:討論如何記錄月相連續記錄月相

三、實驗與觀察

觀察名稱:觀察月相:

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月相的變化,畫出來。訓練學生觀察的毅力和耐心。

5、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一、問題解答

問題1、蜜蜂和蝙蝠會不會相遇嗎?為什麼?

答:不會相遇,因為蜜蜂在白天活動,蝙蝠在晚上活動。

問題2、你一天的作息時間是怎樣安排的?

答: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作息時間。

二、教法分析

單元總結課。

揭示植物、動物和人的生命活動具有乙個「自己上發條」和「自己調節」的生物鐘。知道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絡 。

建議教學思路如下:

活動1: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花鐘

通過查詢資料的方式了解白天活動的動物和夜間活動的動物,選擇典型的夜間活動的動物進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動物適應白晝還是黑夜的活動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比如動物的身體構造、天敵活動的時間、食物**等。

活動2:晝夜對人體的影響——人體生物鐘

以談話的形式展開關於生物鐘的討論。

活動3:晝夜對動物的影響——晝行動物和夜行動物

拓展:利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律來改造植物

提交任務——收集資料——科學討論——形成共識

主要活動:調查活動——植物、人、動物的一天

第二單元光與色彩

1、光的行進

一、問題解答

問題1、你能說出哪些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嗎?

答:螢火、閃電、太陽是自然光;蠟燭、燈泡是人造光。

問題2、你怎樣解釋下面光的現象?

小學五年級科學試題

班級姓名分數 一 填空。40分 1是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2根據植物不僅會在不同季節裡開花,有的還會在一天的固定時刻開放或閉合的現象,編排出了乙個 花鐘 3 凸透鏡能使光線凹透鏡能使光線 4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戰國的時候被稱為 5和是人體的血液迴圈器官。6 通過對比測量呼吸和心跳的資料可以發現,...

小學五年級科學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

一 填空題 1 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 直線 行進的。2 赿 光滑 的表面,反光效果赿好。3 陽光由 紅 橙 黃 綠 藍 靛 紫 七種色光。4 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光的直線傳播 5 中間厚 邊緣薄的透明鏡片叫 凸透鏡 中間薄 邊緣厚的透明鏡片叫 凹透鏡 6 像鋁絲 鐵絲這些容易導電的物體叫 導體 像木...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總結

再次,活動本身所蘊涵的知識能力太淺,沒有太多的思維訓練的成分。比如,在有關動物的知識內容中,讓學生去表演動物的運動。這種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但只能體現學生觀察的仔細程度,其中蘊涵的思維的成分就不多,如果在對動物運動的模仿之後引發學生去思考 動物為什麼必須要那樣運動?那樣運動會有什麼好處?這樣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