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檢測卷 二

2022-10-11 21:00:10 字數 4284 閱讀 4431

(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下圖為「我國部分地區荒漠化狀況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示區域荒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有(  )

①過度放牧 ②環境汙染加劇 ③地處西北內陸,降水稀少 ④過度農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對圖中荒漠化擴充套件及治理措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華北大部分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

b.荒漠化正向東、向北推進

c.土地荒漠化的擴充套件與冬季風有關

d.在綠洲內部採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進行治理

答案解析第1題,內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放牧,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交界處荒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過度農墾。第2題,圖中荒漠化推進的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因此與冬季西北風有關。封沙育草是針對綠洲邊緣地帶的荒漠化所採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現已成為我國沙塵暴四大源地之一。讀表及圖,完成3~4題。

3.民勤綠洲水資源最充沛的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導致上述時期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於(  )

a.全球變暖,石羊河水量明顯減少

b.流域內用水量增加,上游來水減少

c.大量地表徑流在沙漠地區下滲

d.草原破壞使地表徑流減少

答案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石羊河為一條內流河,其河流補給主要是來自祁連山的冰川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節應在夏季。第4題,從**中資料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徑流量從2023年到2023年並無明顯變化,因此導致民勤綠洲迅速退化的原因應主要是流域內用水量增加。

「大風呼呼刮,平地起黃沙,無風三尺土,沙攆人搬家」,甚至造成「窮荒絕漠鳥不飛,萬磧千山夢猶懶」的景觀,這是幾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區的真實寫照。回答5~6題。

5.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樣性減少

6.對於當地生態環境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過度放牧、開墾、樵採是造成該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實施跨流域調水是治理該地荒漠化的主要途徑

d.2023年以後,該地區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答案解析第5題,根據當地的諺語可以判斷出該地最嚴重的生態問題是荒漠化。第6題,人為原因是造成吉林省西部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下圖為西南某地將原始生態林改為橡膠林後的水迴圈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7.與原始生態林相比,改為種植橡膠林後(  )

a.蒸發量增多 b.下滲量增加

c.徑流總量增多 d.氣候更加濕潤

8.由原始生態林改為橡膠林,可能帶來的影響有(  )

a.涵養水源能力變強

b.土壤肥力上公升

c.生物多樣性減少

d.自然災害減少

答案解析第7題,讀圖可知,橡膠林蒸發量和地表徑流量比原始生態林大,下滲水量則會減少;徑流總量包括地表徑流量和地下徑流量,該地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加,徑流總量應減少,氣候變得乾旱。第8題,破壞原始植被,將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壞原始生態環境,將使生物多樣性減少;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旱澇災害頻繁。

沙柳根系發達,生命力強,枝條叢生不怕沙壓,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但沙柳必須每隔3年~5年平茬才能長得更好,否則就會死亡。讀下圖,完成9~10題。

9.種植沙柳,改善環境,主要是因為沙柳能(  )

a.防風固沙 b.吸菸除塵

c.保持水土 d.淨化空氣

10.造紙產業鏈條(  )

a.使植被遭到了更大規模破壞

b.實現了無廢棄物排放

c.生產重點轉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d.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生態效益的良性迴圈

答案解析第9題,沙柳具有耐旱、抗風沙的特點,種植沙柳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第10題,造紙產業鏈條的發展,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良性迴圈。

結合下圖,完成11~12題。

11.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

①石灰岩廣布,土壤發育淺薄 ②植被破壞③土質疏鬆 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強度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嚴重地區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積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類大量開墾濕地

答案解析第11題,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處:植被的破壞、降水集中且強度大。第12題,土壤次生鹽漬化多與氣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關。

北方春旱嚴重,蒸發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公升,導致土壤中的鹽分集聚於地表,出現鹽漬化現象。

下圖是「我國『十二五』中規劃的生態功能區(以保護林草、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等為主的區域)分布圖」。讀圖,回答13~14題。

13.對下列各組生態功能區自然環境共同特點的描述,符合實際的是(  )

a.ab—草原廣布、溫差大 b.bf—地表崎嶇、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風沙小 d.dg—氣候濕潤、林地多

14.下列生態功能區中,規劃目的以保護濕地、涵養水源為主的是(  )

a.c b.d c.e d.f

答案解析第13題,由圖可知,a生態功能區位於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其氣候的大陸性強,溫差大,降水少,草原較少;b生態功能區位於河西走廊,地表並不崎嶇;f生態功能區位於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並不少;ce生態功能區的晴天多,光照充足,但c地區多風沙;d生態功能區位於東北北部山區,g生態功能區位於東南丘陵地區,兩地區氣候都較濕潤,且都是我國森林的主要分布區。第14題,根據圖中的相對位置可知,e生態功能區位於青藏高原上長江、黃河的發源地,該地區地勢高,蒸發、下滲量較小,地表多濕地,將此地規劃為生態功能區,其主要目的是保護濕地、涵養水源。

下圖所示山地為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層相間構成。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河流徑流量隨之發生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回答15~17題。

15.森林植被被破壞後,河流徑流量年內波動強烈,是由於(  )

a.降水更多轉化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轉化為坡面徑流

c.降水變率增大

d.河道淤積

16.森林植被恢復後,該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徑流增加 ③蒸發(騰)量增加 ④地下徑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如果降水最終主要轉化為河流徑流,那麼森林植被被破壞後,甲、乙兩條河流徑流量發生的變化是(  )

a.甲增加,乙減少,總量增加

b.甲減少,乙增加,總量增加

c.甲增加,乙減少,總量減少

d.甲減少,乙增加,總量減少

答案解析第15題,森林植被被破壞,植被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坡面徑流增大,下滲量減少,a錯。降水更多轉化為坡面徑流,導致河流徑流量增大,b對。植被破壞對降水影響不大,c錯。

河道淤積會導致洪澇災害加劇,不會影響河流徑流量的年內變化,d錯。第16題,森林植被恢復後,對降水量沒有影響,①錯。地表徑流減少,②錯。

植被涵養水源能力增強,坡面徑流減少,下滲量增加,蒸發量增加,③④對。第17題,森林植被被破壞後,水土流失嚴重,匯集後河流總量會減少。從岩層傾斜狀況來看,透水岩層向乙河傾斜,下滲部分的降水會更多的匯集到乙河,所以乙河水量增加,而甲河水量減少,故選d。

下圖示意我國39°n附近某區域。讀圖,完成18~20題。

18.圖示區域土壤鹽漬化最嚴重的地區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溫度

20.如果乙地區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將會導致(  )

a.甲地區植被退化 b.乙地區沙化

c.丙地區荒漠化 d.丁地區植被改善

答案解析第18題,丁地位於河流下游,地勢低窪,容易積水,且本區氣候乾旱(時令河),夏季蒸發旺盛,最容易出現鹽漬化現象。第19題,從材料中所給的緯度及圖例(時令河)等可以推出本區位於我國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少。因此水分條件是限制本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

第20題,本區的河流為內流河,河流徑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區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導致下游水量減少,植被減少,從而導致土地荒漠化。甲地位於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對其沒有影響,故a錯;乙地可能出現鹽鹼化現象,故b錯;丙、丁地位於下游地段水量減少,植被減少並退化,產生荒漠化,故c正確、d錯誤。

數學必修5章末過關檢測卷 二

數學 必修5 人教a 章末過關檢測卷 二 第二章數列 測試時間 120分鐘評價分值 150分 一 選擇題 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5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有窮數列,那麼23n 6的項數是 a 3n 7 b 3n 6 c n 3 d n 2 解析 此數列...

第二章章末檢測

一 選擇題 1 已知函式f a b a b為非空數集 定義域為m,值域為n,則a b m n的關係是 a m a,n bb ma,n b c m a,nbd ma,nb 2 已知冪函式f x x 的影象經過點,則f 4 的值等於 a 16b c 2d.3 若f x ax2 a 0 且f 2,則a等於...

氣體章末檢測

氣體 章末達標題 1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在a狀態的內能一定大於b狀態的內能的圖線是 2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經過一系列過程,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a b過程中,壓強減小,體積增大 b b c過程中,壓強不變,體積增大 c c a過程中,壓強增大,體積不變 d c a過程中,壓強增大,體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