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原子教案

2022-10-10 23:27:07 字數 4576 閱讀 6826

江西省萍鄉市四中劉曉萍劉潔

教學設計說明

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是本課題的重點,在有關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過程中逐步培養微觀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也是本課題的難點。由於微觀粒子非常小,肉眼和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因此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的機會,提供一些日常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變化現象,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學方法以**性教學為主。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本課題的難點。通過水的蒸發、過氧化氫的分解等例項分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的不同情況時分子的特點,從而形象地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並運用所得的定義來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在微觀上的本質區別、純淨物和混合物的微觀區別。

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再輔以講解、討論、練習,極易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以後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前面有關氧氣製取知識的理解。

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本課題開始,學生將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首先通過實驗認識物質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再體會它們與巨集觀世界的不同,掌握用微觀理論解釋巨集觀變化;最後通過認識分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不同變化來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學設計的主要流程:創設問題情境→實驗**→得出結論→活動**→學生談論→總結歸納。

本課題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水的蒸發、凝結和揮發)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現象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接著用簡單的幾句話將人類對分子、原子的原始思考與現代結論聯絡起來。

(二)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題是學生從巨集觀世界走向微觀世界的開始,一些觀點和結論不像認識巨集觀世界那樣容易理解,所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學好本課題的關鍵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從這幾方面著手對難點進行突破。

1.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的機會。

2.採取更為開放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過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變化現象,力求把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結合起來。

4.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構成物質的微粒有體積小、質量輕、不斷運動、有間隔的基本特徵;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點、不同點及聯絡;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3)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淨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能從常見的現象入手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過討論分析能主動和他人進行交流,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對微觀粒子的**欲,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2)感受物質無限可分的哲學思想,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

教學重點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並認識微粒的特徵,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能力。

教學難點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

課時設計

2課時教學策略

創設問題情境→實驗**→得出結論→活動**→學生談論→總結歸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課】我們的世界是乙個物質的世界,裡面由千千萬萬種物質組成。那麼物質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從今天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從微觀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

【思考】首先,請學生根據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思考下列問題:

1.盛放在容器裡的水,在常溫下會逐漸減少,如果受熱會減少得更快,這是為什麼?

2.為什麼桂花會十里飄香呢?

3.溼衣服為什麼在太陽下曬比掛在室內幹得更快?

4.糖塊放在水裡,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這是什麼原因?

【分析】其實,上述生活中的現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興趣,他們經過反覆的實驗和**,提出了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設想。並用這一設想來解釋上述問題。那麼,事實上是否如此呢?

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麼呢?科學事實證明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們本課題要學習的分子和原子。

【提問】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是否存在呢?它們又有什麼特點?

【過渡】請大家仔細觀察以下實驗……

【實驗】向盛有水的小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靜置,觀察發生的現象。

現象:品紅在水中迅速擴散,但較長時間後才擴散均勻。

【提問】為什麼品紅能在水中擴散呢?

【回答】如果物質都是由不連續的粒子組成的,那麼品紅也不例外,組成品紅的微小粒子向水中運動,就出現了品紅向水中擴散的現象。

一、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講解】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證明,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現在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直接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走原子。

【投影】展示分子的影象

顯微鏡下苯分子的影象

1.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分子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有哪些特點呢?

2.分子的特點

【提問】我們可以用肉眼看見分子嗎?

【回答】不可以。

【提問】用普通的顯微鏡能觀察到分子嗎?

【回答】也不可以。

【提問】那怎麼樣才能看見分子呢?

【回答】必須用非常先進的科學儀器,如剛才**提到的掃瞄隧道顯微鏡。

【總結】用肉眼和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分子,必須用比較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可見分子是一種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桌球相比,就好像拿桌球跟地球相比一樣。

【提問】分子這麼小,有沒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呢?

【回答】經過預習可知,分子儘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例如: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約有1.

67×1021個水分子(以20滴水為1ml計算)。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裡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

可見分子的乙個顯著特點是:質量很小,體積很小。

(1)體積小,質量輕。

【過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關分子的知識嗎?那麼,請大家按以下建議進行實驗。

【活動與**】分子運動現象的實驗

分子運動現象的實驗

已知酚酞和氨氣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它們溶於水可分別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向盛有約20 ml蒸餾水的小燒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用玻璃棒攪拌均勻,觀察溶液的顏色。

2.從燒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於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有什麼變化。

3.另取乙個小燒杯b,加入5 ml濃氨水,用乙個大燒杯罩住a、b兩個小燒杯。觀察幾分鐘,有什麼現象發生?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實驗1的結論】溶液為無色。

說明:酚酞本身是一種無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餾水中,只是對酚酞進行稀釋,所以溶液仍為無色。

【實驗2的結論】溶液顏色由無色變紅色。

說明:酚酞是一種酸鹼指示劑,遇酸不變色,遇鹼顯紅色,濃氨水顯鹼性,所以由無色變紅色

【思考】生活中的食醋常顯酸性,若往醋中滴入酚酞溶液,顏色會不會變化?為什麼?

【回答】不會。因為剛才說到酚酞遇酸不變色,食醋顯酸性,所以滴入酚酞溶液後,顏色不會有變化。

【實驗3的結論】燒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

【提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回答】分子在不斷運動。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變為紅色。

【提問】溼衣服為什麼在太陽下比掛在室內幹得更快呢?

【回答】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2)分子總在不斷地做無規則的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實驗: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

現象:觀察混合後的體積小於100 ml。

【結論】分子之間有間隔。

【討論】水溫公升高,液態水變成水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水的三態變化可以用關於分子的哪些知識來解釋?

【結論】 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態變化中,分子間的間隔在發生變化,但分子的數目、大小不變。

【分析】我們知道氣體可以壓縮儲存於鋼瓶中,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在受壓的情況下氣體液化,分子間的間隔變小。相同質量的同一種物質在固態、液態和氣態時所佔的體積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則是物質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

【提問】癟了的桌球如何復原呢?為什麼?

【回答】放在熱水中。因為溫度越高,分子之間的間隔越大。

(3)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之間的間隔大小隨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大。

【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分子)的有關知識。知道了物質的微粒性,並且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常見現象。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1.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的特點

(1)分子體積小、質量輕。

(2)分子總在不斷地做無規則的運動,且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之間的間隔大小隨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大。

教學反思

本課題運用多**的影象和動感設計,把巨集觀的實驗現象與微觀粒子的理解較好地聯絡了起來,從而形象地表現微觀世界的變化。注重情景創設,運用多**和實驗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巨集觀、微觀、直接、形象、抽象的資訊,讓學生自己去感覺、發現。同時教師又及時提供協作學習引起學習者探索新知的強烈慾望,從而培養起學生創新探索的精神和信心。

分子原子市級公開課教案

第三章第2課時分子原子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物質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2 初步了解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即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3 用分子的觀點區分混合物和純淨物。2 過程與方法 ...

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學案例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 課型 新授 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認識物質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 通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 從巨集觀現象 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思考 1 為什麼漫步在花園裡能聞到花香呢?2 在加油站附近...

分子原子小結

教學目的 1.通過複習使學生對分子 原子 元素 單質 化合物 純淨物 混合物的概念,以及物質的分類與分子 原子 元素間的關係又進一步的理解並能正確運用。2.理解原子的組成 原子量 化學式 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掌握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即解題格式的規範化。3.通過系統複習培養學生的總結 歸納 概括綜合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