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設計

2022-10-10 17:33:03 字數 6055 閱讀 9442

康盛小學張衛峰

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現代學習理論、網路環境與多**技術,對整個教學系統進行規劃,在分析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部分特點的基礎上統籌全域性,選擇提出教學具體方案,包括一節課進行過程中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活動形式、教學評價、知識**、板書設計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整個課堂設計要貫穿一條主線(資訊素養)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運用資訊。

一、教學設計應當把握重點

我們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運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來進行教學設計,把握以下重點。

1.三維度目標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育人思想,關注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追尋新時期條件下素質教育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的統一。

2、重、難點

把握本課的重點,難點

3、學情分析:

說明這課是什麼教材幾章幾課的內容,教學物件,上本課之前的知識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什麼,培養什麼能力,情感目標的發展

4、匯入:

匯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它是本節課的頭,別有用心的匯入很重要,你要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在整個課堂中有求知慾望。

5、主體性教學策略

主體性教學策略: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注意把握四條認知邊界:

一是教學的著眼點關注學生缺點錯誤轉移到怎樣激勵學習潛能;二是不承認差生,只承認個體差異存在,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三是教學的注意中心應從知識本身轉移到獲取知識的過程;四是關注教學個性化走向個性群體化的實踐策略。

6、學習方式

倡導自主、**、合作的課堂學習方式,重視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關係,互相適應,互相促進,優化課堂要素的配置,追尋有效課堂學習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

7、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教學、問題教學、活動教學的模式及其功能效應。國內研究資訊科技課程教學設計的一些基本內型:(1)基於任務的協作學習模式;(2)小組互助式學習模式;(3)網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4)網上協作學習模式;(5)任務驅動教學模式;(6)網路環境下的個別化教學模式……

8、教師的主導作用

重視課堂講授的實效性和時效性,提倡簡潔、精練、有效的課堂指導,優化課堂結構,重組環節步驟,重視資訊流的整合和有效資訊的輸載,研究課堂資訊的互動性和有效傳輸。

9、任務設計的重要性:

任務:層次性,適用性,由表及裡,逐層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學生做什麼?給學生乙個清晰的思路。

b、廣度:你的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還是觀向個體差異的學生

c、深度:因個體差異,任務深度不同。

10、重視課堂練習的實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夠引導學生智力潛能開發的課堂練習。

11、與其它課程整合

計算機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可以說是其它學科的基礎,我們就要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來更好的服務其它課程。

12、.建立教學評價反饋激勵機制

通過評價的激勵,誘導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等學習心理的內在動力體統,引導學生的潛能發展。

多元評價:自評、互評、師評發展性評價:不以結果為主,更要注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審美評價標準:美的標準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結構,不能以常人的標準進行。評價參考:只是為引人注意,還是賞心悅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們要表達的意識。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需要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和反饋,並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有關環節。評價、反饋與修改應該貫穿資訊化教學設計過程的始終。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式

(一)教學任務設計

1.教學內容的安排

2.學習者特點的分析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3.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實現目標的任務途徑

知識技能情感

應特別注意的是,在教學目標陳述中,應該使用表達學生具體行為的動詞,盡量避免使用過於籠統、含糊的詞語,如「了解」、「學習」、「培養」、「理解」、「認識」、「欣賞」等,用這些動詞表述的教學目標,教學後無法測量是否達標。教學目標的陳述主體不應是教師(或講授內容),而是學生(或學習結果)。陳述教學目標應注意個性化。

教學目標描述用詞舉例:

(1)結果性目標

a.知識

了解——說出、背誦、辨認、列舉、複述等

理解——解釋、說明、歸納、概述、推斷、整理等

應用——設計、辯護、撰寫、檢驗、計畫、推廣等

b.技能

模仿——模擬、再現、例證、臨摹、擴(縮)寫等

獨立操作——完成、指定、解決、繪製、嘗試等

遷移——聯絡、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等

(2)體驗性目標

經歷(感受)——參與、尋找、交流、分享、訪問、考察等

反映(認同)——遵守、接受、賞識、關注、拒絕、摒棄等

領悟(內化)——形成、具有、樹立、熱愛、堅持、追求等

(二)教學策略的制定

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的元認知過程、教學活動的調控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

教學活動的元認知過程是教師對教學的程序及其中的變化而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調節活動。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師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與手段的展開過程。第二,教學策略不同於教學設計,也不同於教學方法,它是教師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把握和推進的措施。

第三,教師在教學策略的制定、選擇與運用中要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入手和著眼,要兼顧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學生的狀況和現有的教學資源,靈活機動地採取措施,保證教學的有效有序進行。第四,教學策略是一系列有計畫的動態過程,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的分析與突破教學難點的教學措施

(四)教學過程及細節處理

1.課前的資源準備與教學環境設計

2.課堂的引入

3.學生的合作

4.教學的拓展與探索

5.課堂教學評價與反饋

(五)教學實踐體會

二、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通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資訊科技作為小學一門新開設的學科,是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的乙個圖書館裡曾有這樣三句話: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見在資訊科技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據此,為完成《綱要》規定的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能力,必須牢固地立足於平時課堂教學。而在課堂教學中尋找並運用一種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資訊科技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不斷發展和資訊科技教學的不斷深入,其課堂教學從不規範到基本規範,教學方法從無到有,教學模式從借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具有資訊科技學科特色的教學模式。

根據平時教學的總結,歸納出以下六種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供大家交流,在此只能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知識講解法

知識講解法就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地講解。它作為一種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學方法,同樣適合新興的資訊科技學科,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於資訊科技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學裝置就能完成教學過程,如教學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日常維護和病毒預防以及計算機的用途、網路道德等。這種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於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如:

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漢字輸入法分析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教學語言要注意「生動」、「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對教材的內容必須深加工,這樣教師才能教的輕鬆,學生聽得愉快,記得牢固。

二、廣播演示法

廣播演示法就是教師利用網路演示軟體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過程,如畫圖、word、powerpoint等應用軟體的啟動、退出、操作介面的介紹、各種編輯操作等,這種教學方法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了解各種應用軟體的功能用操作方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講解新課,也可放在課程的匯入階段,只要教師組織一些新穎的匯入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有利於讓學生同步進入教學過程,防止個別學生在做其它操作,達到全班學生的學習能與教師的授課內容同步。

三、同步教學法

同步教學法就是學生與老師同步進行操作,學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操作性較強的新知識教學過程,在複習中學生存在比較難於理解的過程也可採用此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學中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義。此教學法有兩種應用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邊操作邊講解),通過計算機投影儀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則跟著教師的操作和講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應用很廣,對於操作性較強的資訊科技學科,針對某個具體的軟體中的某一項具體的功能,操作步驟和過程比較多,介面變化頻繁,教師難於講解,採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講解一步,操作一步,學生跟著操作一步,教師講解輕鬆,學生一聽就能明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要求計算機教室裝有計算機投影儀,這對有條件的學校來說,採用這種教學模式解決教學過程中重難點效果非常顯著。

另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看著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適用於更為廣泛的農村學校,因為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資訊科技教學,教師不需要網路演示軟體和計算機投影儀。應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與第一種模式基本一樣,只是教師在教學中先指定幾名優生配合,教師講解一步,全班同學在優生的配合下同步操作,在講解時,除了講解具體功能及作用外,由於部分學生沒有直觀的視覺參照,每一步操作都要強調滑鼠的所指向和點選的具體位置,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完成操作,教師要找好參照物或說清楚具體方位。

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一定要控制好操作進度,決不能出現一些同學操作在前,一些同學操作在後,這樣是無法進行教學的,所以要充分搞好組織教學,提倡互助互學,發揚傳(乙個同學會了立刻傳授給旁邊的同學)、幫(對於極個別操作有困難的學生,旁邊的同學要進行幫助)、帶(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一些優生,讓他們帶動周圍一片)。處理好組織教學其教學效果與第一種教學模式完全一樣還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若組織不好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但不會有良好效果反而會使課堂很亂教師上課很吃力。

四、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乙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乙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建立,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讓學生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任務。

在實施過程中「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為乙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乙個學習模組的內容細化為乙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例如:以小學資訊科技第三冊第七課《製作個人通訊錄》的學習為例,在學習「製作個人通訊錄」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乙個任務「給**設定自己喜歡的底色」,這個任務包含「制**」和「設底色」兩步操作,並強調「自己喜歡的底色」,體現了與學生的關係,同時也為下面的操作,即對通訊錄的邊框和底紋設定這節課的重點作鋪墊。

在每堂課中就可以分配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具體任務,要求學生當堂課內給出解決的方法。又如儲存網上資料的模組綜合練習時,可以讓學生設計製作乙份小報,要求有圖、有文、有藝術字、有分欄等,其內容和版圖完全由學生自由發揮。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於每個模組的綜合學習階段。

在最終學習結束時,要求學生結合語文、數學甚至體育科目的相關內容,當然也可以是其它領域的內容,製作一張電子版報。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不但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課堂內容,也使他們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運用到其他領域,獲得了更大的提高。

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是乙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乙個科學嚴謹、有計畫的動手實踐過程,只有把這個過程完全交給學生,才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資訊科技課程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帶高一與高二共17個班級的資訊科技,開學已乙個月,在這裡也對自己的教學做乙個反思與總結。高一 加強自主,鼓勵創新 高一的學生對於資訊科技課充滿著興趣,我希望保留並且持續這份興趣,於是在教學設計上加強學生的自主操作,鼓勵他們創新。例如,在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這節課中,我給學生留的課堂任...

資訊科技課教學設計

資訊需求的確定與資訊的 教材 資訊科技必修 資訊科技基礎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第一 二節 課程標準 知道資訊 的多樣性及其實際意義 學會根據問題需要確定資訊需求和資訊 並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資訊。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 了解資訊與載體的涵義。2 了解資訊的主要型別。3 了解資訊 的確定因素 4...

《農業資訊科技》課程教學規範

本課程的地位與作用 農業資訊科技是以農業科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以農業生產活動資訊為物件,以資訊科技為支撐,進行農業資訊採集 處理 分析 儲存 傳輸等具有明確時空尺度和定位含義的農業資訊管理與決策,以揭示和把握農業生產活動資訊的變化規律。其主要包括以農業遙感 地理資訊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為核心的空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