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2022-07-05 23:39:04 字數 4741 閱讀 7294

上海市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試用稿)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一.導言

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給社會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以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基本策略。

教育資訊化在教育現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資訊科技為主要代表的現代傳媒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推廣應用,將為學生提供更為充足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所有課程的教學活動之中,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接受更為優質的教育。

《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中,作為課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託上海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數位化城市的教育環境,構建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完善學習方式為特徵、以應用現代資訊科技為標誌,關注學生學習經歷和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因此,對全體學生進行資訊科技教育是落實新課程方案的重要保障之一。上海市的中小學已經全面普及了資訊科技課程和基本實現「校校通」,各種資訊科技工具被廣泛引入學科教學之中,資訊科技課程已經進行了多種思路的改革試驗,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礎上進行的。

為了進一步發揮資訊科技課程在新課程體系中的作用,鼓勵和規範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各種有益的試驗,努力吸收當今世界上資訊科技教育的新理念,在資訊科技課程的理念、體系、內容、實施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構建具有國際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符合上海基礎教育發展需要的全新的資訊科技課程體系,特制訂上海市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1.課程定位

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以提高學生資訊素養和在資訊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為目標,以計算機和網路為基本載體,以學資訊科技、用資訊科技、懂資訊科技、與資訊科技一起學為基本學習過程,融知識性、技能性和工具性於一體的重要的基礎課程。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既承擔著讓中小學生了解、熟悉、掌握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務,又承擔著通過學習,學會利用資訊科技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養解決真實、開放問題能力的任務,同時,。

學生通過對資訊科技的學習、實踐、應用和**,要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夠正確理解、正確選擇並有效利用資訊科技,提高學習、研究、交流的效率,發展思維、學會學習,培養對資訊科技和在資訊化社會中生活的正確態度、情感、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2.課程理念

(1)以學生資訊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為主要目標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是培養青少年具有能適應資訊社會需要的資訊素養的主渠道,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必要的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和資訊科技工具的操作方法;對資訊收集、處理、傳輸、表達的技能;正確理解各種資訊科技工具的作用和原理;根據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相關的資訊科技工具並有效地使用;對運用資訊科技工具所完成的作品進行有主見的正確評價等。

第二,使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運用資訊科技發展思維、學會學習、自主**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即: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批判性和創造性地思考,提出並分析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和進行決策;能在資訊化環境中主動探索、研究新知識和新技術,在實踐和體驗中建構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認知結構;能充分利用網路和計算機與他人溝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創作、發表成果。

第三,重要的德育因素。主要包括:在資訊科技應用過程中的個人自律能力和個人對資訊社會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即: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和法律準則進行個人自律;明確在資訊社會中個人對社會所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具備在資訊社會中學習、工作、生活的習慣和規範;具有為社會服務並貢獻社會的強烈意識。

(2) 以靈活多樣的課程內容和形式實現課程目標

資訊科技課程從整個基礎教育階段 12 年整體考慮,構建新穎的、科學的、具有上海特色的資訊科技課程內容體系,包括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種型別的課程。這三類課程中,除了資訊科技的知識、技能內容外,還包含與其它學科學習相聯絡的,能體現課程與資訊科技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樣的課題、專案或活動,並將資訊科技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和使用融入多種形式的的課題、專案或活動。既要注意形成明確的知識與技能序,更要注重形成與學生發展相適應的,12年一貫和連續的能力培養序列和道德發展序列,並使之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

對常用資訊科技工具的掌握,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進行專門學習外,主要通過在課題、專案、活動的完成過程中,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逐步掌握和提高。課題、專案、活動的設計,應具有資訊科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內容,能反映學習過程和體現資訊科技課程的教育價值,具有實施要求和學習建議;同時,課題、專案、活動的設計應能激發學生興趣,並且包含為實現課程目標而安排的隱性要求,特別是能力培養和德育的要求,要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悟和領會,並自然地內化為能力和自覺地形成行為規範。

資訊科技課程的內容選擇不能片面注重計算機軟硬體知識和操作技能,應把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與能力培養、德育要求綜合起來。由於資訊科技本身的飛速發展,可供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選用的知識、工具和技能非常豐富,但淘汰、更新的情形也不可避免。因此,在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中,應注重讓學生學習資訊科技領域中聯絡生活的、可體驗和實踐的和聯絡學科學習的最基礎的知識,學會掌握各種工具操作技能的規律,在應用實踐中形成能力。

在課程內容和工具的選擇、編排過程中,需要選取有典型意義的內容、工具和平台,進行精心的組織和編排。課程內容、編排方式、工具選擇、學習形式、評價方法等可以多樣化,具有各自的特徵,確保學校有自主的選擇權和充分的選擇空間,學生有自主個性發展的空間,個人興趣和特長能得到充分發展和展示的機會。

(3) 為學生在資訊化學習平台上的學習創造條件

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目標的實現通過兩個途徑來實施,乙個途徑是讓學生通過在規定的年級或時段中開設的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習,了解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學會資訊科技基本技能,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方法,形成應用資訊科技的初步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這是學生資訊素養形成的基礎;另乙個途徑是引導學生在資訊化學習平台上進行各種學科學習和應用,在學習、應用過程中培養資訊化環境中的學習能力和提公升資訊素養。

資訊化學習平台上的學習,是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所有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都在乙個能提供大量資訊資源和技術支撐的資訊化學習平台上,進行知識建構、實踐體驗、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也就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始終能獲得必要的資訊科技的支援,能將資訊科技的運用融合到自己的學習、實踐、**、合作和建構過程中,並在其中潛移默化地強化資訊化意識,形成新的學習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形成適應開放的資訊社會需要的、公認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使學生真正做到具有良好的資訊素養,而且思維開放,思路活躍,能適應環境,健康成長。

為了讓學生適應資訊化平台上的學習,必須培養學生在資訊科技支援下,進行各種學科學習的能力,因此,資訊科技課程需要創導把「學技術」與「用技術」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方式,既把「用技術」融合在「學技術」的過程中,又在「用技術」的過程中,通過實踐、體驗和**,深化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同時,可以採用「以專案(或活動)帶動學習」的策略,在精心設計的、有各種學科背景的專案(或活動)的引領下,讓資訊科技作為學生認知學習的夥伴,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術,學會方法,提高資訊科技支援下學習知識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4)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

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進行自主探索研究,構建認知結構,發展各種能力的學習環境。提供生動真實的學習情景,設計靈活開放的學習活動,多方位開闢資訊**,充分提**用工具,隨時獲得必要的指導,有利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形態,自主確定活動的評價指標,是形成這種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教師角色從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練和學習夥伴,是形成這種學習環境的重要保證;評價原則的改革,從單純統一測試給出鑑定性結果評價轉變為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是形成這種學習環境的重要措施。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資訊科技課程的知識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徵決定了學習過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聯絡和應用,能力的形成依靠感悟和內化。必須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充分自主發展的機會,根據自己學習的需要,選擇有效的技術、工具、軟體或平台,獲取必要的資訊、支援或幫助,自主學習,自主**,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5)建立真正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

資訊科技課程評價體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別、選拔和評優,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激勵和導向,通過評價體系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合理地設計、調整教學環節。

評價體系是課程目標能否落實的重要保證,評價手段和評價指標的設計圍繞課程的目標展開。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青少年具有能適應資訊社會需要的資訊素養,其中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因此,資訊科技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也從這三個緯度展開。評價體系的作用範圍涵蓋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既有針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手段和評價指標,也有針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手段和評價指標。

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既評估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也評估學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養成的行為習慣。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不是簡單地理解為對若干階段學習結果評價,而是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規範等方面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不同具體目標的學習行為具有不同的特點,可用於測量的評價手段也不同,因此,在構建資訊科技課程評價體系時不必拘泥於一種或幾種評價模式,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靈活地和創造性地運用各種評價手段,以求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

3.設計思路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既是資訊科技專業領域的基礎,又是學生在資訊化社會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因此,必須始終圍繞課程目標,從培養和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要求出發,進行課程設計。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形成基本資訊素養。

在資訊科技知識、技能方面,要求基本學會和掌握常用資訊科技工具和計算機軟體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圖形介面軟體和常用工具軟體的基本操作等。其中小學階段(一至五年級)要求學生開始熟悉、正確操作和簡單應用;初中階段(六至九年級)要求學生比較熟練、掌握規律和自主應用。考慮到工具、軟體的多樣性、更新變化快、課時有限等情況,對具體選用的工具和軟體不作統一規定,而只對工具、軟體的功能要求作統一要求,例如:

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一 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 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

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一 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 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

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一 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 傳輸資訊 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