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2022-05-02 11:48:02 字數 3764 閱讀 1866

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提公升資訊素養,培養資訊時代的合格公民

資訊素養是資訊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公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讓學生在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過程中,在通過交流與合作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資訊技能,感受資訊文化,增強資訊意識,內化資訊倫理;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資訊時代要求,具有良好資訊素養的公民。

營造良好的資訊環境,打造終生學習的平台

以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開設為契機,充分調動家庭、學校、社群等各方力量,為高中學生提供必備的軟硬體條件和積極健康的資訊內容,營造良好的資訊氛圍;使學校學習與社會學習相連續,使當前學習與未來發展相連續;既關注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為學生打造終生學習的平台。

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資訊科技課程

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學生在資訊科技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關注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在達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實踐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強調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資訊科技積極地應用到社會生產、日常生活,乃至資訊科技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

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資訊文化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鼓勵高中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實際,運用合適的資訊科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並在此過程中分享思想、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強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資訊文化。

二、課程設計思路

1、課程設計思路與模組結構

隨著社會資訊化的發展,資訊科技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計算機技術訓練的階段,成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資訊素養培養的教育。因此,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內容的設計堅持如下三點:第

一、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第

二、切實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課程內容;第

三、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包括六個模組。

必修部分只有乙個模組「資訊科技基礎」,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資訊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組的前提。該模組著重強調在大眾資訊科技應用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並認識當前社會資訊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

建議該模組在高中一年級第

一、二學期開設。

選修部分包括「演算法與程式設計」、「多**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資料管理技術」和「人工智慧初步」五個模組,每個模組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組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融合建構,是資訊素養培養的繼續。模組內容設計既注意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前沿進展的適度反映,同時關注資訊文化理念的表達。

其中「演算法與程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定的;「多**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 「資料管理技術」是作為資訊科技應用專題設定的;「人工智慧初步」是作為智慧型資訊處理技術專題設定的。

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所有五個選修模組平行設計,相對獨立。各選修模組的開設時間,建議安排在高中一年級第

三、四學期或以後。其中「演算法與程式設計」模組,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應在高中二年級第

一、二學期或以後開設。

高中階段資訊科技課程所應涉及的其他內容,如感測技術、控制技術等,考慮到課程管理的原因,放在通用技術課程中設定;而通訊技術等,考慮到設施裝置條件等因素,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學校自行開發相應課程。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總學分為 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每個學生必須修滿4學分,才能取得高中畢業資格。考慮到資訊科技課程內容的應用性特徵,應使維持學生的持續經歷,以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建議每週二學時延續兩個短學期完成乙個模組,同時建議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安排連堂上課。

同樣,若學生僅修4個學分,建議分布在兩個學年裡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級第

一、二學期完成必修模組,高中二年級第

一、二學期完成乙個選修模組。

2、標準體例說明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內容的撰寫,採用「內容標準」、「活動建議」相結合並附以例子的形式。其中內容標準是主體,活動建議是對教學活動的引導,例子是對內容的進一步解釋。

內容標準是課程標準的主體。內容標準的撰寫,首先是堅持靈活性,既給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給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和工具的選用等留有多樣化的發揮空間;其次是注重時效性,以保證在本課程標準實施的整個階段中,對資訊科技教學指導的有效性。

活動建議用於啟發和引導教學活動的實施。

例子是對內容標準的提示,是對內容標準的進一步解釋和具體化。考慮到靈活性與時效性的要求,有些內容標準的描述往往比較概括,為方便理解使用例子給予提示。但例子的作用僅僅是提示,不說明內容標準以此為侷限。

例子中內容的時效性往往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長期發生效用。

3、學習目標要求與行為動詞使用

為幫助理解和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和掌握水平,將課程標準中的學習目標要求和行為動詞的使用大致分類如下,僅供參考。

三、課程目標

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本標準中將資訊素養概要地描述為: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基本能力;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流暢地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高中學生資訊素養的提公升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資訊及資訊科技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資訊科技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資訊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

2、能熟練地操作並應用常用資訊科技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資訊科技的能力,能適應資訊科技的發展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3、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資訊和資訊科技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資訊需求。

4、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資訊的型別和**,能評價資訊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

5、能選擇合適的資訊科技進行有效的資訊採集、儲存和管理。

6、能熟練運用資訊科技,通過有計畫的、合理的資訊加工解決實際問題、輔助學科學習、創作資訊作品。

7、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資訊、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8、能對自己和他人資訊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歸納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體驗資訊科技蘊含的文化內涵,形成和保持對資訊科技的求知慾,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參與資訊活動的態度。

10、能辯證地認識資訊科技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能理解並遵守與資訊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資訊科技。

上述三個層面的目標相互滲透、有機聯絡共同構成高中學生資訊科技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參與資訊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資訊素養的綜合提公升和協調發展,不能人為地割裂三者之間的關係或通過簡單活動孤立實施。

四、內容標準

資訊科技基礎

本模組是培養高中學生資訊素養的基礎,是學習各選修模組的基礎,具有普遍價值,為必修模組。

通過本模組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資訊科技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解決實際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資訊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資訊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本模組的教學要注重以資訊處理與交流為主要線索,強調在資訊科技應用基礎上的資訊素養的建構;要面向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讓學生在親歷體驗中培養資訊素養。

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一 課程的基本理念 提公升資訊素養,培養資訊時代的合格公民 資訊素養是資訊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高中資訊科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公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 讓學生在資訊的獲取 加工 管理 呈現與交流的過程中,在通過交流與合作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資訊技能,感受資訊文化,增強資訊意識...

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2003年2月 一 課程性質 二 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 課程設計思路 四 課程目標 五 內容標準 必修資訊科技基礎 選修一演算法與程式設計 選修二多 技術應用 選修三網路技術應用 選修四資料管理技術 選修五人工智慧初步 六 實施建議 教學建議 評價建議 教科書編寫建議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七 案...

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一 課程的基本理念 2 二 課程設計思路 3 三 課程目標 6 四 內容標準 7 資訊科技基礎 7 演算法與程式設計 10 多 技術應用 13 網路技術應用 16 資料管理技術 19 人工智慧初步 21 五 實施建議 24 教學建議 24 評價建議 26 教科書編寫建議 32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