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原理經典習題總匯

2022-09-21 21:54:05 字數 4948 閱讀 3120

辨析題1.動物界也存在與人類本質上相同的教育現象。

錯:這是「生物起源論」的觀點,把人類教育等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從根本上否認的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

1. 「一兩遺傳勝過兩噸教育」

錯。這是「遺傳決定論」的觀點。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質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發展過程及年齡特徵;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遺傳素質固然是人的發展的重要物質前提,但它僅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性,還要靠後天的環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錯。這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著重要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的程度和水平,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的方向和性質。

但是,環境僅僅是人的發展的外部條件,而不是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的發展是遺傳、環境、教育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綜合作用的結果。

3.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會任意地使他們加以改變,或把他們培養成醫生、律師,或是乞、小偷

錯。這是「教育萬能論」的觀點。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

但是,教育並不是人的身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主導作用的發揮要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同時也離不開遺傳、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因素的影響,人的發展是遺傳、環境、教育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綜合作用的結果。

1.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

錯。這是傳統的知識本位教學中的教師角色觀。新課程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師角色發生轉變,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由知識擁有者轉變為合作學習者;由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由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習者、研究者。

1.課程資源就是指教材

錯。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教材無疑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課程資源絕不僅僅是教材,也絕不僅僅限於學校內部。

課程資源涉及學生學習與生活環境中一切有利於達成課程目標的資源,它瀰散於學校內外的方方面面,具有廣泛多樣的特點。

1、教學就是上課。

錯。從教學活動全程來看,教學活動包括三大基本階段,一是教學設計、計畫與準備階段,即備課階段;二是教學實施階段,包括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等;三是總結評價階段,包括學業成績的的檢查、評價與反饋。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但僅僅是教學實施階段中的一環,因而,不能將教學僅僅視為上課。

1.學校教育應確立德育為首的目標。

這種認識是正確的。通常認為學校教育由德、智、體、美、勞五育構成,五育之間的關係是:德育首位,統領其他各育,智育是基礎和條件,美育、體育以及勞動技術教育是途徑。

但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往往智育首位,德育實效性難保。

簡述題1.簡述教育的本質特性。

答案要點:1)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2)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

3)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

2.簡述教育的本體功能。

答案要點:1)加速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與社會化的程序——人的培養。培養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職能,也是教育的特質所在。通過教育,加速實現人的社會化,使人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

2)人類精神文明的傳遞與繼承——「社會遺傳」人類文明的傳承,不是靠生物遺傳實現的,而是靠教育。3)經驗和人才的選擇——科學篩選擇和傳承人類經驗的精華是教育的基本職能;人才選拔是學校選擇職能的又一方面。

1.簡述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策略。

答案要點:1)了解和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興趣、需要、知識水平、學習態度與方法、個性特點等,這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

(2)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正視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正視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創造性,正視學生是整體的人、認知與情意發展的統一體,這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思想先導。(3)熱愛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這是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根本體現。(4)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這是了解學生、促進學生發展的必要措施和途徑。

(5)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健全人格。這是影響師生關係、做好育人工作的核心因素。

1.怎樣理解教育史上關於教育目的的兩個不同主張?

個人本位論主張:第一,教育目的應根據個人的本性需要來確定;第二,教育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本性,增進個人價值;第三,個人的價值高於社會的價值;第四,評價教育的價值應以其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來衡量。

社會本位論主張:第一,教育目的應當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第二,教育目的在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第三,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第四,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

在處理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關係的問題上,兩種主張各執一端,割裂了個人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協調統一的關係,走向對立,因而都是不科學的。只有將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辨證統一起來,才是唯一科學的觀點。

2.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是什麼?

答案要點(1)教育目的的確定首先要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確定要依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3)教育目的確立要依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

3.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中,體育是各育實施的物質前提;智育是各育實施的認識基礎,為各育提供智力支援;德育則是各育實施的方向統帥和動力源泉;美育協調各育的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是各育的實踐基礎。

五育各有自己的特點、規律和功能,是相對獨立的。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的;同時它們又互相依存、相互滲透的、相互促進。

在實踐中,要堅持「五育」並舉,處理好他們的關係,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五育」並舉並非要求學生門門百分平均發展,要正視學生個性差異,把全面發展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1、簡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

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畫都必須回答4個基本問題:①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②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③怎樣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④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這4個基本問題可以進一步歸納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畫」。確定教育目標,是課程開發與研究的出發點;選擇教育經驗和組織教育經驗是課程開發的主體環節,它指向教育目標的實現;評價教育計畫則是課程開發系統執行的結果檢驗和基本保證。

2、課程標準包括哪些內涵?

答案要點:課程標準包括以下內涵:

(1)它是按門類制定的;(2)它規定本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4)它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5)它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3、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對策有哪些?

答案要點:(1)確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2)努力解決財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的問題

(3)因地制宜,體現出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4)因校制宜,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

1、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什麼?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乙個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具體體現為:

(1)關注每乙個學生。每乙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要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要求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要使學生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4)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以終身教育的理念,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 簡答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統一的規律。

(1)「知」即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關係、道德觀念、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及其社會意義的認識。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基於一定的道德認識而產生的愛憎、好噁的內心體驗。「意」即道德意志,是在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行」即道德行為及習慣,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表現的行動。

(2)品德結構中知、情、意、行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其中,知是基礎,是情和意產生的依據,並對行具有定向調節作用;情和意是構成道德動機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向行過度的中間環節;行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標誌,是知、情、意的外在具體表現。品德結構中知、情、意、行四種心理成分又是彼此聯絡互相促進的。

(3)德育過程具有統一性: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構成,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德育工作應注意全面性,對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培養。

論述題1.論述教育的社會功能。

答案要點:(1)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一,教育可減少人口數量,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第二,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質,是改變人口質量的手段之一;

第三,教育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第四,教育有利於人口的遷移。

(2)教育的經濟功能

第一,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可實現勞動能力的再生產,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培養政治人才;

第二,培養合格公民;

第三,傳播政治意識,培養主流政治價值觀;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傳承、文化選擇、文化交流與融合、文化更新與創造的功能。

1.教育要適應並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

人的身心發展是內因與外因的統一。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內因,教育是外因,教育只有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有效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教育要適應並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如下:

第一,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根據順序性和階段性特點,要求教育必須循序漸進,尊重不同年齡學生的階段特徵,注意各年齡階段間的相互銜接,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採用不同的教育措施;

第二,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人的身心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或在個別方面是不均衡的,存在著發展的關鍵期。根據不均衡性特點,要求教育把握關鍵期,及時而教,促使其獲得最佳發展。

教育學原理習題八

習題1 分析學校德育評價的功能。析 學校德育評價主要有以下功能 其一,資訊反饋的功能。通過德育評價,德育系統的控制者得以將原先設想的德育目標 內容 方法等德育執行中的實際情況加以比較,從而根據反饋的資訊對德育系統的控制過程作一定的調整,以求得德育目標的實現。其二,管理功能。德育管理要根據德育工作現狀...

教育學原理習題五

4 自我意識增強,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積極的引導非常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交往生活原來越豐富,但是也伴隨著複雜程度的提公升。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的交往,更好地融入社會,就成了乙個非常迫切的問題。5 心理問題增多 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呈現增多的趨勢。例如小學生...

教育學原理

一 單選題 1.研究表明,人的發展存在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和利用這種發展特點的教育措施有 a 個別輔導 分層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b 個別輔導 分層教學 班級授課 c 分層教學 班級授課 小組合作學習 d 班級授課 小組合作學習 個別輔導 2.在上 圓柱體體積計算 這節課時,老師要求學生通過實驗來確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