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原理師德

2021-08-31 02:52:05 字數 4980 閱讀 4821

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德育與師德教育

一)一、填空題

1.職業道德是職業範圍內的______,是______和______在各個職業領域內的具體體現。

2.教師道德是一種__,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教師在__的指導下,通過__逐步形成並必須遵循的__和__的總和。

3.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有________。

4.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是________,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

5.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要求教師必須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6.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應包括________等方面;教師的能力結構主要有________等方面。

7.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至少應包括和________等方面。

8.我國的師生關係是以______為根本目標的。其明顯的特徵是和______。

9.師生關係與一般社會關係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它是因___而生,又為___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___功能。

10.一般來說,在師生關係中有幾種典型的模式,它們分別是和______。

答案與解析:

1.特殊道德要求,一般社會道德,階級道德

2.職業道德,共產主義道德原則,教育勞動過程,道德規範,行為準則

3.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團結協作,以身作則

4.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

5.堅定的事業心,較強的榮譽感

6.紮實的事業知識、廣泛的文化科學知識、嫻熟的教育科學知識;

組織管理人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育機智

7.良好的意志品質,穩定的情緒,良好的性格特徵,清晰的自我意識

8.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教育民主,尊師愛生,教學相長

9.教育,教育,教育

10.放任型,**型,民主型

二、選擇題

1.師生關係中最基本的一種關係是______。

a.工作關係b.心理關係c.道德關係d.個人關係

2.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

a.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b.熱愛學生c.團結協作d.以身作則

3.以無序、隨意、放縱為特徵的師生關係模式屬於________。

a.管理型b.放任型c.**型d.民主型

4.對學生的發展最有利的師生關係模式是________。

a.管理型b.放任型c.**型d.民主型

5.在哪種師生關係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成績最好________。

a.管理型b.放任型c.**型d.民主型

6.哪種師生關係模式容易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________。

a.管理型b.放任型c.**型d.民主型

答案與解析:1.a2.b3.b4.d5.c6.d

三、判斷題

1.教師道德是指教師個人的道德而不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

2.教師只要在課堂教學中按其職業道德的要求行事就可以了。

3.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就可以當教師。

4.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極強的職業,對從業人員的素養應有特殊而嚴格的規定。

5.師生關係就是教與學的關係。

6.師生關係如何無所謂,只要教師業務能力強就行。

7.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8.教育機智是教師靈感的突現。

答案與解析:

1.錯誤。教師道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因此,教師道德就是教師職業道德。

2.錯誤。教師職業道德是整個教育過程的精神支柱。因此教師應在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遵循其職業道德規範的要求。

3.錯誤。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還需要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及教育科學知識。

4.正確。

5.錯誤。師生關係是乙個結構複雜的多層次的關係體系。教與學的關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6.錯誤。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必須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

7.正確。

8.正確。

五、簡答題

1.教師的職業素養具體應包含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3.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對教師有何要求?

4.熱愛學生對教師有何要求?

5.團結協作在教育工作中有何重要性?

6.教師要為人師表,必須做到哪些要求?

7.對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是什麼?

8.教師合理的智慧型結構應是怎樣的?

9.當代中學生的社會文化心理特點是什麼?

10.社會對當代中學生有哪些特殊要求?

11.我國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是什麼?

12.怎樣理解師生之間的工作關係?

13.怎樣理解師生之間的心理關係?

14.怎樣理解師生之間的個人關係?

15.怎樣理解師生之間的道德關係?

16.三種典型的師生關係模式的特徵是什麼?

參***

一、單項選擇題

1、a 2、c 3、a 4、a 5、a 6、a

7、d 8、a 9、a 10、a 11、d 12、d

二、判斷題

1、a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 11、a 12、a

三、簡答題

1、學習需要的分析方法;

(1)、內部參照分析。指用學習者所在的組織機構內部確定的教學目標(或工作需要)即對學習者的期望與學習者學習(工作)現狀做比較,找出兩者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鑑別學習需要的一種方法。通常,在我國的普通學校教育中,學校的培養目標體現在各科教學大綱和標準教材裡。

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為:設計形成性的測驗題、問卷或觀察表,進行資料收集。然後通過分析試卷、問卷和觀察記錄,直接從學習者處獲得資訊。

分析學習者的情況。,召開教師等有關人員的座談會或對他們作問卷調查,按形成性的指標的內容詢問學習者目前的狀況。

(2)、外部參照分析。指根據機構外社會(或職業)的要求確定對學習者的期望值,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學習者學習的現狀,找出差距,從而確定學習需要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是把社會目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超前性、需要的科學**)為標準和價值尺度來分析教育、教學的需要,從而制定教育、教學的發展目標。

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為:

對畢業生做跟蹤訪談、問卷調查;聽取他們的感受和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建議;並進行資料分析。

到畢業生所在的學校了解、訪談或問卷調查收集資料;了解他們對畢業生的意見和對學校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並進行資料分析。

進行專家訪談,了解專家關於社會目前及未來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的觀點和意見,並進行有關的資料分析。

2、資訊加工分析又稱「過程任務分析」,是以學習需要分析過程中得到的教學目標和學習者分析中得到的學生的起點狀態為依據,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資訊加工的內容和單元目標,從教學的終端狀態一直延續至學習者的起點狀態。資訊加工分析採用加涅提出的五種學習結果「言語資訊、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 分類,首先將教學目標分解為5類內容的子目標,然後根據各類中的內容相互層次關係進一步分解成為在內容上並列或從屬的子單元。對學習內容進行資訊加工分析。

就是將實現教學目標時.學習者資訊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過程揭示出來的分析方法,或者說是確定學習者要達到目標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如圖所示。資訊加工分析可以揭示兩種資訊:

清楚的描述實現教學目標的資訊加工步驟和單元目標,即呈現一系列目標和行為。並且還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顯的個別步驟。它對於設計教學中的發展教學策略等後續工作非常關鍵.特別是那些內部加工而非外顯的行為尤為重要。

3、使能目標分析。資訊加工分析完成後,學習內容分析的另一項任務就是鑑定從起點到終點之間所必須掌握的先決條件。先決條件包括必要條件和支援性條件兩類。

必要條件是指決定下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也就是使能目標。在從起點狀態到終點目標之間,學生必定有許多知識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又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

這些介於起點到終點之間的教學目標就稱為使能目標。從起點到終點之間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越多.則使能目標也越多。一般而言,如果先後兩次教學的知識、技能距離較大,其中的使能目標也比較多。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般是從終點目標出發,來一步一步揭示其使能目標的,如反覆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要完成這一目標,他必須預先具備什麼能力或傾向?」一直追問到學生的起點狀態為止,然後把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分層次一一排列出來。這樣,起點狀態、使能目標和終點目標及其型別和它們的先後順序被分析清楚了,則教學的步驟和方法的確定就有科學的依據了。

4、支援性條件:

使能目標是保證終點目標達到的必要的先決條件。有效的學習除了必要條件之外,還要有一定的支援性條件。使能目標是構成高一級能力或傾向的組成成分。

缺乏它,新的學習活動便無法進行,因此稱為必要條件。支援性條件則像化學中的「催化劑」,有助於加速或減緩新的學習的進行。例如,對於某一原理的學習,這一原理所包含的墓本概念是它的必要條件,而認知策略、時間毅力、學習動機與態度等則是它的支援性條件。

在任務分析時,教師也應對這些支援性條件加以分析。

5、初步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用於考察選擇和組織的學習內容的效度和對學生的適合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有:

(1)、確定內容對目標的有效性。考察選定的學習內容是否為實現教學目標所必需,有無內容與目標無關或重複應該刪去,是否需要補充內容,;-

(2)、確定內容組織的科學性。考察內容安排是否符合有關學科的邏輯序列結構,能否反映出基本的知識結構等。

(3)、確定內容的教學性和適用性。考察學習內容的選擇和結構安排是否適合學生原有的學習水平和知識結構,能否符合學生認知年齡特徵等。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學習者已經具有的認知結構會強有力地影響新的學習。

6、學習準備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乙個概念,指學習者在從事新的學習時,他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合性。學習可以分為認知的、動作技能的和情感的學習,學習準備也相應地有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學習者原有的學習準備狀態就是新的教學的出發點。

根據學習者原有的準備狀態進行新的教學,就是教學的準備性原則,我國教育學中稱之為「量力性原則」或「可接受性原則」。

對學習者學習準備的分析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分析學習者從事新學習的預備技能方面。了解學習者是否具備了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作為從事新學習的基礎;

二是分析學習者對新學習內容的目標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習者是否已經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對那些已經掌握了的內容,顯然沒有必要再作為繼續學習的內容。這有助於確定內容或建立教學起點方面不僅可靠而且詳略得當。

教育學原理

一 單選題 1.研究表明,人的發展存在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和利用這種發展特點的教育措施有 a 個別輔導 分層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b 個別輔導 分層教學 班級授課 c 分層教學 班級授課 小組合作學習 d 班級授課 小組合作學習 個別輔導 2.在上 圓柱體體積計算 這節課時,老師要求學生通過實驗來確定如...

教育學原理概念總結

1.教育目的 人們對受教育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後身心各方面產生怎樣的積極變化或結果。廣義 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 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教育目的受制於生產力,政治經濟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勞動者德智體美...

教育學原理習題八

習題1 分析學校德育評價的功能。析 學校德育評價主要有以下功能 其一,資訊反饋的功能。通過德育評價,德育系統的控制者得以將原先設想的德育目標 內容 方法等德育執行中的實際情況加以比較,從而根據反饋的資訊對德育系統的控制過程作一定的調整,以求得德育目標的實現。其二,管理功能。德育管理要根據德育工作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