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動手操作與交流研究結題報告

2022-09-01 10:00:02 字數 5242 閱讀 8707

《小學數學低年級動手操作與交流研究》

課題結題報告

費縣馬莊完小課題組執筆:尉懷標

《小學數學低年級動手操作與交流研究》作為縣級立項課題於2023年1月進行開題研究,一年來,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不斷拓展並逐歩深化,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效果。

一. 課題研究背景

(一)、外在背景

就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而言,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上仍未真正跳出應試教育原有傳統的框架體系,還不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四重四輕的現象:即重「知識」輕「情感、能力」重「結論」輕「體驗過程」;重「書本」輕「實踐活動」;重「技能」輕「綜合運用」。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本課題研究的根本導向和主要內容。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要從數學家關於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形象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數學知識的感性積累上,並通過表象的再加工理解知識,最後能夠運用。

又由於數學學習是乙個動態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在關於課程目標的闡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乙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

新編小學數學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乙個重要環節。

(二)、學生內在背景

低年級學生不善於自覺地進入感知過程,而是要借助於課本或學校教師提供和選擇的感知材料,並在教師的介紹講解下進行有組織的感知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經驗的積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感知成分逐漸增加。如幫助教師製作教具、收集標本等。

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圖示性。小學生在感知學習過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親身實踐或實驗獲得感性體驗,但多數是感知以直觀教具形式出現的模型以及教學掛圖或板圖。再加上低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很小,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注意的永續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佔優勢大腦思維處於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階段。

概括水平的發展處於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徵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實踐操作有利於促進學生左右腦協調發展。

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優勢功能,右腦以形象的感知記憶、時間概念、空間定位、**、想象和情緒等活動佔優勢。由於大腦的功能具有整體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協調發展,人的智力發展才能獲得最佳效果。數學思維活動主要受左腦支配,而使用直觀的教學材料,由於其具有形象的特點,再加上兒童實際動手操作,使多種感官一起發揮作用,從而促使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掘兒童的智力潛能。

二.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一)、心理學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慧型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資訊不斷的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便於儲存和提取資訊,同時易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重視操作活動,用操作活動啟迪思維,使思維在操作中得到發展。

美國當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認為,要使學習具有意義,就要讓個人(包括情感、認知學等)投入學習活動,而不能讓學習活動成為只是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智慧型的發展都有賴於教者的指導作用。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其中動手操作就是乙個很重要的方面。為此,在教學中,除了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準備好足夠的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氛圍外,重點就是要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學習中成了乙個完整的人(羅傑斯語),從而促進認學生智慧型的健康發展。

(二)、生理學理論

人的大腦結構功能,在於不同腦區域能動地聯絡起來的功能系統的協調活動。如果片面地利用某個大腦半球,會使另乙個半球受到抑制,當驅動抽象思維活動的左半球負擔過重,而驅動抽象思維活動在右半球卻負擔不足時,就會造成思維缺乏,神經過渡緊張,人的個性的和諧發展,將會受到損害。而在數學教學中,讓兒童動手操作,是有利於大腦功能系統協調活動的。

(三)、「做數學」的數學教育理論

「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乙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乙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小學生學習數學應該是乙個做數學的過程,不應該是單純的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的過程。

(四)、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引入**性學習的理念是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指的是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五)、當代社會的人才觀

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重視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美國人把當代社會稱之為"新型的自己動手掌握命運的時代",現今教育的目標,必須立足於當前,著眼於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要求的變化,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鍛鍊學生的意志,使學生能適應未來,適應世紀,成為駕馭現代化的人才。

三. 課題研究計畫及研究目標

(一)課題研究計畫

準備階段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實施階段 2008年2月——2008年11月組織人員具體實施

彙總階段 2008年12——2009年1月總結,撰寫結題報告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

(1).通過實際操作,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通過實際操作,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初步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3).通過實際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數學能力。

(4).通過改革形式教學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施,努力形成開放、探索、研究、綜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經驗、成果。

(5).克服以往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動手、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並且讓學生在親自操作的活動中,,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信心,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社會、分析社會、認識社會。通過研究積累一些數學實踐操作教案,作為學校教學資源。

四、研究過程

(一)建章立制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課題組與每位組員簽訂了課題研究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教師要端正科研態度,學校提供科研所需的時間及裝置條件。制定了教師教科研工作月考核細則,面對挑戰和機遇,大家熱情高漲,從校長到教師共同學習、研究與反思,科研氛圍越來越濃厚。

)(二)加強理論學習,明確課題研究的內涵。

作為課題研究的教師,唯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才有改革可言。全體成員深感學習的緊迫性,平時以個人自學為主,大家利用網路、雜誌、培訓、聽課等多種途徑,學習、領悟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了解課改的實質和方向,在豐富自身理論素養的基礎上,收集、整理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資訊和資料,做好課題研究理論筆記,成立讀書小組,每週四周進行組內討論和交流,教學沙龍、案例分析、**寫作多種形式相結合,做到資源共享、教學相長;拋棄專家或領導的一言堂,注重教師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大家結合自已的教學實際,暢所欲言,相互交流、討論,從而形成共識。

網路已成為聯接全球的紐帶,課題組成員經常通過網在更廣的範圍內進行學習、交流,同時把我們課題研究的思路、內容向外界擴散,尋求專家和學者的支援和幫助,獲取更多的課題研究資料,更快、更好地完成課題研究。一年多來,認真學習了《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數學新課程與數學學習》、《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合理運用學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論學具操作問題等理論性文章;訂閱了《山東教育》《小學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師》等十多種報刊。現在大家學習的意識非常強,一有空,不是在網上與全國各地的數學專家和老師交流,就是在閱覽室中靜靜地吸收書中的營養來充實和武裝自己,外出學習歸來,大家喜歡互相交流學習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

(三)教和研合二為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學期初,課題組成員認真分析:現如今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真正學會了多少,學得快樂與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課題組內討論、交流,確定學期課題研究和教研活動的整體計畫,使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有機聯絡起來,把實驗課和優質課、示範課結合起來。例如張慶霞老師上的鎮級示範課《銳角和鈍角》以操作方式讓學生理解銳角和鈍角的概念,獲得一致好評;李寶芳老師上的鎮級公開課《認識長度單位》,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興趣盎然。

每學期結合課題研究至少開展一次系列性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在備課的基礎上說設計意圖――課堂中實踐――組內評析、討論,把教與研結合起來,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據,二者相得益彰。

(四)踏實、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操作活動。實驗課就是在課題方案的指導下所進行的嘗試。為了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老師們都能圍繞課題方案,大膽改革教學方式,看我們所設計的操作活動能否滿足學生的求知願望和表現慾望,是否有利於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潛能,加快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程序,使操作活動落實到實處,我們平時在評價課堂中的操作活動時注意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深入鑽研教材,合理安排操作課

(1) 結合教材,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操作內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區別某些易混易錯的數學知識,幾體形體的認識空間觀念的建立;推導抽象的法則和公式;較難理解或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數學知識。

指導學生有目的、有程式地操作。課前讓學生準備好要用的學具,設計好操作步驟,以及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的問題,操作中,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目的,知道通過操作要解決什麼問題,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 操作學具要做到適時、適量、適度。適時,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機;適量,是指學具操作不可濫用,不要搞的琳琅滿目,多多益善;適度,是指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程度時,應使學生在豐富表象的基礎上及時抽象。

2、注意操作、觀察、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有機結合

(1)、教給觀察的方法。

操作學具,滿足了兒童好動的天性。許多學生擺弄學具時常被學具的形狀、色彩等外部特徵所吸引,不能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點做深入的觀察。不像教師演示時的觀察那樣,受教師語言的引導或不由自主地被教師有意識地突現演示的重點所吸引。

尤其是當觀察的重點為操作的過程而非操作的結果時,常常並沒有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注意,還有的同學根本不會觀察。鑑此,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後,教師都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教給學生觀察的重點,主要觀察的內容、觀察的方法、順序、怎樣觀察。

對於這種操作過程中的指導,引導著學生將觀察和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後,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研究結題報告

提高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研究結題報告 田會琴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讀書策略的指導和提高,學生讀書能力有所忽視,我們指導的多為教材和輔助教材的同步書刊。學生讀書面窄,讀書興趣不濃厚,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創造性的感受和體驗...

結題研究報告

電化教育館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 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確立新型學習方式 培養學習能力的研究 延慶縣第五中學課題組 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確立新型學習方式 培養學習能力的研究課題結題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二者相互影響,運...

錯題研究結題報告

小學數學錯題暴露學生數學思維狀況及對策研究結題報告 一 課題提出 學生在課堂的鞏固練習,家庭作業裡 考試中錯誤是會時常發生的,很多時候學生考試考的不好,總認為自己太粗心錯了,把錯的責任推到了粗心,而沒有反思錯題的背後深層次原因,如知識理解不透 知識負遷移 思維定勢等。但 細心 了就一定能避免錯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