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

2022-07-15 02:36:06 字數 5076 閱讀 5340

新沂市王樓中學董敏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無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願和奮鬥目標,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的今天,深入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多種方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通過自己教學實踐,總結出提高高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率的幾種方法,如:

分層分組以優輔差、精心選擇教材、及時反饋和評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關鍵詞]分層分組教材教學手段評價

高中資訊科技新課程先聲奪人的氣勢就是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更新,一時間課堂形式花樣翻新,「自主「、「研究」充斥了課堂,《資訊科技基礎》總編李藝教授在新課程開設後不久,就看到課堂繁華背後存著隱患,他多次提出,「現在我們的新課程,理念超前於內容,形式超前於內容,玩花樣兒多,浪費時間的情況較多,……我們要追求內容充實、效率高的課堂。」那麼什麼是課堂教學效率?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有哪些因素呢?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投入與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的比值。課堂教學效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巨集觀的如社會經濟、學校氛圍、教學條件,微觀的如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手段的選擇。通過多年高中資訊科技教學實踐,我對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率有了些粗淺的認識,總結了幾個解決方法共享給大家,以促共同進步。

一、分層分組,以優輔差

「以學生為主體」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才能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每屆高一新生都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受到各校計算機軟、硬體、師資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學生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資訊科技學科教師經常會因為某班學生資訊科技水平參差不齊而苦惱:同樣的知識或操作,有的學生學一遍就會,而有的學生卻需要二遍、三遍,甚至需要多遍才能掌握。

教師重複教學,努力減少了差生和優生間的差距,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教學方法較單一,教學效率低下,挫傷了優生學習的積極性,抑制他們的創新能力,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所以,學生資訊科技水平的差異性,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那如何解決學生資訊科技水平的差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經過大量地教學實踐,我總結出「分層分組,以優輔差」的方法可以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是分層,在開學初對高一新生基本情況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學生資訊科技基本情況,根據他們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情況進行分層,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學生資訊科技水平較差,對資訊科技學習不感興趣,操作能力差,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需要別人的指導和幫助。

第二層次:學生資訊科技水平一般,能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和技能,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創新能力欠缺。

第三層次:學生資訊科技水平較高,能較快地掌握新知識和技能,對資訊科技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較強的求知慾望,自主學習、領悟能力、創新能力較強。

其次是分組,按照上述的分層標準把全班學生劃分成三個層次,採取「強弱搭配」即水平高的學生與水平一般的學生進行組合、分組。我校兩個微機室,每室48臺電腦,每排8個電腦共6排,根據機房的實際情況,把全班學生分成六組,每組都有三個層次的學生,按照優差相間的順序排位。

再次,分組後通過組員推薦,選出各小組組長。組長在教學中擔當教師的「小助手」,他可以協調組員關係,收集教師課堂討論結果,課堂電子作業,反饋本組資訊科技學習情況,以便教師更有效地教學。

在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如果發現某些差生不能完教師布置的任務時,就可以利用小組優生輔導差生,既可以採取左右輔導,也可允許下位自由輔導,通過組內相互協作,不僅迅速提高差生的資訊科技水平,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而且極大地滿足了優生的成就感,促進他們學習積極性,同時給他們拓展知識、創新學習留有一定時間。分層分組同時可以促進組與組公平競爭,節省大量課堂時間,既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某些教學內容需要小組活動,如:學習網路搜尋引擎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現成的小組,給小組分配不同任務,a組利用搜狐、b組用百度、c組用新浪……等不同搜尋引擎搜尋相同關鍵詞,六個小組同時搜尋,再從小組反饋的情況,了解這幾種引擎的特點,並能對他們進行分類。通過小組活動,節省了六分之五的時間,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另外,學期初的分層分組不是一成不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資訊科技水平的發展情況,採取一學期一變化或幾個月一變化對學生進行再次分層分組。

分層分組、以優輔差,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以學生學為主,教師教為輔的新課改理念,解決了因資訊科技水平的差別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

二、精心選擇教材

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課程資源。教材只是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乙個有力的參考資源,不需要教師照本宣科。

高中資訊科技新教材與初中現行的技術性教材相比,跨度大,銜接有斷層,而大多數教師對教材依賴性很強,面對新教材有點無所矢從,仍然是「用教材教」,對教材不加選擇,只注重知識和技能,不注重學習方法和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曾見到這樣一幕:一位教師控制學生螢幕正「全神貫注」地講解,而學生,有的「兩眼無神」呆看螢幕,有的一副無聊的樣子,還有一位在「聚精會神」地看著**,明顯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並不感興趣,上資訊課還不如看**,這和現實中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教教材」造成學生被動學習,教師教學反覆,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嚴重地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

新課標準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對教材進行取合。既要做到立足於教材,又要做到突破材。針對我校情況,我完全打亂教材,大膽地改變教材的章節順序,如:

選擇理論知識較強的內容在教室上課,上機操作實踐在機房上課。這樣避免了因教師在機房講解過多理論知識,而頻繁控制學生螢幕,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學生對理論知識系統的理解,造成事倍功半的後果。再如:

文字和**資訊加工操作簡單,學生易於接受;而資訊的程式設計加和智慧型化加工操作和理解都較難,學生在初中時並沒有接觸過,學習有一定困難。如果按教材順序講解,學生會因為計算機知識沒有鋪墊,自信心不足,對程式設計畏難情緒,造成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程式設計的信心和學習資訊科技的積極性。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選擇了先講「文字和**資訊加工」,再講「資訊獲取」及網路相關知識、「多**資訊加工」、「資訊整合與資訊交流」及網頁製作,最後講解「資訊的程式設計加工和智慧型化加工」。

這樣選擇教材雖然把原教材變得「面目全非」,但遵循乙個先易後難知識掌握的規律性,學生更易於接受,教學也更易於展開。當學生對教材所有章節全部掌握,再按教材的提到的資訊概念,資訊獲取、加工、整合與交流的順序對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學生系統地掌握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知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教材每節內容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篩選,哪些適合上機實踐,哪些適合課後探索,哪些需要自學,哪些需要拓展……教師通過認真分析,合理地選擇教材,使課堂教學飽滿豐富,有血有肉,既優化教學內容,又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及時反饋和評價

課程評價在整個課程系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只有建立在科學評價基礎之上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才能不斷地向著更好、更全面的科學化高度邁進。

資訊科技學科相比其他學科,開設時間短,經驗不足,各方面重視不夠,致使資訊科技教學沒有良好的教學評價機制。多數學校資訊科技教學評價依靠教研室安排的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和江蘇省資訊科技會考,忽視對每節課、每一章節進行教學評價,出現了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不夠牢固,「課上會課後忘」,「講後面忘前面」的現象,每逢考試,教師就會加班補課,重頭再來,反覆灌輸,反覆練習,浪費師生大量時間,造成學生機械學習,抑制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

其實,教學評價應該貫穿教學的始終,教師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分別進行教學評價。

教學前評價:教師通過詢問、問卷調查、考試等方法,了解學生學習新課前的知識技能準備,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間的差異水平。比如:

在學習《演算法與程式設計》選修教材前,教師首先考查學生學習《資訊科技基礎》必修的「資訊程式設計加工」知識掌握程度,通過文字或上機考試,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還存在什麼問題,原定教學計畫是否需要調整。如發現學生基礎不夠踏實,沒有激發程式設計興趣,教師就需要採取補求措施,調整教學內容或教學難度。通過教學前評價,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激勵學生學習,及時查漏補缺,有針對性、有效性地教學。

教學中評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不斷蒐集學生學習進展的情況,發現學生在哪些學習任務上進展順利?在哪些學習任務上還存在問題,需要幫助?

哪些學生存在嚴重學習困難並需要進行額外的輔導或補助?……。如:

學習「資訊獲取」的「檔案**」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並安裝「迅雷」等**工具,再通過直接**和利用**工具**一首***歌曲「丁香花」,要求學生填寫電子**,記錄兩種**方式的速度,找出區別,總結出特點。教師通過對部分學生檢查,了解學生對「檔案**」掌握程度,學習是否有困難和疏漏,找出學生出錯原因,及時進行指導和補救。通過教學中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為下面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後評價:在教學結束後,教師利用總結性的評價,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通過教學後評價教師可以了解:

哪些學生已掌握了學習任務,可以繼續進行後續的學習?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如何?……。

學後評價可以是課後的評價、章節評價、學期或學年評價。如:學習「文字資訊加工」後,可要求學生欣賞並分析光碟中的word文件「菁菁校園」排版製作過程,每人製作乙份反映學生學習、生活情況的校園小報。

教師可通過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表揚優生,鼓勵差生,以期共同進步。

及時、科學的教學評價,既可以對學生學習查漏補缺,又讓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促進師生更好的「教」和「學」,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率。

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是中學資訊科技課所面臨的乙個迫切而又艱鉅的任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恰當、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不僅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還能培養學生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以「演示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1、演示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多**教學系統的廣播功能向學生演示講解操作步驟,使得教學內容更具體直觀、知識完整、步驟清晰,學生易於接受,積極模仿,促進學習積極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向學生演示教學成果則可使課堂得到昇華。

教師可把即將講解的內容編成練習,讓能力強的學生試著給大家演示講解,這樣,既促進優生探索、創新能力,又吸引所有學生注意,引發他們思考。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不時給予提示、點撥和糾正,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有了初步認識後,教師趁機展開教學內容,再次進行總結和演示,學生及時、高效地掌握教學內容。學生的演示既可用在教學前,也可用在教學後。

教學前可選擇優生演示即將學習的教學內容,教學後則可選擇中等生或差生演示教學成果,通過他們的演示,教師可了解學生普遍掌握情況,檢查自己教學的疏漏,糾正學生不規範操作,為以後學習鋪平道路。

如何提高初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果

一 優化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學習 目前,大部分初中資訊科技教材的通病是一味從學科角度強調知識內容的理論性 系統性,教學內容顯得繁瑣 複雜。教師對這種教材內容如果缺乏精心準備和思維加工,就照本宣科,其結果必然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失去學習掌握資訊科技知識的興趣。為此,我們在遵循新課標的前提下,可...

如何提高中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果研究

作者 李建東 文化產業 2014年第09期 摘要 隨著我國大力實施 新課改 以來,資訊科技已經成為我國中學教育的必修課程,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我國中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必須積極推動中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創新。本文以中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為研究物件,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首先對中學資訊...

關於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果的思考

作者 曾燕 讀與寫 上旬刊 2013年第11期 摘要 本文就如何提高資訊科技課堂上教學效果提出了三個教學方式,要進行目標細化 任務設計,認為教學前考慮的層面應是多角度的,使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和練習,保證學生有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在有限的時間的掌握學習技能。關鍵詞 資訊科技 課堂教學 效果 初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