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2022-04-08 07:22:28 字數 1660 閱讀 6570

《頤和園》中有這樣一句話:「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在教學時,有乙個同學舉手提出了乙個問題:「這句話中『滑』字用錯了,遊船、畫舫在水中行走應該用划船的『劃』字。」

多麼有趣的問題,多麼重大的發現呀!這正是我要引導學生品味的句子,於是我笑著說:「很好,你很愛動腦筋。

其他同學對此有什麼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竊竊私語起來,有的同學開始查閱字典。一會兒,陸續有學生舉手了。

乙個孩子說:「我覺得也用錯了,這個『滑』應用在平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冰』『滑倒』等。船在水上走,應該用立刀旁的『劃』字,如『划船』。

」「這是你的看法。你問了字典公公,對嗎?」孩子點點頭。

有不少孩子也開始附和:「對呀,這個字真用錯了呀。」孩子們為他們的發現興奮起來。

「同學們,聽老師讀這個句子,看看昆明湖到底美在**?」我開始朗讀句子,聲音靜靜的、柔柔的,孩子們聽得很認真,一會兒,他們發言了:昆明湖美在它的靜,美在它的綠。

「請同學們再讀這個句子,把這個『劃』字到帶去讀,看看有什麼新的感受,有沒有新的發現。」聰明的孩子們也開始學著老師靜靜的柔柔的讀這個句子,呀,他們有所感悟了,有的孩子又開始翻字典了,有的孩子小聲爭論著什麼。我笑眯眯地看著他們,不去制止,也不參與發言。

果然,乙隻只小手爭先恐後地舉起來了。乙個孩子說:「老師,我覺得書上的『滑』字沒有用錯。

因為昆明湖很靜,靜得像一面鏡子。遊船、畫舫在上面行駛,就像在鏡子上滑行一樣。」「對,我到昆明湖遊玩過,湖上的景色特別美,那遊船、畫舫行駛得特別慢,給人的感覺不像是在水上行駛,而像在冰上滑動似的。

這樣,我們遊人才能更好的領略這美麗的風景。」乙個孩子搶著說。「哦,原來乙個『滑』字突出了昆明湖的靜,體現了昆明湖的美呀,看來這個『滑』字並沒有用錯呀。

」我故作驚訝地說。這時又有孩子說:「老師,我從剛才的朗讀中也體會到『滑』字用得好。

因為如果用立刀旁的『劃』字,讀的時候聲音就要響亮點,因為船從水面上劃過會留下痕跡,還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可是如果用三點水的『滑』字,就說明湖面很平靜,船行得很慢,一點痕跡也不留,所以要讀得輕一點。」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的疑惑,我沒有直接解疑,而是抓住這個教學契機,順水推舟將問題交給全班學生,引起學生的思考。當學生的思考出現偏差時,我又適時地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體會昆明湖的特點,再一次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生聯絡課文內容、聯絡生活實際思考討論,體會到課文中的『滑』字根本沒有用錯,它能更好地表現出昆明湖的特點。

這樣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反思這一教例的成功,我有以下收穫:

1、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往往會有奇蹟發生。

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低估學生的理解能力,擔心學生弄不懂,因此總是試圖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講授,不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提問的機會。這樣學生越學越笨,越學依賴性越強,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辛苦,教學效果總是差強人意。相信學生的創造力,相信學生的理解力,捨得給時間學生自己思考,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就能點亮學生的心燈,擦燃智慧型的火花。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於教師的精心培養。每接手乙個新班,我都要促使學生養成查字典、勇質疑、勤積累、作批註等學習習慣。在本教例中,由於學生勇於質疑、積極思考,才使課堂充滿智慧型、精彩紛呈。

總之,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這樣的教學才更有意義。

給學生成長的空間

一期下來,當學生們在 通知書 的 自我評價 欄寫下 學習有了進步 養成了學習的習慣 對學習有了興趣 明白了許多道理 這些話時,我在倍感欣慰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期待和更高的憧憬。一 進一步細化學生的行為規範,讓學生明白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可以做,該怎樣做,進而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二 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評...

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

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 曾經有這樣乙個古老的傳說 一位國王為了評判他的三個王子的智慧型,給三個王子同樣多的一點錢,要求他們去買到盡可能多的裝滿乙個房間的東西。幾天後,國王進行檢查,大王子買了一大堆木柴,堆放在房間的乙個角落,國王搖了搖頭 二王子買了許多水桶,倒在地上也只有淺淺的一層,國王皺了...

請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作者 陳意容 當前,一些數學老師認為 課堂上只有快節奏才能出高效率,達到高質量。這種觀念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我覺得教師要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快節奏指的是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或鞏固練習時,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乙個學生答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