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學生差異的有效教學研究

2022-04-05 19:34:10 字數 3776 閱讀 2961

課題研究

(**)

組長:王建麗

負責人:李文景

課題小組成員: 周艷何曉攀藺吉祥

2023年6月1日

針對學生差異的有效教學研究

摘要: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興趣和能力,本文對計算機課程中如何有效地實施差異教學進行了討論,認為針對每個學生所表現出的差異性,在課堂上應因材施教,培優補差;特別是針對計算機課程的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差異性差異教學實施策略

本課題主要研究如何針對學生差異進行高中資訊科技這門課進行有效性教學。首先,承認學生作為個體具有差異特性,並將這種差異性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起來,進行針對性研究。本課題力求通過研究,形成在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較為完整、科學的論述,並在實踐上各學科給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有效、優質教學的可操作的方法。

力圖在學生課堂學習差異性研究及學校文化建設對有效教學的影響研究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

一、學生差異性的主要表現

在平時上課中,一部分同學早已完成任務,或玩遊戲,或瀏覽網頁,或網上聊天,他們做得都很隱蔽,一般不會讓老師發現;另一部分同學動作慢慢騰騰,經常犯簡單操作錯誤,任務一般完不成,個別同學甚至任務沒完成,也在玩些其他東西。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根源就是差異性。

到底有哪些差異性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1.學生基本功的差異

由於在高中階段資訊科技這門課主要學習的是計算機的應用,有些學生家裡沒有計算機甚至學習這門課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一切從零開始;而有些學生已經是計算機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專家」了,這就造成了學生之間客觀上的差異。

如上課時學生甲比學生乙思維要敏捷;學生丙長於形象的直觀記憶,學生丁則擅長於抽象的語言記憶。有的學生接受能力明顯強於其他同學,有的參加過校外培訓,有的甚至參加過電腦作品大賽,有的則連電腦都從未接觸過。從而導致他們在學習不同的內容時就產生了差異。

2.學習興趣的差異

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種能力、興趣也不同。反映在課堂上,如有的學生指法進步很快,但學習軟體操作時頗感吃力;有的學生做作品創意不錯、美工很好,但對程式設計思想的理解力不強。

如a類生學習興趣濃厚,愛好廣泛,求知慾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成績穩定;b類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學習興趣有偏差,成績不穩,但有潛力;c類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對差些,學習吃力,成績不理想。只有對資訊科技這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學習起來才會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學生存在的差異,並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對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實施「差異教學」。

3.學習態度上的差異

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有很大差異:分為主動型、非主動型、被動型三類。不同型別的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師教導方式的要求及完成學習任務情況均有較大差異。

如果對不同知識水平、情感水平的學生進行相同內容、統一進度、同一方式的教學,勢必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或把時間和精力用在電子遊戲上;基礎差的又會「吃不了」,加劇厭學情緒,甚至放棄了對這門課的學習。

三、針對學生存在的差異性提幾點教學的實施策略

學生之間諸多的差異性使資訊科技學科採取差異教學手段勢在必行。這也是目前改善資訊科技教學現狀,全面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重要手段。那如何開展差異性教學,採取怎樣的教學手段來促進差異性教學呢?

我提出以下一些觀點:

1.根據資訊科技課程特點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計算機的工具性越來越突出。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資訊科技教育是國家對公民開展的資訊素養基礎教育,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計算機文化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資訊素養。所以教學時一定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正確確立教學目標。

資訊科技課和和是認知和技能相結介,不同的課型側重點有所不同。理論課主要讓學生了解計算機、機械人的作用,以及計算機和機械人的基本知識。對這類課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領域讓學生破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興趣。

教師可運用插圖、形象的比喻進行自觀教學,可精心設計學生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網路查詢等形式,讓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工具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操作技能。教師還要注重規律

性知識的講授,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技能訓練主要根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映理論進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訓練組合也許是最初使用連續強化安排,然後固定間隔強化安排,最後是變化比例強化安排,隨著訓練期的推移,比例可進行變化,最終形成技能。

對綜介實踐課要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培養,讓學生獲取成功感。

教師應認真感悟領會教學材料,分析教材的資訊科技思想與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思考課堂教學將帶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活動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確定和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為有效課堂教學提供依據。

2.理解學生

在資訊科技課堂上,學生比其他學科課程中的差異更大。原因是學生在學校中學習資訊科技的起始時間不同,即所謂的零起點問題。家庭條件的差異、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程熱情的差異、學生所在地區的差異等,使得同一課堂裡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知識與能力的差異很大。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還要知道如何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使它適應學生之間的差異。

另外,資訊科技教材在目前很難適應經濟科技發展不平衡的地區。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狀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實,既要基於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於教材,要針對學生狀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使教學內容更加切介學生學習,使學生學得主動、紮實且富有成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有效教學模式的選擇

資訊科技課程有很多教學模式,比如講授式、任務驅動式,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專案的學習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和模式的選擇與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絡學習、生活和社會有意義的「任務」環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完成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任務」有其質的規定性,它**於學習者的學習和生活的真實世界,反映了與學習者相聯絡的客觀世界,使學習者不是站在世界之外來「學習」和「認識」不相關的「任務」。

關於任務的創設,它不是也不應成為教師單方面的工作,而是師生共同的事情。學習者對他所學習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體會,缺少他們的參與,將影響任務的「真實度」;任務作為學習者認識世界的乙個窗日,它與學習者緊密相連,學習者在與任務和教師的對話中開展學習;教師是任務的創設者之一,同時通過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說,他們的關係是平等、和諧的。

4.讓學生獲得成功

鮑里奇在《有效教學》中提出:「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嚮導、引導學生投入教學過程、確保學生的成功率。作為體現有效學習達成結果,關注每個學生的成功與否就既是目標,也是教學的手段。

」行為科學認為,對人的激勵必須通過滿足人的需要來實現。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願望和需要,教師給他信心,他就有信心取得成功,就會去努力。教師要多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介理設計達到學習成功的方法,比如獲得表揚的機會、階段成功學習目標的達成等,這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對教師的指導也會欣然接受。

如果失敗,會使部分學生產生放棄或逆反心理,極易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

學生更願意在高質量的學習內容上花更多的時間,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對學習的態度更積極。資訊科技科學的特點需要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建立推理解決問題能力,鼓勵批判性思考和獨立思考。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用這些策略鼓勵學生,能使個人的思維模式凸顯出來。

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學習的價值感、榮譽感和喜悅感,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深化,形成良性迴圈。

計算機課程教學中的差異是永遠存在的,作為計算機教師,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好這種差異,從這些差異中如何找到教學平衡點,縮短學生間的差距,讓差異轉變為優勢,使每位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在教師組織引導和激勵以及學生自我約束之下,人人學有所成,有所發展。資訊科技課程的有效教學建立在有效設計的基礎上,完善和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設計的方式多種多樣。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和挑戰,但是我們只要能而向學生,堅持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依據,教學一定會更有實效。

有效教學研究階段總結

河溪小學 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階段總結 小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合理分解,建構一種有效教學的分析框架,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將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行為滲透到學科課程中去,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使學...

雙有效教學研究總結

2010 2011第一學期 我校在2009年9月參與 雙有效教學 課題研究任務,經過三個個學期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校在這過去的一學期中按照課題實驗方案,不僅已經較好的完成了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而且積極有序地進了行第二階段實施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下面對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和...

有效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紮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建設課改特色學校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以校為本 的改革方案強烈影響著我們原本熟悉的教育環境,在實際教學中,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嚴重的 重教有餘,重學不足 我們也都深刻地認識到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施有效教學。一 課題的提出 1 現代教學教育應對時代挑戰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