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

2022-04-01 08:18:10 字數 3668 閱讀 5511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五年制大專)

課程基本資訊

一、課程性質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全專業學生在入學一年級、二年級兩學年的公共必修課。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是培養新型人才的乙個重要環節,也是為適應社會資訊化發展要求、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前提。它屬於國家教委提出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三個層次課程體系中的第一層次,它為後續資訊科技課程及其它相關課程打下基礎。

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培養學生自覺使用計算機解決學習和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計算機成為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素質的有力工具,從而促進本專業相關學科的學習、提高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

二、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行動領域和專案導向」的理念,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按照實際工作中對計算機基本技能的要求,設計教學任務和專案內容,注重實際案例在教學中重要的作用,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1. 「工學結合」的理念

結合現代社會工作單位實際工作崗位中計算機的一些實際應用,以職業技能培養為重點,以專案為導向設計大量的應用例項。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真實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教師分析任務需求,提出「解決方案」,然後教師詳細講解「任務實現」的操作步驟和方法,完成後進行「效果展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任務驅動」的理念

從學校、企事業單位「資訊化辦公」的實際工作出發,針對培養目標選取了六個專案,按照「學習情境----提出任務---分析任務-----解決辦法----操作過程-----效果展示」的過程,帶領學生逐步完成任務,通過這些任務全面訓練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學習情境為基礎,實施「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堂教學,融「教、學、做」為一體。

三、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提公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包括:對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二)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

⑵了解作業系統的基本功能,熟練掌握windows7的使用方法和屬性設定方法。

⑶理解計算機網路及網際網路(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

⑷熟練掌握用網際網路(internet)搜尋網路資源和享用網路資源的方法。

⑸熟練掌握至少一種中文錄入方法。

⑹熟練掌握使用文字處理軟體word進行**編排的方法。

(7)熟練掌握使用電子**軟體excel進行資料處理的方法。

⑻熟練掌握使用軟體powerpoint進行建立、編輯演示文稿的方法。

(9)熟練掌握多**素材的處理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上機實踐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並加強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意識,培養相互協作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教學策略

1.《計算機應用基礎》通過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應使學生了解計算機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軟、硬體基礎知識,具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漢字輸入能力,掌握internet網路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掌握中文windows 7的作業系統的安裝和使用。掌握文字處理軟體word 2007、excel 2007和powerpoint 2007的使用。

熟練掌握多**素材的處理方法和技巧。

2.教學方法:本課程為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採用講授與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資訊技術理論素養,培養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常用軟體的應用能力。

可採用講授法、教練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專案的學習、範例教學法等。

3.教學途徑:科學設計教學方案

(1)注重教學設計的過程

資訊科技教師要重視教學設計的過程,包括熟悉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和教學環境、分析教材、設計教案、收集資訊、開發和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等。

(2)注重教學單元的整體設計

資訊科技教師要針對資訊科技學科教學內容模組化強的特徵,注重教學單元的整體設計。通過精選並組織教學單元中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事件,將教學單元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統籌安排,在解決問題或完成專案的過程中實施相應的教學任務。

(3)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資訊科技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學定教,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現、**、研究、交流、評價等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4)注重整合型教學設計

資訊科技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從教學單元的整體結構出發,合理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手段,注重與其它學科教學的整合,使資訊科技既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防止陷入純粹的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

(5)注重形成個性化教學設計方案

提倡教師在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通過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教師間互相交流教學設計方案,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教師再對原有教學設計方案及時調整、補充、完善,形成個性化教學設計方案。

(6)注重教學設計資源的開發和共享

教師教學設計的內容必須形成電子文件(參考樣式附後),教學需要的素材、課件等可以合作開發,並通過校園網、教育都會網路和網際網路實現共享。

4..教學手段:

①「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理論課+實訓課」教學模式,不再區分理論課和實訓課,將教學全部安排在機房進行,把講和練有機結合起來,便於學生學習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要提倡「精講多練」和「邊講邊練」的教學形式,突出基本知識的掌握,著重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分析、解決各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資料、獲取資訊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資訊時代創新人才必需的資訊素養和資訊能力。

②任務驅動及推廣案例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深入了解授課專業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需求,盡可能使用專業教學中的素材開發教學案例提出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問題讓學生解決。

五、教學模組

以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體驗、訓練實操兩條路徑相互滲透,強調理實一體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業與職業相結合,考核過程與結果相結合。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七個模組:

第一模組是計算機基本知識與網路與安全

第二模組是windows7作業系統

第三模組是word 2007

第四模組是excel 2007

第五模組是powerpoint 2007

第六模組是多**素材的處理

六、教學課時分配

七、評價建議

(一)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多元評價法:以過程性考核綜合評定成績,採用優、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級計分制;其中,課堂出勤情況及課堂紀律(10%);平時成績(50%):五次以上平時作業或小測成績;期末考試(40%):

期末上機操作考試;參考平時表現給予適當加分。

(二)評價標準

八、課程資源

一、核心教材

二、輔助教材

1. 王菁、孫巖等主編.《office 2007辦公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

2. 《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第二版)》,中國鐵道出版社。

三、學習工具

(一)軟體需求:要求均支援win7 64位作業系統

1. microsoft office 2007版本word、excel、powerpoint。

2. adobe photo shop cs 5以上版本

3. 威力導演10(cyberlink power director ultra 10)

4. vegaspro12

5. 格式工廠(format factory)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

一 概述 一 課程性質 計算機基礎是本校所有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同時也是一門知識性 技能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任務是 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形成一定...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

三 學時分配 課程教學總課時為64學時,講授與實踐操作分別為32和32學時,旨在強調應用性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具體如下表 四 教學內容與要求 一 理論教學 第一章計算機基礎知識 主要教學內容 1.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 2.計算機的特點 分類與應用領域 3.計算機中的資訊表示 數制與編碼 4.微型計算機的...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標準

適用專業 非計算機專業課程類別 公共基礎課程 開設時間 一年級學時 80 一 課程性質 計算機應用基礎 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它擔負了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和資訊素質形成的任務。本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在windows下使用計算機進行檔案管理 字表處理 資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