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生理學期末複習

2022-02-27 13:42:20 字數 4975 閱讀 1028

人體解剖學

一、名詞解釋

1、軟骨內成骨:幼稚的結締組織先形成軟骨雛形,再由軟骨改建成骨,如軀幹骨和四肢骨主要以此方式成骨。

膜內成骨:幼稚的結締組織先增殖成結締組織膜,膜再形成骨,如顱蓋各骨都是以此方式成骨。

2、主動轉運:細胞在特殊的蛋白質介導下消耗能量,將物質從低濃度一側轉運到高濃度一側的過程。

被動轉運:指物質或離子順著濃度梯度或電位梯度通過細胞膜的擴散過程,其特點是不需要細胞提供能量。

3、基礎代謝率(bmr):在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單位體表面積的產熱量。

基礎代謝(bm):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是人在清醒而極度安靜狀態下維持生命最低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4、暗適應:指從明處進入暗處,最初看不清,經過一定時間恢復暗視覺的過程(約25~30min)。

明適應:從暗處到強光下時,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視物,只能稍等片刻,才能恢復視覺,(約1min)。

5、心動週期:心臟一次收縮和舒張,稱為乙個心動週期。

每博輸出量:一側心室每搏動一次所射出的血液量。

6、條件反射:後天獲得的經學習才會的反射,是後天學習、積累「經驗」的反射活動。

非條件反射: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種比較低階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如腦幹、脊髓)參與即可完成。

7、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發生在突觸後膜上的區域性電位變化,它引起細胞膜電位朝著去極化方向發展。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同樣是發生在突觸後膜上的電位,但它引起細胞膜電位向著超極化方向發展的區域性電位。

8、食物的氧熱價:某種食物氧化時消耗1公升氧所產生的熱量。

呼吸熵(rq):指一定時間內,機體的 co2產生量與耗 o2 量的比值。

9、深感覺:指感受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等深部結構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

淺感覺:指**與粘膜的痛、溫、觸、壓等感覺而言,它們的感受器位置較淺。

10、內環境:指細胞外液,既是細胞的直接生存環境,又是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媒介,是細胞賴以生存的體內環境。

穩態:機體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功能狀態。

11、等張收縮:又稱動力性收縮,指肌肉收縮時僅表現為肌肉長度縮短,而肌肉的張力不變。

等長收縮:又稱為靜力性收縮、表現為肌肉長度不變,而張力發生變化。

12、脊休克:指脊髓與高位中樞離斷(脊動物)時,橫斷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暫時消失的現象。

去大腦僵直:在動物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幹,動物出現伸肌過度緊張現象,表現為四肢伸直、頭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現象。

13、遠距離分泌: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經血液運輸至遠距離的靶組織而發揮作用的方式

近距離(旁分泌):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區域性激素),不經血液運輸,僅由組織液擴散而作用於臨近細胞的方式。

14.神經調節:是指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對生物體各組織,器官,系統所進行的調節。

體液調節:是指體內產生的化學物質通過體液途徑對機體某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功能所進行的調節

二、簡答題

1、靜息電位形成的離子機制?p55

答:靜息電位是指細胞在沒有受到外來刺激時,處於靜息狀態下的細胞膜內、外側所存在的電位差。細胞靜息電位的形成是由細胞膜對特異離子的相對通透性不同和離子的跨膜濃度梯度決定的。

靜息電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於k+的電-化學平衡電位。

1.細胞內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勻,細胞外高na+而細胞內高k+;

2.安靜時膜對k+的通透性遠大於na+,k+順濃度梯度外流,並達到電-化學平衡;

3.鈉-鉀幫浦的生電作用,維持細胞內外離子不均勻分布,使膜內電位的負值增大,參與靜息電位生成。

靜息電位的產生機制可概括為:

①膜內外的離子濃度差是前提②膜對離子的通透性起決定作用③靜息時,膜對k+的通透性較大,a-的不通透性,對na+、cl-等離子的通透性也很小是靜息電位產生的根本原因。

2、動作電位形成的離子機制?p56

答:動作電位:可興奮細胞受到刺激,細胞膜在靜息電位基礎上發生一次短暫的、可逆的並可向周圍擴布的電位波動稱為動作電位,或神經衝動。

① 刺激引起膜產生去極化必須達到閾電位水平是產生動物電位的前提:電刺激致負極產生出膜電流→rp值減小發生去極化(正極產生入膜電流,rp值增大產生超極化)→去極化達到閾電位。

② 鈉通道開放,鈉離子大量內流是產生動作電位的本質:膜上na+通道大量啟用(電壓門控鈉通道)→na+通道開放,膜對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na+順濃度差和電位差進入膜內→形成ap上公升相(去極相)。

③ 鉀通道開放,鉀離子外流是形成動作電位復極相的根本原因:na+通道失活→膜內外電位差達到 na+ 平衡電位→k+ 通道(電壓門控 k+ 通道)逐漸開放→膜對k+的通透性增大→k+順濃度差和電位差由膜內向膜外擴散→形成ap的下降相(復極相)→膜電位逐漸恢復到興奮前水平。

④ 鈉-鉀幫浦活動引起 na+-k+ 交換是產生後電位及細胞恢復正常的基礎:膜對 k+ 的通透性恢復正常,na+通道的失活狀態解除恢復到備用狀態,膜內外離子的重新調整過程(na+-k+atp酶啟用)→形成負後電位和正後電位→膜電位恢復正常。

3、腎單位的基本機構及基本功能?

答:腎單位是腎的基本功能單位。每個腎有100萬到130萬個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與之相連的腎小管組成。

功能:①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液流過腎小球時,血漿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質通過濾過膜進入腎小囊形成原尿的過程。

②腎小管與集合管的轉運功能:

a、重吸收:腎小管上皮細胞將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攝回血液的過程。

b、分泌:腎小管上皮細胞將自身代謝產物排入管腔的過程。

c、排洩:血液中某些物質排入管腔的過程。

4、血液的組成及功能?

答:血液主要有血漿和血細胞組成。其中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部分物質共佔血液的55%。

血漿佔血液的另外的45%,是水,糖,脂肪,蛋白質,鉀鹽和鈣鹽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許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塊形成的化學物質。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運輸。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排洩,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

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

②參與體液調節。激素分泌直接進入血液,依靠血液輸送到達相應的靶器官,使其發揮一定的生理作用。

③保持內環境穩態。由於血液不斷迴圈及其與各部分體液之間廣泛溝通,故對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酸鹼度平衡以及體溫的恆定等都起決定性的作用。

④防禦功能。機體具有防禦或消除傷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體現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

5、關節的組成及作用?

答:關節是人體骨連線的主要形式。每個關節都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某些關節除基本結構外還有韌帶、關節盤和半月板、關節唇等輔助結構。

關節面:一凸一凹,表面有關節軟骨,屬透明軟骨,減少磨擦,緩衝衝擊。

關節囊:包在關節周圍的結締組織囊,內有滑膜層,分泌滑液,保持運動的靈活性和動態平衡。

關節腔:囊與面之間的密閉間隙,正常情況呈負壓。

關節唇:是附著於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有加深關節窩,增加關節穩固性的作用。

關節為骨之間的間接連線,是由相鄰的骨之間借結締組織構成的囊相連。其主要作用是運動,它的活動幅度較大,在肌肉的牽引下,進行屈與伸、內收與外展、旋內與旋外、環轉等形式。

6、心肌動作電位的基本特徵?p174

答:心肌動作電位的特徵是復極化時間長,可分為五期,其形成原理為:

①去極化過程(0期):膜內電位由-90mv迅速上公升到+30mv。離子基礎是na+內流。

②復極化1期(快速復極時期):膜內電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電位水平。離子基礎是k+外流。

③復極2期(平台期):膜電位幾乎停滯在0電位水平。離子基礎是由ca2+和少量na+的內向電流和k+的外向電流處於相對平衡狀態。

④復極3期(快速復極末期):膜電位由0電位迅速復極到-90mv。離子基礎是k+外流增加。到3期末,ik1也參與,並引起再生性k+外流,使復極加快。

⑤靜息期4期:膜電位穩定在靜息電位水平(-90mv)。鈉-鉀幫浦活動增強。

是通過離子幫浦的主動轉運,從細胞內排出na+和ca2+,同時攝回k+,細胞內外逐步恢復到興奮前靜息時的離子分布。

7、眼視近物時是如何調節的?

答:當視近物時,由於眼的調節機制,可使較近物體發出的輻散光線仍可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眼的調節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晶狀體的調節:隨著物體的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狀肌收縮,致使睫狀小帶鬆弛,晶狀體彈性回位,凸度增加,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輻散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②瞳孔的調節:

當視近物時,在晶狀體調節的同時還伴隨瞳孔的縮小。這種瞳孔近反射可減少入眼的光量和減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視網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清晰。③眼球會聚:

當視近物時會發生雙眼向鼻側會聚現象。這種反射可以使物體成像於兩眼視網膜的對稱點上,產生單一視覺。

8、腎臟血液迴圈的特點及意義?

答:(1)特點:①腎血流量大,並且腎內血流分布不均;②兩次形成毛細血管網,血管球和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網;③腎小球毛細血管床為高壓床;④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為低壓床;⑤腎血流量的自身調節。

(2)意義:腎小球毛細血管網介於皮質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之間,血壓較高,有利於腎小球的濾過;而髓質腎小管附近的毛細血管網血壓較低,有利於腎小管的重吸收。

三、問答題:

1、試述小腸壁與消化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p224

答:小腸壁分4層。但又有其適應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

①環狀襞:是由小腸的粘膜層和粘膜下層向腸腔突出的橫行皺襞,皺襞在小腸上段發達。

②粘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主要有吸收細胞和杯型細胞兩種。腸絨毛表面吸收細胞有明顯的紋狀緣,紋狀緣由許多微絨毛構成,擴大吸收表面積。杯型細胞分泌粘液,有潤滑作用。

③小腸絨毛:是位於環狀襞表面細小的指狀突起。是粘膜上皮和固有層向腸腔突出形成的,十二指腸和空腸絨毛較高而且密集,回腸絨毛稀疏並逐漸變低。

在絨毛中軸有**乳糜管,主要吸收脂肪。絨毛中軸平滑肌的舒縮,使絨毛不斷伸縮以推動淋巴與血液執行,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

④腸腺:是由小腸上皮下限入固有層中所形成的管狀腺。腺管開口於相鄰絨毛根部之間。

組成腸腺的細胞有5種:吸收細胞,內含多種酶,與消化有關;杯型細胞,分泌粘液;paneth細胞,內含溶菌酶和肽酶,有殺菌和消化作用;未分化細胞,對小腸上皮細胞進行修復和再生;內分泌細胞,分泌肽類激素。

人體解剖生理學答案

一 每小題1分,共20分 二 每小題1分,共10分 三 每空0.5分,共10分 1.不變不變 2.腱反射肌緊張 3.近視遠視 4.減小增快 5.降支心臟舒張 6.碳酸氫鹽氨基甲酸血紅蛋白 7.肝細胞膽鹽 8.公升高降低 9.容量減少 抑制 10.生長激素釋放激素 ghrh 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 gh...

人體解剖生理學複習內容

2 視器的基本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房水的產生和迴圈。3 前庭蝸器的基本組成及各部分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聲波的傳導途徑。4 鞏膜靜脈竇 視神經盤 盲點 黃斑 凹 淚點 鼓膜臍 前庭窗 蝸窗 螺旋器等名詞概念的解釋。第十章神經系統 1 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功能。2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節段及其...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計畫

一 課程性質和任務 人體解剖學 是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 結構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護理中專學歷教育的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闡述正常人體各器官的位置 形態 結構 發生發育規律,為學習其它醫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奠定必要的形態學基礎,為提高鄉村醫生 護理專業人員的業務素質 增強其適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