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與反思

2022-02-01 01:27:07 字數 3265 閱讀 8279

3、 學生舉例說明或驗證計算方法及結果。

4、 每人有了驗證或說明的方法後,小組內交流驗證情況。

5、組際交流

組1(要求兩人來匯報):我們驗證的是1/3×1/3=1/9,因為1/3=1÷3,那麼1/3×1/3=(1÷3)×(1÷3)=1÷9=1/9

也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乙份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乙份,這樣一共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乙份,所以是1/9。

師:這種方法你聽懂了嗎?這個9是怎麼來的?

生1:按他的想法來說,是折出來的,先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乙份再平均分成3份,實際上是把這長方形分成了9份。

組2(邊說邊畫):我們用的是線段的方法,畫一條線段作為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乙份,再把這乙份平均分成3份取乙份,就是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乙份。

組3:我們證明的是1/2×1/4=1×1/2×4=1/8,1/2 =0.5,

1/4=0.25,0.5×0.25=0.125=1/8

師:現在我們已經有這麼多方法來驗證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的計算方法,我們能不能確信剛才我們的猜想?(能)那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可以這樣算,那麼另外的一些分數的乘法是怎麼算的呢?

生:我認為也可以和剛才一樣,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師:你確信嗎?能你不能也舉一些例子來驗證一下。

匯報:生1(邊畫圖邊解釋):我驗證的是2/3×1/2=2×1/3×2,先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中的兩份,再把這兩份作為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乙份,結果是2/6就是1/3。

生2:我驗證的是9/10×5/11根據猜想是,我們知道9/10×5/11=(1/10×1/11)×9×5=1/110×45=45/110=9/22,我還發現了兩個分數相乘,兩個分數中的分數與分母如果可以約分的話,就可以在計算過程中進行約分,會使計算方便。

師:9/10×5/11=(1/10×1/11)×9×5,為什麼可以這樣算,根據是什麼?

生:9/10裡有9個1/10,5/11裡有5個1/11,所以可以這樣算。

師:這是利用了什麼?

生:乘法的分配律。

生3:我驗證的是2/11×3/6=2×3/11×6=6/66=1/11,2/11×3/6表示2/11的3/6是多少,那麼2/11×3/6=2/11÷6×3=1/11。

師:我們有這麼多辦法,足夠證明計算的方法,而且我們還發現,在計算過程中的能約分的先約分計算會更方便。

(二)小結

師:學到這裡,誰能來總結一下。

生1:分數相乘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

生2:分數乘分數,分母相乘作積的分母,分子相乘作積分子。

師:以前我們還學過那些有關分數的乘法?(整數乘分數,分數乘整數)這些乘法有什麼共同點?

生:都可以用剛才我們得到的法則來計算。就算是整數乘分數也是這樣。象5×3/6可以看成是5/1×3/6=5×3/1×6。

師:說得很好,凡是有分數的乘法,我們都可以用今天我們所學的法則進行計算。

回憶一下整節課,你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的法則的?

生:我們先猜想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再舉例子用了很多方法不驗證或說明我們的猜想,最後得到了結論。

師:對,「猜想——舉例驗證——得到結論」,是我們學習數學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就可以用這樣的思路去學習我們的數學。

《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反思】

1、給學生自主,學生的創造力將不可限量。

「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乙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了這一課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這句話。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把**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後,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

上課前我們預計學生的驗證方法不外乎:「化成小數」、「摺紙和畫圖」、「分數的意義」這三種情況,而我們的孩子卻又想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用除法驗證乘法」、「乘法的分配律」等各種超乎想象但又非常合理的方法。

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的更主動,潛能得到了更大的發揮。

2、自主**活動中的新型師生關係

在**性學習中,學生變得更主動,活動的空間更大,有很多時間走出了教師監控的範圍。因此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要轉變,教師在活動中的主要任務是:呈現主題,協調建議,幫助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大部分時間是以參與探索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們一起研究,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和諧、民主夥伴關係。只有當學生遇到困難難以克服時,教師才以指導幫助者的身份出現。

於是在課堂中學生會大膽的向老師說:「老師,我自己來。」「老師,在我需要時再給我幫助。

」3、乙個兩難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還是落實基礎知識?

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的探索、討論活動:先讓學生從情境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為後面的研究提供討論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後抽象出數學問題,讓孩子們繼續研究討論提出猜想,最後在舉例檢驗猜想後形成共識,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理解算理,由於學生的自主探索,化費了大量時間,最後整節課沒有進行法則的應用練習,只是對本課進行了總結。從時間的分配上來說,後面的鞏固與練習時間幾乎沒有,孩子們對分數乘分數的計算到底做的怎樣我們並不了解,按常規本節課並沒有完成教學計畫(在教案的後面還有一些練習未完成)。

這一現象不僅使我想到:現在的課中更注重的是怎樣讓孩子們參與學習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們在探索中學習,很少考慮知識點是否落實,怎樣去落實。我們是讓孩子們停下**的腳部參與練習,這恐怕不合適,我們是讓孩子們不停的去**,而不管知識落實情況,可以也不恰當,那我們該怎麼辦?!

4、是否創設情境,如何情境創設?

關於課的一開始是否要創設情境,在本課的備課過程中我反覆思考,分數乘分數這一內容,在生活中很難找到原型,要創設乙個恰當的情境並不容易。於是我產生了兩種引入課的思路,其一是開門見山式,一上課就出示課題《分數乘分數》,讓學生寫出一些分數乘分數的算式,說一說它們表示的意義,再進行分類……;第二種方案是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列出乙個分數乘分數的乘法算式,再讓學生寫出各種分數乘法算式,然後進行分類**……採取第一種方案,學生在**時顯然是少了一種思考的依託,對分數乘分數就是求幾分之幾的幾分之幾這一意義理解的不夠,因此在驗證中,大部分學生只能對結果是否正確進行舉例驗證,而對算理的說明是不夠的,於是用摺紙、畫圖進行驗證的學生了了無幾,孩子們對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算理的理解普遍感到有困難。採用情境後,學生的思考好象有了基礎,在驗證時,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分西瓜,並迅速模擬到摺紙、畫圖。

在課堂中學生就有這樣的表現(生:我算的是1/5×1/6,結果是1/30,我是根據剛才小強吃西瓜的題來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個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乙份,就是把這乙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們每人吃了其中的1/30。),這一情境顯然成了孩子們思考的拐杖,讓他們在**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演算法和算理。

從中也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情境創設的重要性。

反思與案例

教學反思 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 加強口算 重視估算 並且對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確的落實點,僅在第一二學段中,有關估算的目標就有6條。估算從原來的大綱中作為 選學內容 發展到現在課程標準中中重要的必學內容,其意義已得到重視。一 估算與問題解決相結合,感悟估算的意義 一 結合具體情境...

案例與反思

班主任工作案例與反思 案例 我們班級的學生比較多,每名學生的一言一行 學習態度都在我的心中。班級中有一名學困生總是跟不上,這使我非常頭痛!他叫小嘉,這個孩子做事比較慢,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都較別的學生差距大。我從兩方面幫助他 一 在學習上,我經常站在他身邊指導示範學習要求,他每做對一件事我都及時的表揚...

案例與反思

五年級下冊 品德與社會 偉大的 先人 教學案例與反思 偉大的先人 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下冊 品德與社會 第三單元的第1課。本課旨在讓學生通過我們至今仍然在繼承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的精華 從中國到世界仍然在敬仰孔子及其人格和思想等各種文化現象,認識到孔子對中國的思想和文化乃至世界的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