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量》一節教學反思與教學策略

2021-12-31 14:38:04 字數 2510 閱讀 4566

渦陽二中張超

「物質的量」是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是高一化學的重難點,貫穿著整個高中化學學習的始終,作為乙個工具,「物質的量」是連線微觀和巨集觀、定性和定量的橋梁,新教材把它放在高一化學開始,當學生帶著興奮、好奇、期待、畏懼等諸多複雜情緒踏入高中化學世界時,他們的第乙個較量對手就是「物質的量」,這一回合較量的成敗對他們樹立整個高中化學學習信心至關重要。

「物質的量」的教學,從往年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的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今年我對「物質的量」一節的教學進行了反思,並及時調整了教學策略。

一、教學目標要求

1、理解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基本含義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2、學會用物質的量進行有關簡單計算。

3、學會用物質的量濃度來表示溶液的組成,掌握配製一定體積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二、教學效果總結

1、教學目標中的(1)中涉及概念理解不夠深刻,關係不能理順;

2、用物質的量進行有關計算十分困難;

3、用「摩爾」來計數離子、電子尤其困難。

4、初學「摩爾」時的困難挫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在期中考後的調查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感到化學學習困難,成為高一學生在化學上的首個攔路虎之一,而且在後面的學習中,學生一遇到用「物質的量」進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時,相當一部分同學視之為難題。

三、學情分析

1、了解學情。

為什麼用物質的量進行有關化學反應的簡單計算這麼困難?為什麼一接觸到電子、離子的計算學生都傻了眼?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下面來分析高一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由於「摩爾」計量的物件是微粒,我們來回顧一下初中化學課標對微粒觀的要求: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

(4) 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離子可以互相轉化,初步認識核外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知道」是教學中最低層次的要求,初中課標對初中學生「微粒觀」的要求僅僅是能知道微粒的客觀存在的直觀的層面上,原子、離子結構示意圖要求會看,不要求會畫,1至18號元素不要求背誦。對於電子,初中學生僅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關係密切」。

所以在後面氧化還原反應學習中,要求學生標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時,學生無法建構化學反應與物質得失電子的關係,當題目要求計數微粒的電子數時,學生更一頭霧水,再結合摩爾的計算,太困難了。因此初中「微粒觀」的過低要求是導致摩爾計算失敗的客觀原因之一,另外,初中化學計算的單一性也是是建構以「物質的量」為核心的計算失敗的更直接的客觀原因,初中要求學生「能進行簡單的化學方程式的質量的計算。」由於中考對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要求是低的,所以即使是學習成績很差的後進生通過大量的機械的訓練也能對這類簡單的計算熟練掌握,同時也形成思維定勢,養成思維依賴。

當乙個化學方程式中要求計算物質的量、氣體的體積、物質的微粒數這些物理量時,很多學生往往先求質量,再通過公式轉化為各個物理量,把非常簡單的計算過程變成繁瑣無比。綜上所述,我認為,初中課標對微粒及計算的要求是偏低的,它導致初高中教材的脫節。

2、了解教材。魯教版必修一化學教材中關於「物質的量」在化學方程式中的運用編排如下:在「物質的量」一節的結尾部分「物質的量濃度」的內容後面,有一句話:

學習了「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後,我們可以從乙個新的角度來認識化學反應。例如,2h2 + o2 = 2h2o可以理解為2mol h2與1mol o2在點燃的條件下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molh2o。接著安排了用乙個交流研討題。

顯然,魯教版的思路是「建立方法」,利用研討題建構以「物質的量」為核心的新的計算體系。但是教材中沒有相應的標題來突出這部分計算的重要性,沒有例題供學生自學,教參中也沒有安排相應的課時,以至我們往往用很短的時間來處理這部分內容,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是失敗的,最後還必修補充講解。

四、教學策略

在高一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下,如何帶著學生扎扎實實地建構以「物質的量」為核心的計算體系呢?我提出如下建議:

(1)開學初至少安排幾節初高中銜接課。最需要補充的知識點之一包括:按原子序數的順序背誦1至18號元素,會畫1至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離子結構示意圖,會懂得一些典型化合價與原子結構的關係。

在銜接課裡打破初中單一的計算體系,讓學生學習各種計算技巧,比如守恆法、量差法等,提高計算能力。

(2)化學方程式的微觀含義在初中是不做要求的。那麼,在高一教授化學方程式的微觀含義時必須把它做為乙個新的知識點,用幾個例項建立化學方程式的微觀含義,當學生感受到「乙個碳原子和乙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乙個二氧化碳分子」時,較容易建構「1摩爾碳和1摩爾氧氣生成1摩爾二氧化碳」的認識。

(3)教授用「物質的量」進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時,至少用兩節課的時間,帶著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以「物質的量」為核心的新的計算體系,在計算中要求學生分別以「質量」為核心和以「物質的量」為核心進行對比,讓學生體驗到用 「物質的量」進行計算帶來的便捷感、舒適感和成就感。

反思是教育教學的靈魂,它貫穿始終,在每乙個環節中老師都應進行反思。新課程對教師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較高,這就需要老師要不斷反思教學、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扎扎實實的上好每一堂課。

《物質的量》一節教學反思與教學策略

物質的量 是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是高一化學的重難點,貫穿著整個高中化學學習的始終,作為乙個工具,物質的量 是連線微觀和巨集觀 定性和定量的橋梁,新教材把它放在高一化學開始,當學生帶著興奮 好奇 期待 畏懼等諸多複雜情緒踏入高中化學世界時,他們的第乙個較量對手就是 物質的量 這一回...

《物質的量》教學反思

這一學期,剛開始高二選修 化學反應原理 的執教,進入電化學的學習,學生的興趣高漲。原理分析的很清楚,可是一遇到計算的問題狀況百出。在化學計算中物質的量處於核心地位。可是到了高二,一提到物質的量,很多學生還是回答某某物質的摩爾是多少,有關物質的量的幾個計算公式弄得一塌糊塗,根本不知道其真正含義。現在想...

有效教學策略的反思

有效教學策略就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策略。有效學習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學習效率,學習結果和學習體驗。換言之就是學會 會學和樂學。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從三個方面說明我採用的有效教學策略。一 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特點是化難為易,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複雜的思維簡單化。英語學習是語言知識的學習,學生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