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的收集》教學設計和反思

2021-12-30 23:40:32 字數 2308 閱讀 9729

《6.1資料的收集》教學設計及反思

湖北省英山縣楊柳中學

佔鰲一、教學內容及其解析

1.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六章《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第一節《資料的收集》.

2.內容解析

《資料的收集》是「統計與概率」第三學段的第一課時,也是統計過程的第一步,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初步接觸過一些統計知識,但內容是零散的,初中階段則按照統計的過程、問題解決的實際情況,以「資料收集—整理和表示資料—處理分析資料—作出判斷」的順序安排了統計的教學內容,而本章則主要討論和研究資料收集、整理和表示這兩個環節. 因此作為「統計與概率」的第一章,本章內容既將小學學過的零散的統計知識系統化,又將為整個初中學段統計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為統計知識的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本章的知識結構如下:

本節課的內容是本章的開端,主要是通過具體問題回顧小學階段學習過的統計圖,然後從事乙個簡單的統計活動,通過該活動揭示統計的過程、環節及引出資料如何收集的過程. 《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資料,通過分析作出判斷,體會資料中蘊含著資訊;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資料、利用資料分析問題、獲取資訊的過程,掌握統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 在這一節的學習中,通過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使學生充分體驗從事乙個統計活動大致要經歷哪些過程,獲得資料的常用方式有哪些,鞏固學生對於資訊的獲取和識別能力,同時也增強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分析和思考. 基於以上原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經歷簡單的統計活動,發展學生的資料分析觀念.

二、學情分析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一些有關收集和處理資料的簡單知識,如體驗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從身邊的實際問題出發,真正體驗統計的全過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以資料的收集與處理、評判與應用的順序展開教與學,進一步讓學生體驗統計活動對於人們在生活中作出決策的作用,資訊的**渠道和呈現方式的日趨多樣化,為後續學習資料收集的兩種方式,資料的表示方式和選擇等內容做好鋪墊;同時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已經經歷了一些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齡特徵的影響,他們對於統計過程的理解比較單一,對於統計知識的學習還不完整.他們知識遷移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總結的能力相對較差,對於知識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規範、準確.

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歸納概括統計的步驟,感悟統計的思想.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通過具體情境,回顧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知識.

2、 通過統計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歸納概括統計活動需要的過程.

3、 了解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

4、 通過具體活動,發展資料分析觀念.

四、教學策略分析

1、教學內容及教法設計: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進行了再處理,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因為本節課立足於讓學生經歷乙個簡單完整的統計過程,同時也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選擇了乙個簡單的學生身邊的調查活動,基於本節課立足於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感悟統計的過程,所以本節課採用實習法和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

2、學法指導:因為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來感悟統計的過程,由於統計活動並非乙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而在歸納概括統計的步驟過程對學生來講是乙個難點,所以我指導學生用合作**法來學習,在合作交流中,通過相互幫助,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達到共同進步.

3、教學支援條件分析:各小組的答題板能直接觀察到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真正做到把課堂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鍛鍊了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思維敏捷能力,起到了榜樣示範的作用,同時也有利於查漏補缺.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打破了教師壟斷課堂資訊源的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把學生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在學生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一方面可以引導和幫助學生提高所學知識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能夠不同程度地體會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嚐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激起更濃厚的合作學習興趣,以取得更大的進步,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提高.

五、教學過程

六、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本節課以生活實際為背景,體現了「生活數學」。以問題為主線,學生自主閱讀、合作交流貫穿於整個課堂的全過程,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課堂展示等環節,讓學生口、手、腦並用,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較好的訓練。

《資料的收集》教學設計和反思

四 教學反思 我對於新課標下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主要反思如下 一 材料選擇環節 本節課教材設計的是 節約用水 的問題,我在設計的時候將其換成了 幫助李阿姨調查學生喜愛的小吃 的問題。在上課結束後,也有評委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人會覺得完全沒有涉及到教材的內容是不是背離了教材,其實不然,首先...

《資料的收集》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分析及處理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一些有關收集和處理資料的簡單知識。在此基礎上,通過課前預案學習任務的布置,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以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評判與應用的順序展開教與學。進一步讓學生體驗統計活動對於人們在生活中作出決策的作用,資訊的 渠道和呈現方式的日趨多樣...

《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教學反思

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這個教學內容是 資料收集和整理 這個單元的第2課時,學生已對怎樣收集和整理資料有一定了解,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並且能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並初步進行簡單的 在教學中,我選擇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選取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讓孩子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