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學基礎期末複習總結

2021-11-05 03:24:07 字數 5114 閱讀 9500

第一章緒論

一. 現代毒理學:是研究外源化學、物理和生物因素對生物體和生態系統的損害作用/有害效應與機制,以及中毒的預防、診斷和救治的科學。

二. 研究領域:描述毒理學、機制毒理學和管理毒理學。

第二章毒理學基本概念

1. 外源化學物(xenobiotics):是在人類生活的外界環境中存在,可能與機體接觸並進入機體,在體內呈現一定生物學作用的一些化學物質,又稱為 「外源生物活性物質」。

2. 毒性:是指物質引起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 毒效應:是指化學物毒性在某些條件下引起機體健康有害作用,改變條件就可能影響毒效應。

4. 毒物:是指在較低的劑量下可導致機體損傷的物質。

5. 損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響機體行為的生物化學改變、功能紊亂或病理損害,或者降低生物體對外界環境應激的反應能力。有害作用也稱為健康效應。

6. 非損害作用:機體發生的生物學變化在機體適應代償能力範圍之內,生物體對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響的易感性也不應增高。

7. 適應:是生物體對環境條件改變的反應,此反應無不可逆的紊亂和不超過正常穩態。

8. 耐受:是早先的暴露導致對該化學物毒作用反應性降低的狀態。

9. 抗性:用於乙個群體對於應激原化學物反應的遺傳學改變,與未暴露的群體相比有更多的個體對該化學物不易感性。

10. 暴露劑量:表示個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質的量,在實驗情況下,動物暴露劑量被稱為給予劑量。 (暴露劑量又可分為潛在劑量和應用劑量)

潛在劑量:是指機體實際攝入、吸入或應用於**的外源化學物的量。

應用劑量:是指直接與機體的吸收屏障接觸可供吸收的量。

內劑量:為經吸收到機體血流的外源化學物的量。

靶器官劑量:為發生損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學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劑量-效應之間的聯絡。也稱為到達劑量。

生物有效劑量:在發生有害作用的細胞或部位的量,是到達劑量的一部分。

暴露特徵是決定外源化學物對機體損害作用的另乙個重要因素,暴露特徵包括暴露途徑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頻率。

11. 劑量-反應關係的意義:

(1)、確認該效應是該化學物或藥物毒性(或藥效)反應;

(2)、定量劑量-反應的資訊可確定所研究群體的平均(中位數)反應和易感性範圍,並預計易感人**生反應的劑量;

(3)、劑量-反應曲線的斜率給出了有效劑量範圍內隨著劑量的增加,受影響物件比例的變化。

(4)、劑量-反應曲線左側的形狀特殊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極易感的亞人群。

(5)、如果在類似條件下收集的資訊,可能定量比較不同化學物對特定的終點反應的平均值和範圍;

(6)、從劑量-反應資料可得到未觀察到效應水平(noel)或未觀察到有害效應水平(noael),也可得到基準劑量。

12. 效應:量反應,表示暴露一定劑量外來化學物後所造成的個體、器官或組織的生物學改變。此種變化的程度用計量單位來表示,例如毫克、單位等。

反應:質反應,指暴露某一化學物的群體**現某種效應的個體在群體中所佔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腫瘤發生率等。其觀察結果只能以「有」或「無」、「異常」或「正常」等計數資料來表示。

13. 靶器官:外源化學物可以直接發揮毒作用的器官就稱為該物質的靶器官。

器官成為靶器官的原因:

(1)、器官在體內的解剖位置和功能

(2)、該器官的血液**

(3)、具有特殊的攝入系統

(4)、代謝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統平衡

(5)、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徑

(6)、毒物與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結合

(7)、對損傷的修復能力

(8)、對特異損傷的易感性

14. 暴露生物標誌:是測定組織、體液或排洩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學物其代謝物或與內源性物質的反應產物,作為吸收劑量或靶劑量的指標,提供關於接觸外源化學物的資訊。

效應生物標誌:指機體中可測出的生化、生理、行為或其它改變的指標,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應、結構和(或)功能改變及疾病的三類生物標誌,提示與不同靶劑量的外源化學物或其代謝物有關聯的對健康有害的效應的資訊。

易感性生物標誌:是關於個體對外源化學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標,即反映機體先天具有或後天獲得的對接觸外源性物質產生反應能力的指標。(易感性生物學標誌可用以篩檢易感人群,保護高危人群)

15. 半數致死劑量或濃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組受試實驗動物半數死亡的劑量或濃度。(它是乙個經過統計學處理計算得到的數值,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16. 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規定的暴露條件下,通過實驗和觀察,一種物質引起機體(人或實驗動物)某種有害作用的最低劑量或濃度,此種有害改變與同一物質、品系的正常(對照)機體是可以區別的。

17. 未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ael):在規定的暴露條件下,通過實驗和觀察,一種外源化學物不引起機體(人或實驗動物)發生可檢測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劑量或濃度。

18. 閾值:指一種物質使機體(人或實驗動物)開始發生效應的劑量或濃度,即低於閾值時效應不發生,而達到閾值時效應將發生。

19. 安全限值:是指對某種環境因素(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總攝入量的限制性量值或在生活和生產環境中各種介質(空氣、水、食物、土壤等)中所規定的濃度和暴露時間的限制性量值,在低於該濃度和暴露時間內,根據現有的知識,不會觀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間接的有害作用。

20. 實際安全劑量(vsd):化學致癌物的vsd,是指低於此劑量能以99%可信限的水平使超額癌症發生率低於10-6,即100萬人中癌症超額發生低於1人.

21. 急性毒作用帶(zac):為半數致死劑量與急性閾劑量的比值,zac=ld50/limac。

22. 慢性毒作用帶(zch):為急性閾劑量與慢性閾劑量的比值,zch=limac/limch。

23. 毒理學的研究方法

1. 體內試驗 2. 體外試驗 3. 人體觀察 4. 流行病學研究

第三章化學毒物在體內的生物轉運與生物轉化

一.1. 脂/水分配係數:當一種物質在脂相和水相之間的分配達到平衡時,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2. 機體對於化學毒物的處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四個過程(又稱adme過程)

3. 生物轉運:在這adme過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洩具有共性,即都是化學毒物穿越生物膜的過程,其本身的結構和性質不發生變化,故統稱為生物轉運。

4. 生物轉化: 代謝是化學毒物在細胞內發生一系列化學結構和理化性質改變而轉化為新的衍生物的過程,稱之為生物轉化。

二. 主動轉運:化學毒物在載體的參與下,逆濃度梯度通過生物膜的過程。

特點:(1)轉運系統對於化學毒物的結構具有特異選擇性,只有具備某種結構特徵的物質才能被轉運;

(2)載體具有一定的容量,在底物達到一定濃度後,轉運系統可被飽和,即存在轉運極限

(3)使用同一轉運系統轉運的化學毒物之間可發生競爭性抑制;

(4)需要消耗能量,代謝抑制劑可以阻斷轉運過程;

三. 蓄積:化學毒物的吸收速度超過代謝與排洩的速度,以相對較高的濃度富集於某些組織器官的現象稱為蓄積。

四. 貯存庫:凡是化學毒物蓄積的部位均可認為是貯存庫。

五. 常用的貯存庫:

(1)血漿蛋白作為貯存庫

(2)肝臟、腎臟作為貯存庫

(3)脂肪組織作為貯存庫

(4)骨骼作為貯存庫

六. 代謝解毒:化學毒物經過生物轉化後成為低毒或無毒的代謝物,這一過程稱為代謝解毒

七. 代謝活化:化學物質經過生物轉化後,毒性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明顯增強,甚至產生致突變、致癌、致畸作用,這種現象稱為代謝活化。

八. 活性中間產物分四類:親電子劑、自由基、親核劑、氧化還原反應物

九. 生物轉化涉及兩大類反應:ⅰ相反應和ⅱ相反應。ⅰ相反應包括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和水解反應,ⅱ相反應即結合反應,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醯化、甲基化、與穀胱甘肽結合及與氨基酸結合。

十.1. 細胞色素p450酶系:。又稱為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或單加氧酶。

2. 細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由三種成分組成,即血紅蛋白類(細胞色素p450和細胞色素b5)、黃素蛋白(nadph-細胞色素p450還原酶)和磷脂。

3. 分類原則和命名方法(p54)

十一. ⅱ相反應的輔因子

1. 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的輔因子主要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2. 硫酸結合反應的輔因子是3』-磷酸腺苷-5』-磷腺硫酸(paps)

十二. 遺傳多型性:係指在群體**現了頻率大於1%的多種等位基因形式。

十三. 酶的誘導:許多化學毒物可以引起某些代謝酶的含量增加並伴有活力增強,這種現象稱為酶的誘導。

誘導劑: 凡具有誘導效應的化學毒物稱為誘導劑。

第四章毒作用機制

一.終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直接與內源靶分子反應或引起機體生物學微環境的改變、導致機體結構和功能紊亂、表現毒物毒性的化學物。

二.促進毒物分布到靶部分的機制

①.毛細血管內皮的多孔性專一化的膜轉運

③. 細胞器內的蓄積可逆性細胞內結合

三.妨礙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機制

①. 血漿蛋白結合專一化屏障

③. 貯存部位的分布與細胞內結合蛋白結合

⑤. 從細胞內排出

三.終毒物與靶分子反應的型別:

1. 非共價結合

2. 共價結合

3. 去氫反應

4. 電子轉移

5. 酶促反應

四. 細胞應激的概念和分類

細胞應激:指細胞處於不利環境和遇到有害刺激時所產生的防禦或適應性反應。

細胞應激分為熱應激、缺氧應激、氧化應激、內質網應激、遺傳毒性應激

五.遺傳毒性應激:人體細胞啟動自身防禦網路系統以應對遺傳物質dna免受外源遺傳毒物損傷的過程稱為遺傳毒性應激

六.基因表達調節障礙

1. 基因轉錄調節障礙

2. 訊號轉導調節障礙

3. 細胞外訊號產生的調節障礙

七.細胞穩態失調的機制

1. atp耗竭

2. 細胞內鈣離子持續公升高

3. ros與rns的過度產生

八.損傷修復機制

1. 分子修復

2. 細胞修復

3. 組織修復

九.修復障礙引起的毒性

1. 炎症

2. 壞死

3. 纖維化

4. 致癌作用

一十.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1. dna甲基化

2. 組蛋白修飾

3. 染色質重塑

4. 非編碼rna

第五章毒作用影響因素

一. 血/氣分配係數:當呼吸膜兩側的氣體的分壓達到動態平衡時,其在血液中的濃度和肺泡氣中的濃度之比稱為血/氣分配係數。

毒理學考研 期末考試大綱

7 了解 相反應 8 了解 相反應 9 掌握影響生物轉化的因素 教學內容 1 生物膜和生物轉運 吸收 首過效應 胃腸道吸收及影響因素 呼吸道吸收及影響因素 經皮吸收及影響因素 其他途徑吸收 2 外源化學物分布的毒理學意義 毒物在組織中的貯存 機體的特殊屏障 3 經泌尿系統排洩 經消化道排洩 經呼吸道...

《食品毒理學》2019複習參考 終稿

食品毒理學 複習指導 一 題型 1 填空題 2 單項選擇題 3 簡答題 4 問答題 5 設計 二 複習參考 一 名詞解釋 1.損害作用與非損害作用 2.靶器官 3.量反應與質反應 4.劑量 5.劑量 反應曲線 6.閾劑量 7.最大無作用劑量 8.毒作用帶 9.每日允許攝入量 10.生物轉運 11.生...

關於高校《毒理學》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摘要 近年來,我國各醫學高校都從人才戰略的高度不斷推進雙語教學。毒理學作為高校預防醫學專業中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其雙語教學的實施對醫學及生物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雙語教學的經驗和體會,對毒理學雙語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從教材選擇,教師培養,授課方式等方面闡述在毒理學雙語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實踐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