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2021-07-12 16:18:08 字數 3527 閱讀 4508

語文教育傳統的失落與回歸

20世紀初語文教育進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一方面,引進西方教育思想,建立新學制,推行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對傳統教育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算。

「積累—感悟—運用」這一沿襲千年的傳統教學模式遭受嚴厲批判,被棄之不用。

批判者將積累等同於死記硬背,指斥為書櫥行為,予以否定;指斥感悟為經驗主義、神秘主義,是讓學生自己在黑胡同裡亂撞,認為先記誦後揣摩再模仿的「運用」(作文)教學,缺乏整體設計,知識結構不清晰,訓練線索不清晰,是瞎子摸象,很不科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批判者們對傳統不遺餘力進行批判的同時,嘗試著以西方教學模式替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倡導西方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教育理念,主張按照知識結構條縷分明地講析,時代背景、作家生平、劃分段落、概括段意、總結中心、歸納寫法,乙個都不能少。引進西方文章學知識體系,審題、立意、選材、組材、結構等程式化訓練風行天下。

其結果如何呢?呂叔湘先生撰文:「十年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招致了社會各界猛烈地批評。2023年語文教育大討論後,語文教育逐漸調整了方向,走上了回歸傳統之路。2023年新課程標準明確闡述: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得以恢復並重新確立主導地位。 傳統教學模式的恆久魅力

歷經乙個世紀的批判而不倒斃,歷經乙個世紀的放逐而不消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生命力不可謂不強,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魅力不可謂不強,它有著其他教學方法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它蘊涵著中國人對母語教育的獨特認知。

傳統語文教育非常重視積累。吟誦、熟讀、誦讀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讀書首先要響亮,「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朱熹語)其次要純熟,朱熹講:「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大聲吟誦,字字響亮,既容易體驗音韻特色,又增強了記憶。

熟讀則有助於理解,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朱熹語)。

此外,讀得純熟還有助於敏銳語感的形成。

誦讀,即熟讀成誦,對寫作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吾鄉有秀才,家貧,須躬親田事,暇即好樗蒲,然其作文似手不釋卷者。

或問其故,則曰:我有二十篇熟文,每日必從心裡過一兩遍。」葉聖陶先生指出:

「從前的人學作文都注重誦讀,往往說只要把幾十篇文章讀得爛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筆成文了。這個話好像有點神秘性,說穿了也很平常,原來這就是鍛鍊語言習慣的意思。」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審視,積累階段就像是在人生的畫布上塗抹底色,不在於一形一態,不拘於一招一式,重在民族語言色彩的浸潤。教育者目光遠大,不計較一日之短長,為學生終身的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傳統語文教育認為積累是基礎,感悟是關鍵。感悟的乙個指向是熟讀後的精思。朱熹講:

「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所得耳。

」只熟讀而不善思考,沒有感悟,便會成為書櫥,終無所獲。精思便是讀書時要「字求其訓,句索其旨,章結其意。」古人強調感悟,強調學習者自悟的過程,避免了由於教師講授過多而窒息學生自由思考的尷尬。

感悟的另一指向是整體把握,模糊性理解。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寫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不要一根筋,有時「囫圇吞棗」式地較為粗放地多讀幾遍,反可把握大觀。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也曾說:「經典性的文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去讀去體會。教學中應該是有所懂有所不懂,沒有必要把每句話都解釋清楚。

我主張學生讀書比如讀魯迅的經典作品是要囫圇吞棗地讀。」古人重視讀書中的個人經驗、個體體驗,其實質就是個性化閱讀。教育者應避免一次性的、終結式的詮釋與講析,用發展的眼光預知未來,讓知識在每個受教育者心中都有乙個獨特的發酵過程,如此釀造的學習的美酒才會是芳醇的。

感悟中既有熟讀後的精思,又有「不求甚解」的「囫圇吞棗」,古人比較好地處理了快與慢的辯證法,避免了貪多求全、欲速而不達的尷尬。

運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語感能力去閱讀新的語言材料,一方面是指用已經形成的認知能力去寫作。傳統語文教育的整體思路是先記誦、再開講、後作文。古人提公升了寫作的教學地位,以寫作能力培養為核心。

「寫」是最重要的,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語言運用主要體現在「寫」上。較之現代以閱讀為主寫作為輔的語文教學體系,傳統語文教育強調「運用」,強調實踐,以「寫」為主,較好地規避了眼高手低的現象大面積出現。

傳統教學模式的繼承與發展

儘管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有種種優點,但是,畢竟時代發展了,古老的教學模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用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必要從當代教育理論的高度做新的審視。

傳統語文教育以教師為絕對權威,因此,課內的積累多,課外的積累少;封閉式積累多,開放式積累少;被動式積累多,主動式積累少。當代語文教育則強調以學生主體性、主動性和開放式積累為主。

傳統語文教育往往是受教育階段的一次性積累,終身受用。當代教育強調終身教育,活到老學到老,積累可以有一定的前置性,但是比例不應過高,強調漸進式、持續性積累。

傳統語文教育往往強調所積累語言材料的經典性。其實,除經典性之外,還應顧及學生的興趣所在,現實需要所在。當代語文教育提倡經典性積累與趣味性、現實性積累並重。

傳統語文教育在積累過程中強調的是苦讀模式,「頭懸樑,錐刺股」,「如囊熒,如映雪」。現在實行素質教育,語文教育應該聯絡社會和生活實際,反對苦讀式積累,提倡愉快式積累,不能增加學生負擔。

傳統語文教育的積累內容以語言材料為主,以唐宋詩詞及《古文觀止》裡的文章為主,形成文言韻文、散文語感。隨著時代發展,廢文言文興語體文,當代語文教育中的積累應以培養現代白話文語感為主,故而應以誦讀現代優美散文、詩歌為主。現行教材將誦讀重點鎖定在古典詩文的做法值得商榷。

此外,傳統語文教育只有讀寫沒有聽說,因此也就只培養書面語語感。當代語文教育非常重視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適當增加口語交際的精彩言語材料,使學生盡量熟悉,以期形成敏銳的口語語感。

中國傳統文化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傳統語文教育的教學內容全都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後輩學生的感悟是不可以隨意超越文字的。當代語文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主體意識、生命意識、自由意識,學生的感悟不應受制於外部壓力、權威標準、統一答案。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文以載道,傳統語文教育之感悟也偏好道德感悟、文化感悟、哲理感悟等等。當代語文教育應在繼承這些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強審美感悟。

傳統語文教育有乙個弊端,就是強調個人的「悟」,而弱化了對規律的認識,忽視了方**的引導。當代語文教育應特別注意方**方面的感悟,不僅注意對內容的感悟,而且注意對過程的感悟,如對積累過程、積累方式方法的感悟,對感悟過程的感悟等等。

感悟應講民主,不能強求一致,應給學生較為廣闊的空間。既允許各種各樣的感悟存在,也允許感悟空白的存在。對文字不完全感悟是正常的。

傳統語文教育將「運用」集中體現於寫作,當代語文教育則強調說與寫並重。傳統語文教育偏重於「寫」,其深遠目標在於應試,在於學而優則仕。當代語文教育不完全排除考試的因素,但是,重點應在生活。

考察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語文實踐本身就是生活。生活不應是苦役。淡化語文運用的過度功利化傾向,學會享受生活,享受學習,享受語文的美妙。

總之,語文傳統教學模式以獨特的方式體現了漢語文教育的科學規律,歷久而彌堅,飽經歲月洗禮而光彩依然。有理由相信,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中,只要我們客觀地審視,辯證地反思,發展地對待,它定會在蒙垢乙個世紀之後重放異彩。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乙個世界性的難題。評價人本身很難 評價標準難定 評價過程複雜 教學評價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學評價與教學材料 教學設計 教學問題 教學情景一樣,都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料,因此,教學評價是促進人主動發展的重要的資源,是新課程實驗中的重要內容 教學評價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教學評價是一種引領發展的力量,...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乙個世界性的難題。評價人本身很難 評價標準難定 評價過程複雜 教學評價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學評價與教學材料 教學設計 教學問題 教學情景一樣,都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料,因此,教學評價是促進人主動發展的重要的資源,是新課程實驗中的重要內容 教學評價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教學評價是一種引領發展的力量,...

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

作者 申曉琴 南北橋 2017年第10期 摘要 時代的不斷進步逐漸顯露出舊時代中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種種弊端,縮小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進步空間,同時也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語文做出了新的突破和改革,不斷提公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鑑於此,本文將談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