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起來會怎樣 一 》教學實錄及反思

2021-07-12 09:39:22 字數 3856 閱讀 4146

運動起來會怎樣(一)

一、設計理念

本課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中的第3課。本課教材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測量平靜狀態下和經過劇烈運動後呼吸次數,初步體驗運動和呼吸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通過反覆呼吸一袋空氣的體驗,嘗試解釋吸進的和撥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第三部分用實驗比較吸進的空氣和撥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

教學設計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以**為核心

首先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意識,鼓勵學生勇於**。如:課堂上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題;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給學生提供乙個良好的問題環境。

其次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使學生樂於**。如在本課中,通過測量運動前後呼吸次數的變化這一生活中常見現象引起學生思索、**。另外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

比如:在體驗中**、在觀察中**、在實驗中**等等。

(二)強化實驗教學

實驗在科學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實驗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機會。本節課共安排了4個實驗,第乙個是體會平靜狀態下和經過劇烈運動後,感覺呼吸的差異。第二個是反覆呼吸一袋空氣的體驗。

第三個實驗是比較吸進的氣體和撥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第四個實驗是不同學生的肺活量差異。

(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課以學生的體驗、實驗、討論貫穿一節課,通過體驗引發**問題,以兩個實驗讓學生知道了呼吸的秘密。把問題的提出、實驗的設計、實驗的過程、結論的獲得都交給學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把問題引向深入。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

在教學設計上注意了解學生對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在「測量呼吸」這個控制變數的實驗中,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科學本質,正確看待誤差;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注意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鍊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有利於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會運用已有知識做出猜測,並能根據已有經驗設計實驗、收集證據。

2、能對實驗中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做出運動後呼吸次數加快的原因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願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2、培養尊重事實,以證據求結論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用設計實驗、收集證據的方法驗證氣體交換後的氣體中氧氣含量發生了變化。

難點: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發現「吸進的空氣中氧氣較多,撥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較少」這一事實。

四、教學準備

1、每個學生準備:保鮮袋乙個、粗吸管一根。

2、小組準備:水槽乙個、廣口瓶2個、玻璃片2片、水、火柴。

3、教師材料:課件、塑膠袋、吸管、肺活量測量儀等。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互動

1.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手勢(上公升吸、下降呼)呼吸,一吸一呼算一次,由慢變快。

2.對呼吸測量方法進行指導(食指放在鼻孔處,一吸一呼算1次)。定時10秒,數數呼吸次數。提醒學生不要故意深呼吸。

(二)新課匯入

1.當我們跳動的時候,骨骼、關節和肌肉都參與了運動,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裡還發生了什麼變化?

2.**一段學生跳繩後流汗、氣喘、疲憊的**資料,運動後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呼吸加速,心跳變快)

3.你能否設計實驗證明運動後呼吸會加快?怎麼做?測量幾次?(平靜狀態下和劇烈運動後1分鐘呼吸次數)

(三)活動一:測量呼吸

1.提出實驗要求:聽教師口令,先測量平靜狀態下一分鐘的呼吸次數,記錄在**中。跟隨**做60秒深蹲運動,**停止,馬上站著測量呼吸和心跳次數,也記錄在**中。

2.匯報呼吸次數情況,教師**彙總後投影展示。

3.分析比較資料,運動後呼吸次數有什麼變化?(呼吸加快)。

板書:運動後呼吸加快

4.猜測:運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四)活動二:認識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過程

1.我們呼吸的時候要吸進空氣,吸進的空氣到**去了呢?

2.在自己身體上找一找肺部的位置。雙手放在胸部,做深呼吸感受胸腔變化。說說感受。

3.空氣經過了哪些地方到達了肺部?撥出的空氣又經過了那些地方?

4.出示呼吸器官**說:氣體從鼻腔吸入,經過氣管、支氣管到達肺,人體不需要的氣體在肺部集中,經過支氣管、氣管,從鼻腔呼出體外。

(五)活動三:**呼吸的秘密

1.吸進去的氣體和撥出的氣體成分一樣嗎?

2.求證一:出示乙個塑膠袋,如果借助這個塑膠袋和吸管進行實驗,怎麼設計實驗?

演示呼吸一袋空氣的方法:裝一袋空氣,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覆呼吸,覺得難受就停下,把袋裡的空氣擰緊不要讓它跑了。學生體驗。

  交流:有什麼感受?猜測原因。

(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來越多……)

3.求證二:觀察火柴燃燒現象。

點燃的火柴能在空氣中燃燒,是由於空氣中存在氧氣,你們能根據這個事實設計乙個實驗來證明我們的猜測嗎?出示收集氣體的方法(排水取氣法),講解原理。學生收集氣體,用火柴檢驗a(新鮮的空氣)、b(呼吸多次的空氣)2瓶氣體,觀察現象。

觀察到了什麼現象?想想說明了什麼?

4.求證三: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的發現,(ppt一般情況下人體吸進去的和撥出來的氣體成分的比較)觀察書上的兩組資料。

你有什麼發現?科學家還告訴了我們另乙個人體呼吸的秘密:人體運動需要氧氣,通過呼吸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完成氣體交換的過程。

5.有些同學有蒙頭睡覺的習慣,現在說說這個習慣好嗎?為什麼?

(六)活動四:運動和呼吸的關係

1.觀察前後呼吸次數的資料,你發現了什麼?前後呼吸次數不一樣,說明了什麼?

2.討論:為什麼運動後呼吸會加快?

3.小結: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呼吸的次數要比平時多,撥出和吸入氣體的數量也比平時多。

4.比較呼吸變化統計表,提出問題:為什麼運動後學生呼吸次數不一樣?解釋肺活量概念。

5.課件出示:介紹乙個檢測肺活量的簡易裝置。

6.小結:經常鍛鍊身體,會增大我們的呼吸量,獲得更多的氧氣,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七)總結拓展

1.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2.運動一段時間後,再來測試一下,看看肺活量會發生什麼變化?

(八)板書設計

運動起來會怎樣(一)

運動後吸進 (大量) 氧氣

呼吸加快氣體交換呼吸器官

呼出 (大量) 二氧化碳

六、教學反思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在堅持以科學**為核心,注重實驗教學的理念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建構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發展。

1.教學設計注意前後照應,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

在測量「平靜狀態」、「跳動一分鐘後」的呼吸次數後,學生能提出值得**的問題——「運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順著學生的思路,我先引導學生認識呼吸器官、尋找氣體發生變化的證據,再讓學生思考「運動後,呼吸為什麼會加快?

」的問題,學生的科學概念的建構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氣呵成,不僅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完整性,還向學生滲透了「尊重事實、以證據求結論」的科學態度。

2.根據學情,調整試驗方法。

按照教材要求,排水法收集氣體由學生分組實驗,由於感覺四年級學生動手能力不強、費時費力,操作有一點失誤就會導致實驗現象的改變,從而不利於科學概念的獲得。本次教學,我們採取教師演示實驗,保證了教學順利完成。

3.今後執教改進實驗,增強效果。

怎樣檢驗經過多次呼吸的空氣和新鮮的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有所不同?教學中,我們把點燃的火柴依次放進2個集氣瓶中——這2個集氣瓶分別裝著多次呼吸的空氣和新鮮的空氣,讓學生比較火柴在2個集氣瓶中的燃燒時間的長短,再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實驗效果不明顯。為了增強實驗的效果,用燃燒的蠟燭同時放入集氣瓶,進行觀察比較。

運動起來會怎樣教學反思

運動起來會怎樣 一 按教材設計,這節課要解決這幾個問題 一是學會並實際測量出呼吸的次數 二是了解呼吸系統 三是通過兩個實驗認識撥出和吸入兩種氣體的不同 四是了解運動與呼吸的關係 五是了解肺活量並指導學生課後製作建議肺活量測試裝置並進行測試。原先已經估計到40分鐘裡是不太可能完成這些內容的,但是因為是...

教學反思 賞識讓每個孩子動起來

教學反思 盧淑芬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報道 日本著名兒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鎮一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發現,每一對父母教育孩子說話走路的那個階段,孩子進步最快。因為父母總是用最欣賞最得意的目光關注著孩子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即使孩子學說話,說得再差,再遲,我們會說 貴人遲語 父母從不會抱怨,只會不斷鼓勵 讚賞 ...

教學反思 賞識讓每個孩子動起來

教學反思 盧淑芬 曾經看過這樣一篇報道 日本著名兒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鎮一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發現,每一對父母教育孩子說話走路的那個階段,孩子進步最快。因為父母總是用最欣賞最得意的目光關注著孩子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即使孩子學說話,說得再差,再遲,我們會說 貴人遲語 父母從不會抱怨,只會不斷鼓勵 讚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