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2021-07-12 07:12:03 字數 1444 閱讀 5694

回民學校謝繼財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開文言文教學「嚴肅的面紗」這方面做一些**。

於是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淒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

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了解了很多相關資料。課堂上我聯絡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對於作者身世背景的介紹占用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後面讀和翻譯進行的很匆忙。

課後的自習課,我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准,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所以第二課時我安排了對於重點字詞的複習,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基礎薄弱,參差不齊,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第三、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備課,教學設計以老師為中心,所以課堂成了老師的表演,學生成了觀眾,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

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

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通過反覆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裡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

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二 教學過程中力求立意高遠,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梗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作者寄託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字 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並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

小石潭記反思

劉賢英 小石潭記 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 水 游魚 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淒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