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的意外生成與課後的反思效果分析

2021-07-12 01:47:37 字數 1576 閱讀 893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過程已成為師生共度的歷程、體驗,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不再是由教師獨家籌畫預定的劇本,倒更像是一部精彩的電影,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幻莫測而不斷高潮迭起,課堂上的「意外生成」正是使教學更給力的催化劑.如果教師能適度反思,不時追問學生,就能大大提公升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下面就是我在「三角函式求最值」的課堂教學中的「意外生成」,進而反思與探索的成果:

在講解完課本中三角函式式化簡求解最值的習題後,給出一道思維拓展思題:求函式y=sinx+cosx+sinx·cosx的最值.對該題,旨在引導學生發現次數不等,不能沿用「降次——化角——減名」的解題模式,並對比二次函式求最值的型別處理,也就是運用換元法,解之,即:

(換元法1)令sinx+cosx=t,則sinx·cosx=t2-12,進而轉化為

y=t+t2-12=12(t+1)2-1,-2≤t≤2.

結合二次函式的影象與性質解得最值:

當且僅當t=2時,ymax=122+12-1=2+12;當且僅當t=-1時,ymin=-1.

一般來說,介紹此法之後,也就達到預期的目的了.況且根據以往的經驗,此方法是唯一的解法,且學生剛學完必修4,對於綜合性題型接觸不多,基礎水平普遍不是很高,本來就此結束.「難道沒有其他解法?

學生有何想法?只是被動接受還是另有想法?如果能找到一種「更新」的解法,就能得到乙個很好的寫作素材.

」於是我試問學生,能否將函式式變為關於乙個角的某三角函式呢?於是就有

y=sinx+cosx+sinx·cosx=2sinx+π4+12sin2x.

至此,我本以為此路不通,停留片刻,學生甲不待舉手直接大聲喊:當x=π4時可同時取到最大值2和12.多麼簡潔明快啊,真的突破了教師慣用的「換元」思維定式,令人耳目一新.

當大家陶醉於這個漂亮的解法時,我並不罷休,繼續反思,既然直覺觀察x=π4時取得最大值,說明有內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絕不是偶然.這不有學生自己發問:那什麼時候取得最大值呢?

ymin=-2-12會成立嗎?怎麼解釋?

我也追問:「你是怎麼發現的?到底能否化為乙個角的三角函式呢?」

學生乙舉手發表了想法:y=2sinx+π4+12sin2x

=2sinx+π4-12cos2x+π2

=2sinx+π4-121-2sin2x+π4.

令sinx+π4=t,則-1≤t≤1,結合二次函式的影象與性質可得:

當且僅當t=1時,ymax=22+12-1=2+12;當且僅當t=-22時,ymin=-1.

這時學生甲也說出了自己的解釋:從y=2sinx+π4和y=12sin2x的影象上觀察到它們同時取得最大值,但是最小值不能同時取得,所以ymax=2+12,ymin≠-2-12.

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和誘導公式的巧妙轉化,我當場驚呆了,多麼完美的解答啊!顯然兩名同學的解法產生都是在追問之下,促使進一步反思而產生的,其他同學或許有不明白,但是至少思索的興致被大大調動了.此時下課鈴聲響了,可是同學們仍意猶未盡.

我藉此讓學生課後總結歸納一下三種解法的特點,再思考探索新的解法.

該課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保持敏銳的觀察,多提問,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如果教師也有學生一樣的求學心態,那麼教學將是多麼有趣的思維運動,學生還會厭學、牴觸數學嗎?

思考不停止,探索還在繼續,不為解題,只為學習,學無止盡。

眼睛與眼鏡的課後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把握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創設情境 設計問題 力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學會知識的目的。對於本節課,學生在生物課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不過仍然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所以我將本節的重點定位在近視眼與遠視眼的成因及矯正。對於眼鏡度數的計算有一些困難,但不是初中物理的教學重點,...

一次課堂意外引發的教學反思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不可否認,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很多頑疾,需要改進。筆者結合對一道高考題的教學經歷,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一 關於一道高考試題的教學經歷 在今年的高考複習課上,筆者選用了2012年浙江省的一道高考試題,進行講解。已知函式證明 當時,函式的最大 值為...

怎樣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可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我們知道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此,在預設教案時,一定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最佳的呈現方式。如教學 分數的意義 時,教者可以根據學生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與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