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假探索學術 小學課程教學改革

2021-07-11 02:00:05 字數 3727 閱讀 9910

走出「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假探索

走出空間與圖形中的假探索

沈坤華分類】小學各科教與學

****】/g39

學刊期數】2023年02期

**教師》(滬)2023年11期第38~43頁

作者簡介】沈坤華,浙江省桐鄉市第二實驗小學名師工作室。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受到師生的青睞。所謂探索就是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探索現實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進行學習,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但是,我們在聽課調研中發現,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存在著種種假探索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探索浮於表面現象,探索結果成為擺設,探索缺乏思考性等,下面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剖析。

一、探索浮於表面現象

案例: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師a1.動手操作:學生拉一拉不易變形的三角形學具,引導說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2.設問:應用了三角形,說說為什麼。

教師b1.觀察情境**: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指出自行車上、籃球架上的三角形,用來固定新栽的樹木的三角形支架。三角形有什麼特別的作用嗎?

2.動手操作,學生拉一拉不易變形的三角形學具,引導體驗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3.深入探索。讓學生用3小棒擺三角形。就用這三根小棒還能擺成不同的三角形嗎?(學生嘗試擺三角形,感悟只要3根小棒一定,只能擺出唯一的三角形。)

反思與評析]

三角形的穩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之一,是學生知道了什麼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和高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的內容。如何掌握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a用讓學生拉一拉學具的方法進行了簡單處理,接著就是舉例說明了,顯然這樣的探索是浮於表面現象的,學生沒有深入理解的時間和空間,只能得到乙個粗淺的認識。

而教師b的安排分三個層面,思路清晰,層層深入,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學生是有一定感性認識的,教師就抓住了這個起點,通過情境**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揣測三角形的作用。接著通過拉來進行體驗,使學生的認識更加直觀、提高。

更別出心裁的是,教師安排讓學生擺三角形,引導學生從數學思考的角度來深入理解為什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提公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真是入木三分。

二、探索結果成為擺設

案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師a1.提供材料,讓學生嘗試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反饋初步想法。出現兩種想法:鄰邊

times;鄰邊=面積;底

times;高=面積。

2.拉易變形的平行四邊形,得出鄰邊

times;鄰邊=面積的方法是不正確的。

3.用剪拼法證明底

times;高=面積是正確的。

教師b1.出示平行四邊形,複習底和高的相關知識。

2.提供材料,讓學生嘗試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反饋:出現兩種想法:鄰邊

times;鄰邊=面積,底

times;高=面積,兩種答案產生矛盾衝突。

3.驗證:提供格仔圖、剪刀等輔助工具,操作驗證自己的演算法。反饋不同驗證方法:

1)數格仔。初步驗證鄰邊

times;鄰邊=面積底

times;高=面積兩種方法是否合理。

2)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重點演示兩種割補方法:沿高剪下三角形拼的、沿任意高剪成梯形拼的。明確長

times;寬=長方形的面積,引導學生提煉學習方法:轉化。進一步驗證鄰邊

times;鄰邊=面積底

times;高=面積兩種方法是否合理。

4.再一次驗證明確鄰邊

times;鄰邊=面積是否合理:讓學生拉易變形的平行四邊形,知道雖然兩條鄰邊不變,但是隨著高的變化,面積會發生變化。

反思與評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單元的起始課,轉化的是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地位。如果掌握了轉化的思想和方法,對後續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活動、體驗、探索、建構是再創造的學習過程。

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學習,讓學生主動探索、建構起知識的輪廓。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願,尊重學生的學習思路。但是,教師a將不正確的探索結果作為擺設,拉易變形的平行四邊形,就輕易地把鄰邊

times;鄰邊=面積的方法否定了,扼殺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這是十分有害的。

教師b的教學讓人眼前一亮,那就是從不輕易肯定或否定學生可貴的探索發現: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出來後,首先通過數格仔初步驗證各自的方法是否合理。接著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驗證是否合理。

此時此刻,學生雖然已經基本確認底

times;高=面積是正確的,但是教師還是不忙下結論,又讓學生通過拉易變形的平行四邊形來進行驗證,使學生心服口服,不僅知道了鄰邊

times;鄰邊=面積的方法是不正確的,同時又鞏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對應的高有,使每位學生的認識提高到了乙個新的水平,一箭雙鵰。

三、探索缺乏思考性

案例:三角形的內角和

教師a1.問題引入。對於三角形內角和你們知道些什麼?(大多數學生說三角形內角和是1800

deg;。)

2.教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來證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deg;是否正確。

3.學生有的測量,但是結果大都是180

deg;,即使有個別學生有誤差,也自己馬上糾正。有的剪角,有的折角,等等,雖然方法不同,但是結果都是180

deg;。

4.得出結論: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deg;。

教師b1.了解學情。對於三角形內角和你們知道些什麼?(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deg;。)

2.設問:什麼是三角形的內角?什麼是內角和?(結果表明,學生對於這兩個問題並不清楚。)教學中首先來理解這兩個概念。

3.設問:為什麼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deg;?你有什麼辦法證明嗎?(學生說不上來。)

4.出示正方形,問正方形的內角和是幾度。當了解有四個直角,內角和是360

deg;後,啟發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那麼乙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學生積極展開探索。)

反思與評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大都能說出來。但是,課堂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只是聽說而已,究竟為什麼是180

deg;,學生並不知道。但是學生在探索中卻會處處套用結果來說明理由,顯然這樣的探索做假的成成分多。教師a的教學沒有積極應對學生的做假,在探索這個過程中,雖然有操作,但是從課堂實際來看,顯得十分零亂,只是種種方法的熱鬧表演而已,根本沒有思考性,達不到探索的目的。

教師b卻獨具慧眼。了解學情時,他得知學生能說出結論,並不沾沾自喜,而是著眼於內角、內角和兩個概念,果然不出所料,學生說不上來,教師就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概念。同樣,面對為什麼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deg;,學生答不上來時,教師就巧妙地尋找突破口:從正方形的內角和引入,從探索直角三角形起步,為學生的探索搭起腳手架,探索效果明顯。可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實現再創造。

綜上所述,學生的探索過程實際上是對知識的提煉和昇華,是對新知識的再加工、再創造。學生的思維正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在從迷惑不解到豁然開朗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名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表現尤其強烈。因此,學生的探索活動是對問題識別、歸類和假設、驗證的過程,也是試誤和頓悟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歸納、類化、演繹、直覺、想象的重要途徑。

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探索的具體過程,培養與

重要提示:

文件由 上傳,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絡原作者。

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及策略

作者 辛玉蘭 新課程學習 上 2015年第01期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水平,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利用空間與圖形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幫助學生...

如何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圖形與幾何 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第二大板塊,標準 2011 年版 中指出 在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 的主要內容有 圖形的認識 測量 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早在 數學課程標準 實驗稿 的總體目標中就提出了要使學生 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至此,空間觀念作為數學學習...

「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作者 王艷 新課程 上旬 2014年第10期 摘要 在小學階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有關圖形認識經驗的基礎上,將通過觀察 想象 操作 比較 歸納 概括 推理等方式,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探索它們的性質 在觀察 想象 推理和圖形的相互轉換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豐富的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