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校民主教育的某些反思

2021-07-10 20:37:16 字數 2759 閱讀 4940

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劉秀芹

經過多年的民主化教育,師生地位逐漸平等,我們的學生們不僅獲得了民主生活的體驗,而且還學會了利用民主的手段去達到某些目的。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一種進步。然而,真理與謬誤僅一步之遙,由於學生的價值觀尚為成熟,如果學生在獲得民主生活經驗的同時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實踐的發展往往會脫離活動設計者的初衷。

事例之一:子教三娘

前一段時間以及現在,在很多學校都進行學生對老師的民主評議,這種活動甚至蔓延到家庭。從稚氣的孩童到激昂的少年,直言不諱地指陳老師的缺點。什麼「老師總是板著臉,很少能看到笑容」、「男女同學正常交往,老師疑神疑鬼,硬說我們早戀」、「老師審美情趣欠佳」、「老師偷偷在某處抽菸」……每當老師們接到純潔的學生們說出的**心中有、口中無的大實話,總不免心酸酸、笑澀澀。

這種師生關係應該怎麼稱呼呢?有人戲稱其為「子教三娘」。

人之初,總得學習,總得向父母和老師學習。我們中有些「三娘」的言行,卻見不得人,或不很文明得體。這些言行,外人難知底細,即便清楚,也不便干涉。

到了我們學生**,情況可就未必了,盡可以大暴「家醜」,又不必擔心長輩老師告發他們侵犯隱私。然而,這樣的行為確是有違民主的原則和中華的傳統。

2000多年前,有人偷了人家的羊,他的兒子卻到丟羊人的家去告發,並表示可以站出來作證。這個人的兒子可算正直!想不到孔老夫子卻不以為然: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朱熹解釋說:「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原來某些實話實說,反而有違天理,不通人情。因此「家醜不可外揚」成了中國幾千年的治家格言,儘管「家醜」裹得再嚴實,也不能變成「家美」。

從「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背後蘊涵著乙個崇高的理想,就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換位思考基礎上的,要求老師進行換位思考,是比較容易的,畢竟我們都曾年輕過,但要求孩子們也換位,恐怕得費點心思,他們怎麼才能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

好了,我們就從學生的成長來分析這種現象。這類活動,對於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未必就如設計者所願。

孩子很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喜歡不斷重複這種體驗。當他們對老師和家長表達不滿時,心中除了一絲絲的膽怯,更多的是一種成功,尤其是他們的不正當要求因此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誘發專挑大人缺點的情趣,並將所有錯誤歸咎於他人,這種心態,難道是正確的價值觀?

在我們這樣的寄宿制學校,學生在宿舍被扣了分,不是去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指責生活老師管得太嚴格!學生學業沒有獲得成功,不是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迎頭趕上,而是強烈要求換老師!

我們都喜歡「聽話的孩子」,當然,「什麼話都聽的孩子」也不符合我們教育的目的。理想狀態的孩子,或許是聽應當聽的話,不聽不應當聽的話。然而,我們**尚未必具備這樣的分辨力,何況孩子。

乙個人在理性的判斷力尚未形成之前,不在乎聽什麼話,在乎什麼人發話。這就要求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的權威,困難在於我們老師都不是完美的人。如果孩子們都懂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倒好說,如果能知道只學習優點,不學習缺點就更好。

然而,「兒童時期就是理性的睡眠」(盧梭),我們的學生還不具備這樣的分辨力,在這種情況下,大肆搜尋老師的缺點,怕的是連正派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也被動搖了呢。正確的世界觀,應該是在知道每個人都有缺點之前,先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青春期的孩子,早已經對家長的話置若罔聞,如果對於老師這樣的人,都失去了信任,他該去聽誰的話?

教師作為正常人群體,少數或不止少數的「三娘」、「三爸」也須受教育,問題在於由誰來進行教育比較合適。由孩子來數落長輩的不是,孩子們會怎麼想,這樣的行動本身會對孩子的言行發生什麼樣的影響?

事例之二:偽民主

很多時候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本來學校和班級準備好了一項非常規的活動,但既然是非常規活動,就必然觸及各方面利害關係。因此,學生(抑或是家長)一封信、乙個**投訴到教育局、到電台、到電視台、到報社……,於是各方出動,活動計畫隨之流產。這樣民主生活實踐,該稱其為什麼呢?

我們不妨稱其為「上訪式民主」或「投訴式民主」吧。

教育是學生個體社會化一項主要內容,學生在校的教育,除了書本知識和考試外,必須依賴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才能完成個體社會化的任務。集體活動中必然涉及個體的利益,個體社會化本身就包含了對團隊的一定程度的寬容。理論上,組織一次使所有人都十分滿意的活動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有人想通過投訴或上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是十分正常的事。

問題在於,這樣的訴求只應該是促進活動組織更加嚴密,而不應該影響到活動的正常進行,更不是造成活動的停止或取消。

集體活動的取消,對於學生的傷害,遠比在活動中所受到的一點點不愉快要大得多。沒有集體活動,要學校幹什麼?眾所周知的兩個人物:

鄭淵潔和丁俊輝,乙個是童話大王,不讓兒子上學,自己教子,乙個是世界冠軍,從未進過學校。我完全相信這些都是事實。可是,學校還為什麼要存在呢?

在家學習多麼節約時間啊,乙個人修完高中課程,完全不需要三年這麼長時間。然而,比這更重要的是,除了課程,在校學生還學到什麼,在家學習未學到什麼,錯失了什麼機會,這種潛在的後果一旦顯示出來,將是終生的遺憾。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集體生活。

沒有集體活動的學校生活,將完全喪失競爭力,並走向消亡,這不是危言聳聽!

回到主題,這樣的「上訪式民主」或「投訴式民主」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民主。所謂民意,代表的是多數人的意見,所謂民主,奉行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那麼,有多少人願意參加活動,多少人不願意參加?

現在,我們就做出了一些壞的榜樣。只要有少數人的投訴,加上**的放大力量,就足以顛覆民主,這就叫打著民主的旗號,或者說,是一種偽民主的典範。

學生是乙個非常善於學習的群體,他們會迅速地發現其中的奧妙,並快速整合到自己的世界觀中去,把這個方法充實到自己的方**中去。

學生和家長的維權對於我們是乙個好事,能促進我們把組織工作做得更細緻,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徹底。維護真民主,而不是屈從於偽民主,唯有如此,培養正直的人才不是一句空話。

自主教育的對教師教育方式的改變

自主教育是培養教育者自信 自立 自強 自律精神,促進其身心俱健的全人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學習能力,促進其主動發展的終生教育。自主教育的內容是開發受教育者的體能和智慧型並完善其人格。而其原則是以人為本,對受教育者無條件積極關注。在21世紀,隨著電腦進入尋常百姓家,網際網路遍布全球,為自主教...

對當前新課改下某些教學行為的反思

作者 楊景蘭 中學課程輔導 教學研究 2017年第10期 摘要 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順利推進,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實踐。但筆者發現,有些教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頗,由此而對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

對當前課改背景下某些教學行為的反思

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順利推進,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實踐。但筆者發現,有些老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頗,由此而對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一 新課程不需要老師講了嗎 最近,各種課改觀摩活動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