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風箏教學反思

2021-07-09 16:10:09 字數 4578 閱讀 2833

從這學期開始,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總是非常注重對作者及課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風箏》這一課時,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紹起作者賈平凹來:「賈平凹,陝西丹鳳人,生於1952年2月21日,畢業於西北大學,代表作有長篇**《浮躁》……」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就有同學叫了起來,「老師,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賈平凹,而是魯迅。

」「你為什麼說是魯迅?」「因為我昨天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上面寫著《風箏》是魯迅寫的。」我明白了,原來他是把兩篇同名的文章搞錯了。

我笑了笑,用詢問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學生。這時有同學又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賈平凹啊,你看,課文下面不是寫著嗎?

『本文作者賈平凹,選作課文時有改動。』」話音剛落,前面的同學撓了撓後腦勺笑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實在是太粗心了,此《風箏》非彼《風箏》也。我趕緊抓住機會說:

「其實,有很多文人寫過《風箏》,賈平凹和魯迅就是其中的兩位。雖然那同學粗心,但是他有乙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在預習的時候,能自覺查詢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了不起。我們也要向他學習,但是千萬別粗心,好嗎?

」聽了我的話,他靦腆地笑了。

風箏,飛吧,飛吧!

「快樂著你的快樂,失落著你的失落」,這是我們在閱讀賈平凹的《風箏》的心情寫照。

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感受那種什麼也不像了卻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種快活的喊叫,那種拼命的奔跑,千呼萬喚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連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兒時盡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說正值童年的他們。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魯迅在《風箏》中的一段話:「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於是我二十年來從不憶及的幼小時候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與其說魯迅是和賈平凹一樣在回憶兒時的情景,到不如說他是在和我們**教育的話題,魯迅的確是在向我們**教育的話題。

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個「我」存在呢?我們老師是否也在扮演著「我」的角色,成了兒童精神的「虐殺者」,啊,這是多麼可怕的字眼啊,在剝奪孩子玩的權利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在時時提醒自己,別讓這樣可怕的字眼加諸在自己的頭上。

我們的孩子確實是太累了,想想我們小時侯,每當雙修日,不是趕海,就是採蘑菇,玩得不亦樂乎;再想想現在的孩子,雙修日學這學那,不停地奔波與各種輔導班之間。累啊!

在家中,我們的孩子是風箏,父母牽著他們;在學校,我們的孩子還是風箏,老師牽著他們。而那條線卻是那樣的短,以致於風箏從沒享受到搏擊長空的快感。線,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讓這條線成為牽掛孩子的悠悠愛心,別把它變成牽制孩子的條條鐵索。

風箏,飛吧,飛吧……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是乙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乙個階段,也是乙個在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乙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練習習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麼「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髒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麼「醜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裡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裡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裡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教師語言之大忌學生喜歡用浮誇、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乙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三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於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於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後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乙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裡,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

「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

」老師的語言也成了:「**你先來說說好嗎?」「能向大家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

」「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 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結合多元智慧型更好理解文字。智力作為乙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並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

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結合聽說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裡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並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慧型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慧型,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受到忽視。

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鑑了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a、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絡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

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慧型、交際智慧型和語言智慧型。

b、 愛因斯坦認為 「 提出乙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乙個新領域的開闢 」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

讓學生聯絡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慧型,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慧型、交際智慧型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 「以人為本」,閱讀教學「以讀為本」。「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裡,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 《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為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

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通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科學課中自己怎樣做實驗,發現什麼,心情怎樣等都是難得的題材。如我班的學生以《科學》課中的題材寫了一篇題為《水的變化》、《有趣的動物》、《我會造紙了》等作文寫得比較流利、通順。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學生能寫出童心、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

在學科融合中學生能放飛想象、開拓視野、打破作文的框框,現出童心、說出真話,這樣才有佳作的出現。

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風箏教學反思

風箏 寫了 我 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寫了我們 放風箏 的快樂與 找風箏 的傷心,表現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我把整堂課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讀上,希望通過朗讀去讓學生體會孩子們 放風箏 的快樂與 找風箏 的傷心。因此,在...

《風箏》教學反思

吳桂華這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 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 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教學反思《風箏》

風箏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 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 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快活 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