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雷語 雷雨之後的教學反思

2021-07-09 13:42:28 字數 3553 閱讀 1988

《雷雨》雷語

武海彬《雷雨》節選一課上完了,靜下心來反思了一下,想了這樣乙個題目,雷語並非「雷人」所語,實為綜前人所述,可謂代「聖賢」立言,也並非故作「雷語」雷人,實在是在《雷雨》一文的教授過程中感慨良多,良多二字並非虛指,在此一併提出,或有惡紫奪朱之嫌、鄭聲亂雅之敝,敬請懷磚一覽。

是非周朴園

對周朴園,教學中有乙個「經典」的問題:「你怎麼看待周朴園,他對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關於周朴園,一直以來的評價是自私、偽善、冷酷,習慣於把所有的貶義詞疊加於其身,其實拋開這些表層的符號,就是乙個別樣周朴園,他深情的懷念侍萍,他愛著侍萍,只不過他的愛是一種很原始、很單純的、不理智的愛。

這種愛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拋棄侍萍正是由於這份原始的美好的愛情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是對抗的,這種對抗的力量主要來自於家長,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園與侍萍的衝突在於愛情與環境的衝突。應該說周朴園也處於受害者的地位,大家也許會設想,如果你周朴園真的愛侍萍,為什麼不索性出走私奔離開周家呢?

電視劇集看多了一定會這樣想的。此路不通的原因,就如同魯迅《傷逝——涓生的手記》中涓生與子君的結局一樣,樸園大概也會寫下像涓生一樣的話:「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把其中的子君換成侍萍而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話或能道盡一二。當飽經滄桑的魯侍萍出現在現實中,周朴園所處的環境已不能夠再提舊事再提愛情,他變得冷靜、理智。

這依舊是愛情與環境的衝突,不要歸咎於其個人品質上的什麼缺陷吧。「人生本就像一張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和餐具」,畢竟這對於周朴園來說也是乙個悲劇。其實,從周朴園深情的回憶中也可以覺察這份感情的真摯而絕非虛偽二字可以抹煞的了,乙個人如果對另乙個人說出×××(此處略去三個字)諸如此類的話,這肯定不會是謊話。

有乙個笑話說一位女士問一位男士:「你愛我嗎?」 男士說:

「你猜?」女士:「我猜,你愛我。

」 男士想了想說:「你再猜。」可見正是因為這句全世界通用的話語以其無上的神聖讓所有不是真心的人都無法啟齒提及。

周朴園對侍萍的感情不是真與假的問題,而是對與錯、應該不應該的問題。所以簡單否定周朴園的這份感情以及周朴園這個人實為不妥。

曹禺本人在《雷雨.序》中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

我誠意地祈望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睛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對於劇中人物——當然包括周朴園——悲憫之情溢於言表。可見在曹禺本人並沒有把周朴園作為乙個型別化的反面人物去塑造,作者把這一切悲劇的造成歸結於乙個抽象的概念——「命」,曹禺寫作中滲透的「命」的概念,下文還會提到。

另外,人性本來也不是一兩個詞語所能盡意展現出其複雜的。沒有乙個純粹善的人也沒有乙個純粹惡的人,諸如「好人壞人」這類定論自然也就是偽命題,比如「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的封號仍然抵不過現在人們對她的負面評判。不記得哪個名家說過,乙個高尚的人並不是沒有邪念,只不過向善的方面比惡的方面多一點而已。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作品要寫得美,就要明確地把人的多樣變化寫出來。

同乙個人,有時是惡棍,在時是天使,有時聰明,有時是愚蠢。」 曹禺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論來塑造了周朴園以及劇中的所有的人物。

主題非「主」題

《雷雨》主題的傳統解讀是這樣的:以二十世紀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為背景,通過乙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家周朴園家庭內部種種糾葛和周魯兩家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藝術地反映了反動資產階級的腐朽、糜爛的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自私、虛偽的道德性,猛烈抨擊了舊中國黑暗腐朽的社會制度,展示出舊制度必然崩潰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主題解讀實在不是主人本意!

央視「百家講壇」遼寧師範大學教授王衛平教授提出了這樣的力證:

第一條,曹禺本人在《雷雨的寫作》(發表於2023年雜文月刊)一文中說:「我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事詩而決非社會問題劇」。

第二條,曹禺本人在1936發行的《雷雨》單行本序言中寫到:

「每次有人問我雷雨是怎麼寫的,或者為什麼寫這一類問題,老實說關於第乙個問題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個,有些人已經替我下了註腳,這些解釋,有的我可以追認,比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惡」……

「《雷雨》所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這種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鳳與周萍的遭遇和他們的死亡來解釋,因為他們自己並無過咎。)……

「我以為我不應該用欺騙來炫耀自己的見地,我並沒有明顯地意識到我要匡正什麼、諷刺什麼、攻擊什麼。然而在起初,逗起興趣的只是一兩段情節,幾個人物,一種複雜而又原始的情緒。寫作《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需要。

」 我念起人類是怎麼樣可憐的動物,帶著躊躇滿志的心情,彷彿自己來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時常不能夠自己主宰。受著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種不可知的力量——機遇或者環境的捉弄。」 ……

這些出自作者本人的話對種種似是而非的揣測,給出了毋庸置疑的回答。原來我們對於雷雨的解讀不僅僅是誤解而的的確確是曲解。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曹禺研究專家尹鴻教授這樣寫到:「《雷雨》中充滿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同時又充滿了一種對熱情與激情的憧憬。生命的熱情之力與命運的冷酷之網就構成了曹禺悲劇的核心,沉重渾厚但又光彩照人。

可惜的是,曹禺戲劇的生命質感在那個階級鬥爭的社會語境中慢慢被淹沒、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才是真實的。後來當曹禺在朦朧地追認自己的《雷雨》的主題是表現封建**大家庭的罪惡的時候,他就開始自覺用社會的共同視覺來代替自己的生命視覺,逐漸他的劇作開始與當時的多數作家的創作趨同了,以致於他後來的作品都沒有達到《雷雨》的高度。

曹禺晚年也嘆息:『明白了,你卻也殘廢了,這也是悲劇,很不是滋味的悲劇。』」

其實這樣的作家很多,比如老舍,據《南方周末》老舍之子舒乙口述: 老舍自殺前最後一年只有一篇作品——快板書《陳各莊上養豬多》: 新中國,永珍新,打起竹板,唱唱新農村。

新農村,真方便,一來來到北京東北的順義縣。順義縣,好風光,渠水澆田稻麥香。好光景,說不完,雄心壯志,莊稼增產趕江南。

說不完,咱們挑著說,介紹介紹陳各莊上養豬多。……

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的原因,近處看是因為文革浩劫,遠處可以追溯到2023年5月延安時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確立的文藝文針:文學從屬於政治,要為人民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

後來這種文藝方針的偏頗隨著文革的結束而結束,法籍華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高行健在《文學的理由》中闡述:「文學原本同政治無關,只是純然個人的事情,一番觀察,一種對經驗的回顧,一些臆想和種種感受,某種心態的表達,兼以對思考的滿足。文學也只能是個人的聲音,而且,從來如此。

文學一旦弄成頌歌、旗幟、或階級與集團的代言,儘管可以動用傳播手段,聲勢浩大,鋪天蓋地而來,可這樣的文學也就喪失本性,不成其為文學。」單純的文學簡單的不能再簡單,「詩言志」僅此而已。所以文學作品的主題分析還是回到文學本位上來。

雷雨預示什麼

另外關於課文中時時暗示的雷雨來臨前的鬱熱,曹禺說:「與這樣原始或者野蠻情緒俱來的還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鬱熱的氛圍,夏天是個煩躁多事的季節,苦熱會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熱高高公升起,人們會時常身不由己的回歸原始野蠻的路,不是愛便是恨,不是恨便是愛,一切走向極端,要如雷雨一樣轟轟烈烈,中間不容許有一條折衷的路。」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這樣說:

「文章多次出現蟬鳴,蛙噪,雷響,無不在渲染鬱熱的苦夏氛圍,同時暗示著一種情緒,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幾乎每乙個人都陷入一種情感的鬱熱中——慾望與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熱(慾望與追求)都被人的殘酷命運壓抑著。

」這與我們所熟知的「預示著一場暴風驟雨般的社會大變革即將來臨」的理解雖有相同之處,但是不是有一定的差別呢?

姑妄言之,請以斧正。

《雷雨》教學反思

這三個情景的創設,串聯起了整個課堂,既把課堂變成了乙個有機的整體,又使課文的各個部分非常清晰地展現出來。三 利用多 提高課堂效益 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們曾經歷過夏季的雷雨時節,經歷過大自然中的各種天氣。夏天雷雨的畫面和意境,都沉睡在他們心中,需要我們去啟用。在學習課文前,先利用聽...

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雷雨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8個生字,學習課文中出現的新詞。2 正確 流利地朗讀課文。3 能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4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後的景象。教學重難點 初步學習有順序描寫事物的方法。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

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 節選 第二課時 教學反思 遂三中梁春花 我這次上的公開課是 雷雨 節選 的第二課時。雷雨 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名作,也是我國現代戲劇的經典之作。它作於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躍在國內外的舞台上。因此,從備課到上課,我都感到要上好此課確實不容易,感到自己收穫頗多。收穫 一 課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