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教學反思

2021-07-09 05:36:04 字數 2362 閱讀 5893

2023年11月份之教學實踐

廈門市火炬學校:陳清芳

《分類》這塊內容屬於《數學課程標準》安排的四個學習領域中的「統計與概率」領域。分類能力既是兒童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兒童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人教版安排在一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內容,包括單一標準分類與多種標準分類。

本節課是「分類」這一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也就是按單一標準進行分類。實際上,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分類的內容,教學時就已經開始滲透了分類的思想。如「認識物體與圖形」這一單元中,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就是要求學生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分類。

一開始時,我認為只是侷限於「學生能否按照分類的標準把所給的事物進行分類,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就覺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了。但隨著備課的深入,我認識到了:分類能力發展的乙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而不是由老師提出分類的依據,而這正是教學時容易忽略的。

在認識到這一點後,我認真閱讀了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圖「文具店」,雖然教材所提供的是孩子最常見的文具店各種學習用品擺放的情境,但是感覺一張已經按單一標準分類好的靜態圖,並不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而且學生生活中的「分類」也是無意識的,只是會用膚淺的標準進行分類,並沒有提高到「根據一定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基於這些思考,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為:體會分類的意義,自己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

難點:是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找到事物一般特點與本質特徵,即自己提出分類的標準。教學關鍵是:

讓學生動口分、動手說。為此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一)利用情境,感知分類;(二)小組合作嘗試分類 ;(三)邊分邊議完善分類;(四)聯絡生活,運用分類。

希望以這四個環節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上完本節課後,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受知識。

、本節課,我對主題圖作了這樣的修改:在第乙個環節「利用情境,感知分類」中,我利用孩子非常喜歡的**形象「機器貓」,設計了「機器貓帶領孩子參觀大雄的房間(裡面的東西雜亂無章、零亂地擺放)」,讓孩子說一說看到後的感受,再以小組為單位以「你會怎樣幫大雄整理房間?」展開討論,並匯報。

接著再讓孩子說一說自己家裡物品的擺放情況。

反思:在此環節中,我用乙個充滿童趣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代替課本裡的文具店圖,激起學生的興趣,以「你要怎樣幫大雄整理房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整理前與整理後兩種不同的效果(整齊與零亂)讓孩子進行對比,以此讓孩子感受分類的含義與必要性,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不足:因為條件的限制,在讓孩子「幫大雄整理房間」時沒辦法根據孩子的回答,及時移動畫面中的物品,而只是孩子說完後,老師呈現一張分類完的**,因為沒有分類的動態過程,學生對於「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方法」就顯得體驗不是太深。

二、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觀察與動手操作中學習,幫助理解知識。

在第二個環節「邊分邊議完善分類」中,我製作了各種不同種類的物品**,包括零食、日用品、服裝鞋帽、電器、學習用品等,創設了「請你當一回超市員工,負責分類,把商品一層一層放在貨架上」的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將準備好的**進行分類,並貼在事先準備好紙貨架上,最後把分類好的結果進行展示,並說說你這樣分的理由。

反思:在學生領悟了分類的含義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給學生提供了乙個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超市分類實踐活動。學生在對這些物品進行觀察、整理、分類的過程中,正是對「分類」這一概念進一步理解的過程,通過學生的動手分分,動口說說,讓學生自己逐步探索、發現分類的一般方法,在集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並比較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感受知識的內涵。

在第三環節「邊分邊議完善分類」,是當學生把這些物品分類後,讓學生把這些貨架分別擺放在不同的樓層,並依據物品不同的特點與用途給樓層取合適的名稱。此環節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生調整各樓層貨架活動,讓學生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與區別,能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體現了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加深學生對分類概念的理解。

反思:在此環節中,按原本的設計是要再進行二次分類的,即按副食類、日用類、文具類、家用電器類再次分類。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一開始再進行分類時,就已經把物品按著副食類、日用類、文具類、家用電器類這樣的不同種類進行了整理。

可見,生活經驗在這個環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讓學生取合適的名稱時,有的學生一下子就說了「電器、食品」等名詞,。不足的是,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組織得不是特別地好,學生不能有序地進行分類,老師的指導沒有及時跟上,整個過程顯得比較亂。這與平時小組活動開展得較少有關。

三、聯絡生活實際,注意了良好習慣的培養。

在最後乙個環節「聯絡生活,運用分類」,讓學生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回家幫媽媽整理鞋架或幫爸爸整理書架,再讓爸爸媽媽打分。目的在於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分類的知識,同時通過引導也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生活中存在著的一些數學知識,並能運用知識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數學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的上的學科。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分類》教學反思

課後反思 分類 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人教版 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認識了許多生活中的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摸底,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生活中的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和物體了。這裡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怎樣把物體分類。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

分類教學反思

篇一 分類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分類 這一數學思想在生活中普遍應用,但低年級學生沒有接觸到。但把它歸納成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易掌握。整節課我以遊戲情節貫穿始終,向學生提供了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這個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在探索中去發現,明確探索的方向,從而調動思維的...

分類統計教學反思

馬思花分類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類整理的第二課時內容,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 整理和描述資料的知識和方法。兩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引出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