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1-07-09 02:14:59 字數 2661 閱讀 6656

生:老師,文具盒是長方體的。

教學意圖:以生活例項引入,從感想知識出發,使學生對長方體有初步的認識和體驗。

二:創設情景,發現新知

1.創設情景:

(1)出示蘿蔔,提出問題:將乙個蘿蔔切成長方體,至少需要切多少刀?

(2)假象乙個蘿蔔,想象著切一下。

(3)老師切蘿蔔,讓學生數一下,一共切了幾刀。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概括新知:

將切除的蘿蔔和完整的蘿蔔相比較,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定點。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長方體的外部特徵。

師:剛才,同學們動動腦筋,數出了長方體有多少個面和稜邊、定點。

生(齊):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師:我們的研究不能滿足於「是什麼」,還要**「為什麼」。

生:學生都很疑惑。

師:大家都很疑惑,那我就先來說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這些邊就是長方體的稜。那長方體就應該有6×4=24條稜,可是為什麼只有12條稜呢?

生:老師,這條稜既是上面的一條邊,又是另一面的一條邊。所以,在計算時,同一條稜算了兩次。其他的稜也是這樣。

師:那應該怎樣算呢?

生(齊):6×4÷2=12條稜。

師:很好,那你們現在也能提一些「為什麼」的問題嗎?

生:長方體的6個面,每個面上有4個頂點,能算出24個頂點,為什麼只有8個頂點呢?

師:很好!那你們有答案了嗎?

生:指著直觀圖上的乙個頂點,這個頂點既是上面的乙個頂點,又是前面的乙個頂點,還是右面的乙個頂點。也就是說這個頂點計算時被算了3次。

其他頂點也一樣。所以應該用6×4÷3=8個頂點。

師:真是太好了!剛才我們是由麵的個數,根據面與稜、頂點之間的關係推算出稜的條數、頂點的個數。

那能不能由稜的條數推算出頂點的個數、面的個數?由頂點的個數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個數和稜的條數?

師:同學們都觀察一下6個算式,在利用面、稜、頂點之間關係推算時,有什麼規律?

生:都先算出了24。這是為什麼?

生:這兒的24表示的是24條邊(稜)或者24個頂點。因為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6個長方形一共有24條邊、24個頂點。

生:推算時,就要先算出24條邊或24個頂點,再看看與要求的面、稜、頂點之間的數量關係,計算出最後的結果。

師:同學們通過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量一量等多種方法發現了長方體面和稜的特徵。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稜的特徵?

生:通過重疊比較,我們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兩個長方形完全一樣,也就是它們的長和寬分別相等。所以,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師:反過來呢?

生:通過測量,我們發現相對的稜長度相等。而相對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兩組相對的稜,長和寬分別相等的長方形完全相同。

師:真厲害!看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不僅可以通過操作來發現,更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來發現。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思考,理解概括知識,有條不紊的表述。

三、鞏固加深

1.基本知識:

老師: 長方體有多少個面?都是什麼形狀呢?

生: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或者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老師:那麼相對的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嗎?

生: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老師: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多少條條稜呢?每組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都有什麼關係呢?

生:有8個頂點、12條稜。每組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都相等。

教學反思總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對圖形認識的乙個轉折點,幾何上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計算上從面積計算到體積計算,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乙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

對於構建空間能力有重要的幫助。

1、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充分認識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情景,從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充分發揮學生的已有的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徵,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的方法。

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教學總結:

數學學習是經驗的,也是推理的,課堂上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通過歸納和模擬進行的推測或者根據已有的某個事實,按照邏輯和運算進行的推理。形式化結果的解釋也蘊含著豐富的推理,由麵到稜和由稜到面的特徵推斷讓我們看到了證明的原形,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課堂思考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課堂上應該促進個體思維深入、群體思維共享。通過提出了有價值的「為什麼」的問題,將思維聚焦於利用關係推算數量,從而搭建起乙個對原有資訊整理分類、分析關係的思維橋梁。這也啟用了學生自主提問和思考的方向,學生的思維隨著有價值的問題的提出不斷展開,個體思維的豐富成果不斷被演化和推廣。

而後,學生群體水到渠成地「證明」稜的特徵、面的特徵,更展現出思維的無限潛力。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之前,我再次閱讀了 數學課程標準 第一學段的目標教學目標,發現以下這幾條與本課的教學息息相關,1 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2 在從物體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在觀察 操作等活動中,能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清姜小學 宋文英 本節課是在學生一年級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為今後學生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和面積計算都打下了基礎。本節課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親自量一量,折一折,自己去發現並嘗試歸納出長方形 正方形的特徵,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長方形正方形反思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 形 正方形 及多邊形的特徵,能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能辨認和區別這幾種圖形 使學生通過觀察 測量,在獲得只管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全面觀察問題的思維方 式,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