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教學反思

2021-07-09 00:10:36 字數 5104 閱讀 6256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

王莊小學羅素群

《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簡潔明快,自然流暢,通俗易懂。教學這首詩歌,以指導學生朗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激情,讀中入境,讀中悟解。教後有三點感受:

一、成功之處:.

1、教學重點突出——以讀為主,由於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教師範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效果明顯。

2、教學難點突破。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絡課文說說植樹的好處,護綠的重要,通過乙個小故事,讓他們明白了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從而也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課文的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需改進之處:

學生的朗讀未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雖然多層面訓練,總感到不是所有孩子的朗讀都令人滿意。少數孩子讀書是面無表情、有氣無力,也有的孩子是聲嘶力竭,不能彰顯出文章應反映的精神面貌!

古人云:情動而辭發!少數孩子是沒有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讀書沒感情,寫起文章來怎麼可能洋洋灑灑呢?難怪讀少數學生的作文總是味同嚼蠟!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的語文素養問題,所謂悟性也許即如此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來要打持久戰!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說一經指導就能成功!

三、建議:

這篇文章是否可以向後移?因為現在外面未能顯示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室外春寒料峭,室內的氣氛再怎麼渲染,也難以春意盎然,與文章融為一體!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王莊小學羅素群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反覆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係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

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於「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

」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牆,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後,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裡。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於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並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麼原因?

關鍵在於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於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於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麼留意,觀察多麼細緻,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本課教學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得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較法「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相比較,產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的講座更趨於清晰,教者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方法,有利於學生將來更頻繁地使用比較法。

但教者也發現教學教程中的不足之處: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雖然課文也讀了,但對話部分朗讀不夠突出,教者並沒有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對話朗讀去體會和感悟課文內容和作者對話部分的描寫手法。教者認為:

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為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

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們陳校所說:「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樣的水……」

是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公升的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水平也是不斷培育和提公升的過程。

儘管課文不同,課型不一樣,但伴隨每天課文的朗讀重點訓練,必然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呈階公升梯進之勢。

《蘋果裡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王莊小學羅素群

蘋果裡的五角星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事實上就是在切蘋果時攔腰切下去,就可以在橫切面看到蘋果核像一顆五角星。為了加深學生對創造力的理解,在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時,我讓學生準備兩個蘋果,乙個橫切,乙個豎切,親自試一試,比一比,學生們比較切下的蘋果不得不信服,攔腰切下的蘋果,蘋果核果然像乙個五角星。學生們對接下來的教學都興趣十足,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創造力就是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特別是在教學「這鮮為人知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與「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這兩句的時候,學生感悟很深刻。

通過對課文的教學,我發現正如文中所說的「人們對切蘋果都不生疏,總是循規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見過還有另一種切法,更沒想到蘋果裡還隱藏著「五角星」!」。同樣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大可不必運用相同的方法來教育學生。

爭對不同的學生,需採用不同教育方法。運用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現有知識水平,這就需要我們要善於發現每乙個學生的閃光點。

《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王莊小學羅素群

這是一篇哲理性很強的課文,教學時我重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型,這種智慧型不是讀出來的,而是讀懂了說出來的,所以這一課當然是重在說,說出屬於自己的智慧型。

一帶而過,深入淺出

在設計時,我就注意到教學要簡潔明瞭,深入淺出,對於與主題聯絡不大的片斷,採取一帶而過,點一下即可。如把1-2節的語言直接設計成匯入語,一帶而過,只是強調了50次的設計。我感覺這樣很好,使得課堂整體結構更加一體性,整潔性。

而對跟主題思想有深切聯絡,並且有利於深化主題的文字片斷,一定要深挖。分析一下本課,我感覺有二塊金子:一是老太太銷售葡萄的方法,一是格羅培斯受啟發後設計的迪斯尼樂園路徑。

但要想深入地感悟其中的智慧型,僅僅靠這兩個還是不夠的,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理智地對比這兩方面,我又強調了他設計的路徑與原來設計50次設計的路徑會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對比出只有「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設計也是最有效,最佳的。

最佳路徑設計的功勞到底屬於誰

當教到「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時,我引用了格羅培斯的一句話「其實那並不是我的設計,而是遊客的智慧型」。激問學生這到底算不算格羅培斯的傑作?在當初設計時,我沒有設計這個環節,但在教學時,我感覺應該告訴學生這並不是個偶然。

在引導學生討論時,我又把格羅培斯前50次設計的方案拿出來,讓學生來分析分析,這50次的設計到底有沒有什麼價值。討論時我反問學生,經過葡萄園,看過老太太銷售葡萄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格羅培斯才想出這個設計?如果沒有前50次的設計方案,他看到老太太銷售葡萄時,還會不會有所啟發呢?

一連串的問題,真正地碰擊了學生的心靈之門,促使他們真真實實地理解格羅培斯的智慧型。在討論中,我還加入牛頓看蘋果落地一事,讓他們真正明白,靈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如何引領學生向深入漫溯

在設計時,我就意識到,光靠挖掘文字的本身好像還不能「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教學之中,我又引入了「超市的經營理念」以及「附近林場路旁賣西瓜」兩件實際的生活情景。在課堂中,這兩個例子我感覺用得非常好,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有現實性,更加有意義性,也更加被學生所接受,真正達到了「不為了學習而學習」的程度。

採用「看」的方法確實有效

對於「葡萄園」的教學,一開始我就採取「看」的方法,「現在你就坐在格羅培斯的車上,你看到了什麼情景?」學生讀完後,交流時,他們很輕鬆地就把這一部分給敘述出來了,因為這情景對於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場面了。然後讓他們交流一下兩種銷售葡萄的不同之處。

這個模組的文字教學我感覺也很順利明快,因為學生一讀就懂,也就不必要訓練什麼讀書了。但只讀懂了文字,才是第乙個層次,這時,怎麼把道理深化,變成學生智慧型的才尤為重要。

小細節難住了我

在教學之中,有學生偶爾問了「法郎」是什麼,沒有想到第一課時沒有提出,第二課時才提出,自己也沒有在意。不過這是小細節,我就隨機地告訴他是這是錢,就如平時說的「美元」、「人民幣」等,但他們還追問,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這下我可啞了。

多給學生一點智慧型的啟迪

反思到這裡,我仍然想,我們的教學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像這樣的課文,我們確實不能把「讀懂文字」看成終極目標(第二課時),而應努力地把實際相似的生活場面引入,「學習一篇課文,領悟一種智慧型」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呀。李連珠譯的《全語言全在**》一書中說得好「不能為了學習一種語言而學習」。小孩子很喜歡**,但一旦教得嚴肅呆板時,他們又會「只喜歡**,而不喜歡**課了」。

第二課時的教學,就多給學生一點智慧型的啟迪,或多給他們一點情感的薰陶吧。

《人類的「老師」》教育隨筆

王莊小學羅素群

今天教學《人類的「老師」》一課,這篇課文涉及到的科學術語比較多,「流線體」「薄殼結構」等都是。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解決的方法其實挺簡單,那就是認真地閱讀,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比方說「流線體」,文中雖然沒有直接說出流線體的定義,但是從「有圓圓的大頭的鯨,卻常常輕而易舉地超過海輪。發現它的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不難發現,所謂「流線體」是和鯨的體形差不多的。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畫,流線體的形狀就有了,它的作用這幾句話中也有答案,那就是減少了水的阻力。「薄殼結構」的解釋同樣也可以在書中找到,老師的作用就在於此。讓孩子們自己朗讀課文,尋找答案。

這篇文章的結構非常清晰,題目就很吸引人的眼球。你看人類的「老師」裡面的「老師」二字還加上了引號。這說明了什麼呢?

從引號的作用來看,這個老師一定有著特殊的含義。如果學生有了要讀的意思,那麼第一自然段正好可以暫時回答大家的問題。哦,原來是魚類啊!

不過先別急,緊接著的更有意思,你看人類的「老師」還不止乙個呢。

接下來就讓同學繼續學習三四五自然段,看一看它們分別寫了人類的幾位「老師」。通過他們的自由讀,知道了人類的老師還有鳥類、昆蟲、鯨魚、雞蛋等。就是這些耳熟的,甚至是整天相見的生物,人類通過模仿研究它們的構造,用來改進和提高我們的技術,並且創造出了更有價值的新東西,這就是「仿生」。

細看這幾個小段。它的結構安排相差無幾。都是人類通過模仿什麼,然後改造了什麼。

這幾段的教學完全可以舉一反三了。

四年級教學反思

第九課用多 電腦學習數學 實習生 肖磊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 未來教育 人腦 電腦 網路 傳統的即以課堂 課本 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當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為全球性的資訊交流與資源共享和獲得知識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和可能。...

四年級教學反思

骨骼 是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教學內容,這一課教學旨在通過組織並指導學生開展觀察 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認識人體主要的骨的名稱 位置,並描述它們的外形特徵和主要功能。本節課,我用建築工人蓋樓預先搭建鋼鐵框架來匯入,同學們立刻說出鋼鐵框架起到了支撐建築作用,隨即,我引出人體內也有這樣的框架支撐 骨骼,頗為順利...

四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體育的教育教學工作應以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學生的身體姿態為中心,通過近乙個月的教學發現以下幾類問題 一 缺乏運動常識 在與學生的初步交流中,基本掌握了學生的資訊 身體素質情況,患運動禁忌症的情況 學生在小學六年的體育學習中,教師的主要教學手段是以遊戲為主,講授的內容非常少,學生只要參與了就好,針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