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2021-07-08 21:27:50 字數 939 閱讀 7413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其實質就是讓學生了解「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再反思「學」的過程,從而實現學教統一,使學生和老師在情感和資訊的交流中達到高度的協調,使學生在實踐中樂思、巧思、善思,真正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案例一:「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教學片斷

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結束後,進行鞏固練習,老師安排了這樣三組練習題。

練習1:底12分公尺,高40厘公尺的三角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公尺?

生1:40厘公尺=4分公尺,12×4÷2=24平方分公尺=2400平方厘公尺

還有其他做法嗎?

生2:12分公尺=120厘公尺,120×40÷2=2400平方厘公尺

師:做了這道題目,你覺得應該注意什麼?

生:在做題目時一定要看清題目中的條件,看看單位有沒有統一。

練習2:底是8厘公尺,高是底是3倍,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生1:8×3=24厘公尺,8×24÷2=96平方厘公尺

師:你想對同學說些什麼?

生:要求三角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底和高分別是多少,如果只知道其中乙個,是算不出面積的。這道題告訴我們底是8,同時也告訴我們高是底的3倍,因此我們可以先算出高,再算出面積。

練習3:看圖求面積

學生完成題目後,老師再一次問:「做了題目後,你有什麼要告訴同學的。」學生:在計算三角形面積時,底和高應該是統一對應的。

在學完一節課或乙個教學環節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小結,反思自己一堂課或乙個環節的學習成果。但很多老師由於各方面原因大都只是匆匆走過場,輕描淡寫地問一句:「今天學習了什麼知識?

還有什麼問題」,或者乾脆就一練到底,沒有體現出總結、反思的價值。

反思是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是有效主體參與的元認知特徵,是主體意識發展的充分體現。學習過程不是對新資訊的直接吸收和理解,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種作用中,包含了主體對知識課題的選擇、分析和批判。可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要靠自己的領悟,而領悟又要靠不斷反思才能達到。

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在反思中提公升自我 正如大部分老師一樣,我小高也評上了,學歷也夠了,雖然我還是勤勤懇懇的工作,還是一如既往的上好每一節課,還是認真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可看書真的比以前少了很多,平時教學的忙碌讓我總為自己尋找理由,總感嘆 閱讀的陽光對我來說黯淡了些,實在沒有時間讀書啊!其實,我們都明...

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暑期教師培訓有感 暑期在新區教育辦的精心組織下我有幸聽到了來自北京市教育教學專家的精彩講座,受益頗豐 特別是北京市昌平區城關小學柏校長關於教學反思的精闢闡述讓我感觸極深!在講座過程中,柏校長圍繞什麼是教學反思,怎樣去反思以及反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了...

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提問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反思是希望教師每天都做的。更希望教師教出的學生會提問題,教出的學生會反思。可要求自己做到很難。波斯納說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教育在不斷地發展,個人的經驗總是有侷限的。惟有勇氣以批判的眼光對自己的經驗重新審視,才能實現自我超越。成功地啟動反思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