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換律 結合律教學反思

2021-07-08 21:09:28 字數 1626 閱讀 7158

一、對主題圖使用的體會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演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

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二、對教學內容的體會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

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說,學生認為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

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我認為有些知識在小學階段的教學可以模糊一點。

首先,在小學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資訊是:編者無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小學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字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

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三、關於對乘法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關係的思考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才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乙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

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

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乙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演算法找到乙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為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

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為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為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乙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為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

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歷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規律,能用字母表示,並能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2 經歷發現歸納乘法交換律 結合律的全過程。學習 猜測 驗證 的科學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觀察 比較 分析 綜合和歸納 概括等思維能力。3 在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激發學...

04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反思

1.這節課我的設計意圖在上體現的還是可以的,教學的各個環節也能夠緊密的銜接在一起。2.在課前我的備課也很充分,我在課前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了解,發現教材中的第乙個環節是要求學生們用計算器計算的,且數值都比較大,我在設計教案時把這部分進行了改變,把那些大的數值換成了小數值,這樣即能讓學生可直接用筆計算,...

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教學設計

貝露文武學校楊建花 教學目標 1 通過情景創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呼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知識遷移。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 和歸納乘法交換律 結合律,理解乘法交換律 結合律的作用,了解運用運算定律可以進行一些簡便運算。2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並從中感悟科學驗證的方法。3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