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語文

2021-07-08 17:57:05 字數 3456 閱讀 4188

《竇娥冤》是關漢卿傑出的悲劇作品之一,它典型地體現了作家鮮明的悲劇意識和高超的悲劇藝術。悲劇的本質是什麼?美學家見仁見智。

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是「乙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恩格斯指出,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衝突」。而魯迅先生則認為「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竇娥冤》,我們都會被主人公竇娥的命運所震撼。

這正是關漢卿悲劇藝術成功運用的結果。

造成竇娥悲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封建統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無賴的凌逼**,甚至高利貸的高利盤剝等都是造成竇娥悲劇的社會因素。除此之外,自覺的倫理道德精神和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甘受命運的擺布和對命運的抗爭、對皇天的信任依賴和對天地的詛咒等一系列矛盾的性格元素也是造成竇娥悲劇的內在因素。

可見關漢卿對竇娥悲劇的探索是多方面的。總之,他善於用「清」與「濁」、「善」與「惡」、「剛」與「柔」、「貧窮」與「富貴」等種種對立因素去概括社會矛盾和鬥爭,而始終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官府衙門及其昏庸的官僚。

作家採用漸次展開悲劇衝突的形式,讓主人公一步一步被捲入衝突的漩渦,竇娥三歲喪母,七歲離父,給蔡婆婆做童養媳,十七歲成親,又死去丈夫,後來又被無賴張驢兒誣告,昏官桃杌太守刑訊逼供,為保護婆婆免受刑罰,屈打成招,冤死刑場,臨刑前發下三樁誓願,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後用冤魂顯靈的方式申訴冤屈,終於借助已擔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史的父親昭雪冤獄,有了乙個「圓滿」的結局。這一系列的悲劇衝突的展開,作家充分發揮了偶然性的作用。

討債人與借債人之間、救命的人與被救的人之間的衝突,竇娥和蔡婆之間的性格衝突,竇娥和張驢兒之間的衝突……都是偶然性與必然性巧妙結合的結果。作家在處理戲劇衝突時,避免簡單化,而是從諸多側面去為悲劇衝突高潮的到來創造條件。如,張驢兒一心想霸佔竇娥,而剛烈的竇娥執意不從。

作家並未直接去表現竇娥與張驢兒之間的衝突,而是設計了張驢兒陰謀陷害竇娥的情節。而巧合的是,陰謀的見證人不是別人,而是當初要勒死蔡婆的賽盧醫!這個開生藥局的賽盧醫怕害人性命的勾當敗露,而將毒藥給了無賴張驢兒,乙個驚天的殺人陰謀即將實施,竇娥的悲劇不可避免,戲劇衝突的激化就在瞬間!

似乎非常偶然,其實一切都按必然規律在發展。

總觀全劇,關漢卿以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以血淋淋的場面,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昏官和贓官當政的封建衙門對平民百姓的殘酷壓迫,生動鮮明地刻畫出黑暗時代的統治者扼殺乙個善良柔弱女子的生命的大悲劇,具有強烈的批判力量。王國維先生認為,《竇娥冤》「即列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基於以上的特點,在構建課堂的過程中,有的老師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

1、認真閱讀劇本,想一想:造成竇娥悲劇的因素有哪些?你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

2、從《竇娥冤》這部作品中,能看出關漢卿的悲劇意識體現在哪些方面?他是如何展開悲劇衝突的?

3、馬克思主義認為,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衝突」。結合《竇娥冤》等作品,談談你對這句關於悲劇本質的論斷的認識。

4、關漢卿的戲劇語言具有「本色」的特質,即語言通俗自然、樸實生動,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的個性,能為展開劇情和刻畫人物服務,同時又豐富多彩,善於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注意閱讀體味。

這幾個問題分別從劇本的整體與部分(語言,人物形象,社會背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的交替運用、悲劇本質定義)等方面對竇娥冤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解讀。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更高。我上此課之前,先瀏覽了一遍課文,新課改教材與以往的區別是選文的不同。

在故事的完整性上大大加強,突破了以往由教師大體概括故事梗概的狀況。但是課文的重點依然是對人物形象性格刻畫、社會背景等的把握。至於悲劇的定義,我決定暫且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

悲劇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能使人們由衷地感到悲痛。

《竇娥冤》這一課之中,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突出**昏庸、社會黑暗的,當屬課文第三折——竇娥赴法場典刑,臨死之前與婆婆訣別並對天發下三樁誓願。因此我決定重點解讀這個段落。

在現實生活中,竇娥的三樁誓願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作品中卻實現了,又是那樣合情合理,無絲毫的牽強之感。這歸功於作者使用了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正是浪漫主義手法的使用,才使得竇娥之冤有感天動地的藝術魅力。

一. 三樁誓願。

1.血濺白練

竇娥:「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粘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委實」就是確確實實。血濺白練就是「示冤」讓在場的人都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六月飛雪。

竇娥:「如今是三伏天,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掩埋了竇娥屍首。」竇娥「二煞」中還唱到:「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絲綿,免著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這裡再次希望老天發出徵兆——天降瑞雪。「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動上蒼讓「六出冰花滾絲綿——還是天降瑞雪——昭示千古奇冤,沖天怨氣,以警告統治者。

3.亢旱三年。

竇娥:「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

二. 三樁誓願在內容上是層層遞進的關係。

三樁誓願中「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若竇娥委實冤枉」「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三句話,從語氣上講,表述自己的怨氣時,情緒越來越激動。第一樁誓願裡,「若是」表假設,平靜的示冤。第二樁誓願時,「若」還表假設,內容卻變成了「警告」和「抒冤」,此時儘管憤怒,還能遏制自己的情緒。

到第三樁誓願時,沒有了假設的字眼,轉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憤怒的情感再也無法遏制了,一瀉而出,由略帶憤怒的示冤變成了血淚控訴,體現了竇娥不屈地反抗精神。

三樁誓願在「示冤」「瀉冤」讓人知曉的的範圍逐漸擴大,血濺白練,刑場上人的看到了,竇娥冤枉了;六月飛雪,山陽縣的百姓知曉,竇娥冤枉了;亢旱三年,滁州人民為證,竇娥冤枉了。從刑場到山陽縣再到楚州,了解竇娥的冤情人們越來越多了,最終竇娥的冤情將天下皆知。實際上這是通過冤情,作者將元朝統治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統治者的罪惡公諸於天下了——官吏昏聵、貪贓枉法、草菅人命、惡民橫行。

三樁誓願在內容上還有從「示冤」到「懲處」的遞進關係。我國古代,有「天人感應」思想,關漢卿也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哲學天人感應思想源於中國先秦哲學,西漢時董仲舒將其發展為一系統的神秘主義學說。

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三樁誓願,血濺白練是示冤,六月飛雪是以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亢旱三年是以災異懲處統治者。

三樁誓願都打上了天人感應思想的印記。在這裡「懲處」——亢旱三年——儘管會殃及無辜百姓,但也能沉重的打擊封建統治者,危機他們窮奢極欲的生活。三樁誓願:

示冤、警告、懲處,在語義層面上有遞進關係。

簡而言之,竇娥臨行刑時發出的三樁誓願,一願比一願深刻而強烈。她不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天下,而且還要感天動地,讓人們知道「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是百姓有口難言」充分揭示了當時社會官吏昏聵、法制腐敗、人民蒙受奇冤而呼告無門的真實情況;至此,竇娥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乙個善良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婦女形象更趨於豐滿、完美了。

形象地帶領學生自主的對竇娥的形象進行分析,既切合文章主題和事先制定的教學目標,又使學生通過對課文經典部分的學習,從而窺一斑而見全豹,對文章的反封建思想和其對人性的發揚有乙個明確地認識。「感天動地竇娥冤」之所以流傳千古,跟文章對人物形象性格和當時社會現象的成功刻畫是分不開的,分析完三樁誓願,學生也能直觀領悟文章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

教學反思語文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全部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 教學設計一題西林壁 教師 吉國祥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默寫古詩。2 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3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教學重點 1 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

語文教學反思

我是1996年大學畢業就分配到恩施高中的,從事語文教學已經14年了。回想這14年的語文教學之路,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腳踏實地,站穩講台 如今,我已經完完整整地帶了五屆畢業生,我的備課本和課件從來沒有重複過。每當我站在講台上,面對著一雙雙渴求...

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是否具有發散思維能力是乙個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標誌。我在自己的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作為自己教學工作的重點,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對於可能有多個答案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鍛鍊了學生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