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語文

2022-02-11 05:44:02 字數 6619 閱讀 2625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及全部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一題西林壁

教師:吉國祥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3.powerpoint。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開啟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說一句話嗎?

(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裡有乙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乙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

(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乙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

作者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乙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板書:《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二

[size=-1]重慶市九龍坡區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適用性研究課題組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借助注釋理解生詞;

2.讀懂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詩中的哲理;

3.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題西林壁》

教學過程

一、複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二、按學習步驟學習《題西林壁》

1.初讀感知,讀通讀正確。

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讀通讀正確,然後抽讀

2.了解作者,理解讀題

(1)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2)結合注釋理解讀題目的意思

3.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讀句意思

補充:激趣導課

世間尤物豐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著千絲成縷的聯絡,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的奧秘,認識萬物的聯絡,本課兩首詩就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發現萬物的奧秘,思維兩首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4.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1)分組合作學習,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時,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絡上下文,既要聯絡課文插圖,又要補充詩中沒有的一些詞句,才能正確理解詩句意思,這是理解詩句的一般方法,讓學生明確方法後各自試著理解詩句大意,然後與組內同學互相**。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拔、啟發、小結等,並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情感。

5.品讀悟意境

(1)啟發談話悟意境: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為什麼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

經過思考,作者發現其中的奧秘: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乙個什麼道理?

(2)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區域性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三、品讀詩名,讀書讀意

1.反覆練習古詩。

2.指名朗讀,讀後評價。

3.學生齊讀。

4.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複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遊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2)根據注釋理解詩題。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首一首古詩。

4.品讀悟哲理。

5.就讀成誦。

《古詩兩首》教學隨筆

備課充足,能使上課發揮得更加的好。在備課《遊山西村》這首詩時,我就感嘆於詩人用詞的精煉、準確,僅「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當時由疑惑到驚喜的轉變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首詩蘊涵的東西很多,有對美的詮釋,不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質疑,我們班一向走神的療國欣站起來就問:「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麼意思?我讓學生分解字來解釋,「柳暗」柳是指什麼?

學生回答:「柳樹」,「暗」呢?「就是柳樹很多,很蔭深。

」「花明」,學生對這個沒有能理解,我引導說春天的鮮花開得怎樣,「鮮花一叢叢,顏色很鮮豔」。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梁樂儒拿起書:

「這句詩是說陸游騎著驢走在山間,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條又一條,陸游懷疑前面沒有路了, 忽然他發現柳樹蔭深,鮮花鮮豔,不遠處看到了乙個村莊。」我一聽,騎驢,就知道他是從看插圖知道的,我立即傳遞給學生另一種學習詩歌的辦法,看插圖。借助機會,我順勢讓學生找找,「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山、水、柳樹、花。」我指著詩句輕聲地問:

「只寫了景物嗎?有寫心情的嗎?」學生受到了挑戰,悄悄地誦讀了詩句,「有,疑字,詩人看到重重山,懷疑沒有路了。

」我激動地說:「好,讀得真認真,再看看,還有嗎?」另乙個學生說:

「老師還有,又字,我體會到了陸游當時看到村莊他很高興。」「能把高興換乙個詞嗎?」「驚奇」接近了,又高興又驚奇,可以說「驚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心情的轉變過程,我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是「情景交融」。

學生聽得特別的認真。平時問題最多的蒙哲平站起來問:「張老師,這句話說詩人去山西村的路上,為什麼放在後面寫?

是不是弄錯了。」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說;「是啊,是詩人弄錯了吧?同意嗎?

」學生若有所思地進入了思考,有個同學說:「我不同意,詩人沒有寫錯,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憶說給山西村的村民聽。」說得對啊,其實這是一種倒敘的寫法,這樣更加的突出了最後兩句,我這樣一說學生,就聯絡到上個學期學習的《燕子專列》也是採用了這種寫法。

這節課在師生的共同對話中推進了學習的深入,最後結束,我布置了乙個作業,讓學生回去進行擴詩。

教學反思教師:張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慢慢凸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

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與反思,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

」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

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鐘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範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鬆、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

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

」「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公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公升。

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字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乙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乙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

」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

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

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教學反思語文

竇娥冤 是關漢卿傑出的悲劇作品之一,它典型地體現了作家鮮明的悲劇意識和高超的悲劇藝術。悲劇的本質是什麼?美學家見仁見智。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是 乙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 恩格斯指出,悲劇是 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衝突 而魯迅先生則認為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

語文教學反思

我是1996年大學畢業就分配到恩施高中的,從事語文教學已經14年了。回想這14年的語文教學之路,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腳踏實地,站穩講台 如今,我已經完完整整地帶了五屆畢業生,我的備課本和課件從來沒有重複過。每當我站在講台上,面對著一雙雙渴求...

語文單元教學反思

是否具有發散思維能力是乙個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標誌。我在自己的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作為自己教學工作的重點,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對於可能有多個答案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鍛鍊了學生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