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2021-07-07 04:15:43 字數 3152 閱讀 6627

感恩是社會個體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基本修養。感恩是一種文明,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別人的恩惠,不管是禮物、忠告或幫忙,而你也應該抽出時間,向對方表達謝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科書固有的感恩教育資源,擴充套件課程資源,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採用多種的教育方法,通過情感教育,切入學生個體心理世界,激發學生個體心靈共鳴,促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他們的感恩心理,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引導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教育好學生,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素養。教師的高尚情操和對學生的真愛是最好的感恩教育的材料。

第一,教師的情感和言行對學生起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作用。老師其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是學生心中的榜樣,良好的師德師風對學生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孔子雲: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充分發揮「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本,既要教育引導學生,又要幫助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嚴格的教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響學生,達到以智育人、以行導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第

二、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老師把知識傳授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標,很少與學生進**感方面的交流。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與老師的關係疏遠,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也淡化。

堅持「以人為本」,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文化素養,更要從單純的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感恩,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第

三、要對學生付出真愛。教師對待學生要有一顆博愛的心,對學生要以誠相待,懂得寬容學生,以真情感動學生。例如: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要時時關愛學生。當學生生病時,我們遞上一杯水,送上一粒藥;當學生的東西掉在地上時,我們俯身幫他撿起;當學生幫我們擦黑板、拿東西時,我們毫不吝惜地送上句「謝謝」……這一些看起來是微乎其微的小事,學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當我們對學生時時關愛、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時,學生的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

這就給學生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就意識到,原來生活中有那麼多值得他們去感謝的人,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感恩意識。

(二)緊密結合教材,回歸生活世界,讓學生認識「感恩」

感恩教育要以生活為導向,從生活化問題入手,從點滴做起,緊密結合語文課程資源,多形式、多層次實施感恩教育,使學生有情感、有愛心、有靈性、有憐惜之心,知恥知榮、知恩報恩。老師要抓住可利用的一切課程資源,創設逼真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例如我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時,出示彼得和媽媽的兩份賬單,請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兩份賬單。

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後很容易得出媽媽為兒子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兒子為父母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這時,我提出乙個問題:既然媽媽為兒子付出了很多,為什麼寫的是零芬尼呢?

學生反應熱烈,議論紛紛,最後得出結論: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無價的,無私的,媽媽只是全身心的愛著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付出,從不計報酬。講到這裡,我繼續引導:

每個人都有全心愛著你的父母,他們都在為子女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作為子女。我們又該怎麼做呢?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要回報父母的愛,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是應該的。

這樣就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接受了感恩教育,感恩意識在心中由然而生。

(三)以綜合性學習為載體,精心創設感恩情景,體驗感恩,培養感恩意識

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溝通。感恩教育必須以活動為載體,營造教育氛圍,創設教育情境。新課程標準強化實踐能力,力求引用現實生活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案例和問題,採用能夠啟迪思維的活動,促進教學互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參加一些綜合性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內心產生體驗和感悟,從而把語文文字中的道德規範內化成自身的道德習慣,並且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在教學《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後,我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分以下幾步進行:

1、觀察。我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時的呵護,自己失敗時的鼓勵等無不體現父母的愛。

父母飽經風霜的臉,日益增多的白髮,漸變粗糙的雙手,不再挺拔的身軀,無不是為子女付出的見證。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並要求記下來。這將會使學生體會到親人乃至人間的溫暖,激發他們的感恩情感,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2、溝通。父母與子女缺少溝通,致使子女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我讓學生主動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況,父母的愛好等。

了解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父母所做的事,體會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

3、體驗。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為子女付出了多少。通過親身體驗,能使孩子們體會到父母的愛。

例如:最近我讓學生在週末進行一次 「今天我當家」活動,讓學生代替父母考慮一天的油鹽柴公尺問題和家務安排,使學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使其體會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4、回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愛,孩子是永遠報答不了的,但小學生可以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實實在在的事,作為對父母親情的點滴回報。

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時幫他們拿鞋子,倒杯熱氣騰騰的茶;在他們累時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燒菜時,及時地送上碗碟等。另外,讓學生明白,取得優異成績是給父母最好的回報。

感恩教育是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會導致親情的走樣或變異,因此學校應該和家庭教育配合起來,爭取家長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師要與家長及時聯絡,從而使感恩教育落到實處。就說在「五一」假期,我布置的一次親情行動:

每個學生都要幫父親洗一次腳或者是幫媽媽梳一次頭。假期中我走訪幾家學生,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一位幫父母洗腳的男同學難為情的說:「我在幫爸爸洗腳時感覺爸爸的腳真臭,現在想想媽媽幫我洗腳時還真不好意思!

」一位女同學說:「我幫媽媽梳頭時才發現,媽媽的頭髮已經不像原來那麼的柔亮了,還有好多根白髮了。額頭上眼角邊的皺紋也明顯多了,媽媽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才這樣的。

」這些真真切切的話語發自他們的內心,就足夠了。

從以上的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切身體會到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明白了感恩行動並不在於如何轟轟烈烈,回報父母要體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應該從小事做起,這樣也就水到渠成地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意識。

總之,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作者 王春梅 河南教育 基教版 2017年第08期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是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然而,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不善於提問。古人云 學貴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教師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勇於提問。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問呢?我在教...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訓練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把自己的知識 體驗 情感外化的一種表現,是學生知識重組 創新的過程。因此,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新頒布的 語文課程標準 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針對當今的作文教學狀況,...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少 慢 差 費現象發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 重知識 輕能力,重理論 輕實踐。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面對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其語言內容充實最快,應用要求也最廣,教學中若只停留在經驗 知識的傳授上,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將遠離現實,與生活脫節。因此,現代的語文教學除了教給學生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