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教育對教師自我和學生生命成長的影響

2021-07-04 10:38:25 字數 1542 閱讀 3456

作者:楊婧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23年第03期

文學教育是對中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本文以《故都的秋》為例,**當今文學教育對教師自我和學生生命成長的影響。

一、新課程下的文學教育

長期以來,文學作品的教學陷入一種固定的模式,即分析作者生平、作者風格、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語言特點、表現手法等,在新課標下的文學教育中,教師不應該將這些「模式」當作解讀作品的標籤,而是應該尊重自身的閱讀感悟和學生的閱讀體驗。正如前蘇聯史上著名的文學教學法專家雷勃尼科娃指出「回歸到作品本身的閱讀分析方法正是我們如今所提倡和要求的。」[1]文學教育應該是乙個緊扣文字的對話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鑑賞文學作品的過程。

語文課中的文學作品教學,應注重於生命整體的體悟,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將生活經驗、思想情感、思維能力灌注於文學作品中,尋找心靈上的共鳴,獲得精神世界的啟悟。

二、文學教育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影響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這一性質決定了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不僅是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上的能力,也包含著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審美情趣的培養等方面。文學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得文學知識,不僅指幫助學生了解到各種寫作手法,進行思維訓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世界、豐富閱歷。

(一)緊扣文字,從細節品味百態人生

讓學生學會從文字字詞中尋找文字資訊,品出獨特的自我感悟,反覆斟酌字眼,從而發現文學語言的美。以中學課文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我們引導學生從文字字詞、作者對事物描寫的篇幅等方面來發現和欣賞「故都的秋」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在文中第三自然段,有的教師將高遠碧綠的天色、飛鳥的清脆的振翅聲、槐樹下細碎的陽光簡單歸結為「清」和「靜」,其實在這些字句中,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郁達夫寫到的北國旅遊勝地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卻只是一筆帶過,沒有多用篇幅。作者更多的是引導著我們「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看高遠的天空,聽馴鴿在青天下的振翅之聲,再細數著絲絲漏下的日光,觀賞牽牛花的藍朵……在這樣的呈現方式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郁達夫要傳達給我們的是存在於北京百姓生活當中那個平凡又不平凡、傳統氣息濃重的、更為真實的北京秋味。也許我們容易捕捉得到天空是很高很遠、秋草是疏疏落落,將它們歸為「清」和「靜」,但作者為何要不遠千里,從杭州到青島,更要由青島到北平,一大早坐在院子裡,滿懷興致的賞玩北平之秋,只有融入到詞句中才能把握。

「破屋」、「濃茶」、「細數」、「靜對」,那是北京庭院清秋特有的悠閒和落寞的意境,也將賞秋人的閒情、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牽牛花為什麼「藍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也許就算只是一點淡紅,也與這清冷的秋色相衝突,畢竟北平之秋是醇厚深沉的,是「悲涼」的。之後的幾個段落裡,寫北國的槐樹、秋蟬衰弱的殘聲、一層涼的秋雨,也都無不是作者對秋味帶著「淡淡哀傷」的賞玩。

特別是那清寂到細細觀察掃帚掃過塵埃道路,留下細膩的絲紋的落寞心情,以及對兩個都市百姓的悠閒微嘆的對話描寫:「『唉,天可真涼了……』(這個了字唸得很高,拖得很長。)」「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平秋的韻味就從這懶洋洋的微嘆聲中,生動的表現出來。若不是有敏銳的洞察力,敏感的心靈,有善於聽善於看的鑑賞能力,作者又怎麼能捕捉到這些呢。

大學生生命教育

1 有你什麼想聽沒有聽到的?爸爸說的 愛我 2 你現在最大的困惑 對大學學的知識感覺不能完全掌握,畢業後的工作問題 3 你在大學裡最值得上的付出,最大的收穫 最值得的付出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我的同學和同學交朋友 最大的收穫 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4 對你影響最大的乙個故事 ...

大學生生命教育

大學生生命教育 10食品1班 1068141101 汪芳芳走去感情困惑 漫漫歲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無不充滿坎坎坷坷。人生總不能一帆風順,理想與現實總有脫節的時候,人生旅途,歷經萬水千山,遭遇挫折是很平常的事。我曾經捲入情感的漩渦難以抽身,身處黑暗之淵彷徨找不到出路。我苦苦的摸索,跌跌撞撞,在漫漫...

教師教育故事《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做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優秀班主任,暨教育部核心成員高金英老師曾經這樣說過,人生有五大幸事 出生後遇到一對好父母,上學時遇到一位好班主任,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成家時遇到一位好伴侶,晚年時遇到一位好子女 細細品味這幾句話,我受益匪淺。是呀,人的一生是受教育的一生,只有在受教育的 時段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