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中的等級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統治思想和民族性格

2021-06-20 01:11:46 字數 4889 閱讀 4105

這本書是要在驚醒一種類似數學問題的推導——日本民族的形成、準確來說是其民族共性是如何形成的。通過聯絡各方面作者所能獲知的關於日本的材料,作者在這些龐雜的資訊中歸納提取,試圖的得出對這個民族的正確解讀,並進一步總結出日本民族的行為規律。這對乙個從未去過日本的的學者來說,《菊與刀》的完成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而且歷史的事實也證實了她在書中的推測的準確。

這也成為初始我百度《菊與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乙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是出於我對日本民族的興趣。一直以來,中日兩國的歷史對讓我著迷,特別是在兩國間的羈絆特別深的那些年代。同時我也被乙個問題困惑良久:?

這麼乙個戰後人口不多,資源極其匱乏的小小島國,到底是憑藉怎樣的力量能夠這樣心無旁騖地進行經濟建設。我也希望通過《菊與刀》找到答案。

而在卒讀《菊與刀》以後,通過作者的歸納和分析,我認識到日本民族在二戰後的讓人讚嘆的團結一致是與他們的社會制度、統一的主流思想和大和民族的性格是緊密相關的。用哲學的觀點來講,就是內因(換言之即日本自身的因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因素。我也決定像本尼迪克那樣,嘗試從社會制度(或者社會結構)、指導思想和民族性格入手,討論日本民族為何能在二戰後崛起。

一、 森嚴的等級制度

我秉持這麼乙個觀點:日本是建立等級制度在先,形成民族性格在後。在我看來,等級制度是既得利益階層為維護其統治,所制定出來的這麼一套自上而下等級森嚴、如金字塔般穩固的架構。

這套在我看來眼熟異常的制度,包括後來德川幕府統治初期規定的「士農工商」四個階級的分類,完全是照抄中國古代的社會等級制度,甚至連位置都沒有任何的改變。日本人的學習精神讓人由衷佩服——務求相像。另外乙個相像之處甚至令我啞然失笑——將軍為求控制各國藩主,要求各藩主(大名)將其妻兒留在江戶作為人質——這讓我遙想回春秋戰國的諸侯王們的行徑。

雖說如出一撇,但是大名們在這樣的政策下並非束手無策而坐以待斃,日漸形成了他們在幕府約束下的生存方式。

同樣,日本民族的性格也好似在這樣不容有失的等級制度的約束下日漸形成的。人們被教化得絕對服從和信賴這種被分類和區別的手段,好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綱常」,說白了就是一種人造的規律。大和民族虔誠地相信只要小心翼翼地按照這一套規律辦事、生存,祖祖輩輩地沿襲下去,天皇「統治」下的日本就能千秋萬代地存在著、發展並繁榮起來。

而天皇被看作日本組的核心所在,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論天皇是否手中握有實權,他(她)從來沒有離開過其在金字塔頂端的地位。即使是二戰後,被看作天照大神後代的神性從天皇身上脫離下來後,天皇還保留著團結日本民族的象徵意義。可以說這個制度的順序的安排,是可以被視作是現有天皇,後有服務於天皇的下層階級的。

沒有天皇,日本的等級制度也就土崩瓦解了——天皇以下的階層是應天皇的需要而生的,沒有了天皇,他們所信仰的理念也就不成立了,亦找不到其存在的意義了。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日本的等級制是自上而下的,其基礎在於「上樣」而不在下,即基礎就是那「不變的」天皇。

因為是自上而下且不變的,所以等級制之於日本如同民主制之於美國——是自然而且「天經地義」的。他的森嚴在於其有大量的律例去細緻且不嫌繁瑣地規定不同階層其生活形態的方方面面,使得階層與階層之間涇渭分明,各自在這種約束下找到各自的歸宿,並按與本分。「自重」、「不得逾越「是所有人生活的共同原則。

佃農身份和貴族爵位一樣是世襲的,出身便意味著宿命——不容改變。宿命論、「求來世」都是因為現實的無從改變而廣泛地流行著。這些都能在等級制處找到歸宿。

等級制的強大有如國家的憲法,其他新制的憲法都不得違背憲法的精神。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日本沒有把科舉制引入的問題。科舉制能夠改變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身份,這在日本人看來並不有利於各個階層的穩定,會導致社會動盪。

所以,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儘管點弄、手工業者和町人(商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圍觀的永遠只有武士們而已。(演變到如今就是下屬和上司間的關係)

等級制下的日本民族基本安分守己,在找到其歸宿後,各階層會聽從居其之上的階層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去履行其義務以求達到目的。有人把日本國比作乙個大作坊,各階層的人好比按不同工序在日復一日地進行重複勞動的工人。我則把日本比作一塊精密的手錶,各階層的人比手錶中的不同部件在有條不紊地銜接配合著,使得指標得以轉動,他們都是那樣被有機地結合或者說是嚴密地分工,使得他們很容易團結一致地朝著目標進發。

這正是日本為何能在二戰結束30年後崛起的重要秘訣,正是等級制起的作用。

二、配合等級制的統治思想——「各司其職」

繼制度的建立,隨即要相應地產生與其相匹配的一套指導思想。有一套統一的思想,則更有利於規範人們的行為。而我認為這套思想一杯《菊與刀》作者歸納出來即「各司其職」。

關於「各司其職」的表述我有必要做一番解釋。在我所選擇的版本中此話被譯作「各得其所」。另看過有「各取所需」、「各安其位」的譯法。

而我認為「各司其職」更能體現我在前文中用中標做比喻的表達意圖,同時也更符合我在我在生活中觀察到日本人的習慣表達方式:「每個事物生來都肩負著它的使命。」這句話沒有討論使命的高下,重在「使命」二字。

由此「各司其職」最貼近我的想法。

對「各司其職」的認同和信賴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我看的一部日本大河劇(即正史劇)中有這麼乙個情節:乙個生於地方大名分家(亦屬中高階武士家庭)的女兒小時候在自家的領地的田間玩耍,目睹到農民因苛捐雜稅而不堪重負的慘況,與自己養尊處優形成是緋聞鮮明的對比。

處於分開和不滿,這位富有同情心的武士家小姐開始進食:不忍心吃農民辛苦種下、自己卻幾乎沒有機會享受的的糧食。。當父親責問她時,這位小姐卻反問為何什麼都不用幹的自己有糧吃,而辛勤勞作的農民卻吃不飽。

身為領主的父親無法給她答案,而她母親則又把她帶到領地的耕地上看農民的勞作,向她解釋:天地萬物都負有其使命,因地位的高低不等,其使命的重要性則亦不等;領地裡的農民中糧食供養武士階層、而身為領主的父親則肩負著保護農民的身家性命的職責。至於武家的女子呢,她們的職責就是「以防不備之需」,亦是非常重要的使命。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按與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和使命,世間的事務才能夠有條不紊的正常進行。這位年輕的物價女性就是在這樣的一套思想理論的教化下,開始接受和安于自己的地位和「名譽」了。

在這裡,武家女主人的話並沒有討論到「使命」的貴賤,只是提及「使命」的內容即一種功能上的不同,這是由階級身份所決定,進一步說是上天注定、與生俱來的。因此,毫無套困其原因的必要,只是默默地遵守、學習和執行即可。而這裡的「以備不時之需」的話語,根據《菊與刀》中第十章的觀點,可理解為物價女子要有隨時為父兄作為政治籌碼而犧牲個人幸福、保全家族的心理準備。

而在我上文提及的日本大河劇中,那位武家千金趨勢成為了乙個政治籌碼與的德川幕府的將軍聯姻,只為成全統領其娘家家族的大名的政治利益。她的婚姻亦被做視作肩負使命,而不是被認為是去追求和獲得自己的幸福。更多的女子的遭遇是慘遭拋棄和殺戮,原因是作為潛入的內奸因事敗而暴露身份。

這種「各司其職」的心態,並沒有隨著戰爭硝煙的消散而隨風而逝,而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日本民族的靈魂深處,繼續為新型的等級秩序服務。人們在新的環境下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又投入緊張而有序的生產建設中。社會又像一架重新組裝好的機器,乙個個不見有在如同設定中高校執行。

安于自己的位置,認真執行自己的任務,高速執行中的日本正是在有自身大戰的國際環境中平地崛起。但是縱有再好的機遇,一國自身的條件無法迎合發展的要求,亦是徒然。難怪有人看到日版戰敗後乙個小女孩在廢墟上看英文書的**後,會發出「這個國家能看到希望」的感慨。

「各司其職」是大和民族戰後迅速崛起的又一秘訣。但是這種對人生生硬死板的定位扼殺了人們的創新和應變能力。日本由此亦在風雲詭譎的國際環境中屢受挫折和不堪一擊。

日本的成與敗,在我看來均繫於「各司其職」一身。

三、 日本民族的性格

要完整歸納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徵並不是件易事。在此我之粗略地列舉幾個在等級制和「各司其職」的思想影響下的日本人性格特徵。

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日本人是「訓練有素」的。忠誠、勤奮、高度負責人是對日本的普通要求和真實寫照。等級制要求所有民眾效忠天皇,也許這種過去靠人為籠罩的神性支撐的信仰如今已經淡漠的多,但是天皇和英國皇室一樣扮演著穩定人心、維護傳統文化的角色,是國家和民族的象徵。

小眾天皇在今天的意義已經變成是愛國的行為。再進一步講,愛國意識建立在遵守等級制的前提之上的。由等級制所衍生的一系列社會秩序、觀念、「潛規則」規範和束縛著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這樣的規範和禮節纏身的社會中,日本人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冒險、矜持自重。人為的枷鎖僅僅載入人們的身上,並要將其包含的責任揹負一輩子。在日本的生存壓力是很大的,承受不了的人要麼選擇自暴自棄,要麼選擇自殺。

舉極端的例子,那些情況如少有得到他人的理解、遠離家庭的溫暖、缺乏社會的關懷,因為每個人都只能一輩子默默忍受過來。這種情況雖多為極端,但並不鮮見。每個人都被要求在他的位置上一再地「努力」、一再地奮鬥,精神上不斷地自我激勵,來面對殘酷的生存環境。

這並不能被看作為是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本來是沉重和漫長的,忍耐才是要義所在。沉重的責任感使得日本人顯得尤為脆弱。一旦遭到慘敗和重大挫折,就會顯得一敗塗地、一蹶不振。

二戰投降後是如此,80年代經濟危機房地產泡沫風波亦是如此。

說到日本人死板認真、踏實勤奮的特質,不能不說說日本人善於學習的優點。二戰後日本有不少企業的成長,都是建立在模仿國外先進企業的產品之上的。也許日本人創新能力比較欠缺,但是取百家之長、善於分析利弊確實出了名的厲害。

據說日本某著名汽車製造商生產的一款汽車發動機是該企業經理走訪歐美各國名牌汽車製造企業後,通過分析整理參觀所得的各種資料,結合各款發動機的優點設計而得的。日本的汽車從此敲開歐美各國的汽車市場大門。是否「光明磊落」不是要考慮的條件,「拿來主義」,對外國語言做些聲音上的模仿……從古至今,這個自然資源匱乏、動盪不安的島國始終上演著學習強國的一幕。

當日本人把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很低時,人麼斷不會像想到他們厚顏無恥的一面。為了迅速崛起,堅忍是不夠的。向強國靠攏學習不辭勞苦,讓我驚嘆之餘亦多了幾分鄙薄。

戰後的日本雖放低了姿態,少了狂熱更理性踏實,比如說日本沒有溝通南韓歪曲自己民族歷史的癖好。但日本亦不肯正式自己殘暴的歷史,這完全是由社會風氣所知。日本走向偏激的潛能依然很大,一旦被錯誤的思想引導,並在一定的時機條件激發下,漠然度日的民族很有可能成為顛覆秩序的**。

日本從未放棄擴張和滋擾鄰國的行為,其意圖昭然若揭。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放著這位鄰居是必要的,處於對本國利益的考慮,我們小心翼翼地維持與日的友好關係的同時,也一刻不停地關注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動作。擴張、拉攏結盟即使不是日本人的性格,也必定是日本國的重要特徵。

等級制「告訴」日本,作為強國應該凌駕他國之上。

日本社會福利人才培養 經驗與啟示

作者 高建班曉娜 經濟研究導刊 2014年第23期 摘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服務人員的缺口在逐漸加大,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問題急需解決。通過對日本養老人才培養及資格認定等的解讀,尋找解決我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問題與方法,力圖為國內置立完善的養老護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推動我國養老人才培養體系...

材料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

1.人類文明的標誌 不斷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能力是任何乙個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一。石器時代,燧石,打火石 金屬器時代 si時代 2 現代技術的基礎 材料是所有科技進步的核心 先進材料是先進技術的基石。飛機 噴氣式發動機材料 計算機 固體微電子電路 電晶體 si材料 光導纖維 3 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 從半導...

品德與社會中的問題及感悟

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 接受。教育家贊科夫說 如果真正的 廣闊的生活衝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 一 教一定要通過作用於兒童的活動來發揮影響,學一定要成為兒童通過活動的主動構建。活動時怎樣構建活動主體呢?活動時 一要貼近兒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