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心理學複習提綱

2021-04-10 13:28:43 字數 5112 閱讀 8120

1心理學緒論

一、何為心理學?

心理學是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那麼心理現象包括哪些呢?即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有哪些?

1.感覺

感覺是對於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

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的概念:感受性是對事物的感覺能力;感受閾限是指能引起個體感覺的持續一定時間的刺激量。

2知覺 知覺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應

知覺的特性:(1)整體性(2)選擇性(3)理解性(4)恆常性

3.記憶

記憶是乙個人所經歷的事物映象在頭腦中的儲存和遺留。

記憶表象:個體過去感知過的客觀事實在頭腦中保留的事物形象。

記憶過程包括(1)識記,(2)再認和回憶

分類: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4.想象

想象是人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想象的型別:(1)再照想象(2)創造想象(3)幻想

5.思維

思維是人腦間接地、概括地反應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心理過程。

思維的過程(1)分析與綜合(2)比較(3)抽象和概括(4)系統化與具體化

二、心理學的職能?

描述行為;解釋行為;**行為;控制行為;改善行為;

2教育心理學緒論

一、何為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關係如何?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職業教育心理學是研究職業院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學規律的一門應用學科。

職業教育教學情境:是由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已經構成新型師生關係的教師和職業院校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所進行的旨在使學生掌握職業技師知識,形成職業技能、發展職業能力,養成一定的職業觀念和職業道德的職業教育教學活動。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

1.學習者的主體性

主動參與的形成;知識如何建構;最近發展區的創設;學習者中心的營造

2.學習者的能動性

元認知;自我控制;

3.學習者的內在過程機制

深層加工過程

4.社會環境的影響

同伴合作

5.實際情境的影響

問題解決

6.文化背景的影響

7.學習環境設計和有效教學模式

8.資訊科技的利用

三、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客觀性原則:研究者要尊重客觀事實,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準確地反應事物的實質。要杜絕主觀臆斷,防止想當然地作出結論

教育性原則:研究者所選擇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內容都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有教育意義。

整體性原則:研究者在課程設計、資料分析、觀點確立中,從全面、發展、聯絡的角度出發,防止片面、靜止、孤立地分析問題。

理論聯絡實際原則:研究者必須將研究工作和教育實踐相結合,以求實際效應。

四、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概念:在教育過程中直接觀察並記錄個體某種心理活動的表現或行為變化,從而對學生心理進行了解。

觀察法評價:

優點:簡單易行,真實自然

缺點:a、對觀察的結果難以進行檢驗和證實;

b、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對其結果往往難以進行精確的分析;

c、由於對條件未加控制,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研究的物件,而需要研究的物件卻沒有出現。d、主觀色彩

(二)調查法

概念: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畫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物件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並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

常見的調查方式:問卷法、訪談法、文獻分析法

問卷法應注意的問題:

(1)題量(3)測謊題(4)信度、效度(5)指導語

(三)實驗法

概念:創設並控制一定的條件,並對其引起的某種心理及行為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

分類: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

注意的問題:

1.自變數的選擇與確定

自變數(independentvariable):主試選擇和控制的變數

因變數(dependentvariable):被試的反應變數

2.操作定義的設定

操作變數:把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檢測、具體化、可操作的變數。

例題:「喝可口可樂可以增強學習」,請指出該研究中的自變數和因變數、操作變數。

(四)個案研究法

概念:對少數或者個別人進行深入細微的研究,從中尋求教育規律的方法。

(五)教育經驗總結法

概念:教育工作者根據平時自己工作實踐的經驗,通過分析綜合作出總結,使它們上公升到教育理論的程度。

步驟:1.確定題目;2.確定物件;3.制定總結計畫;4.蒐集資料;5.分析資料;6.討論結果;7.得出結論

3心理發展

一、心理發展的定義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到老年期的心理活動所發生的積極變化;

二、心理發展的特點

1.連續性與階段性;2.定向性與順序性3.不平衡性4.差別性

三、心理發展理論

(一)皮亞傑認知發生階段論

(二)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論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生階段論

皮亞傑(瑞士)認為乙個人從出生到成熟這個過程中,你的認知結構不是一直不斷變化的,在環境作用的過程中會不斷的重組。並不是說一出生就是固定不變的。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通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兒童的認知能力從對事物的被動反應發展到主動的**,認識事物的順序是從認識自己的身體到**外界事物;而且兒童漸漸獲得了客體永恆性。

客體永久性,是指當某一客體兒童事業中消失的時候,兒童知道該客體並非不存在了,本階段兒童還不能用語言和抽象符號為事物命名。

2.前運算階段(2-7歲)

兒童在感知運動階段他獲得這個感知運動的行為模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者形象。他不再單純的依靠動作來探索世界。有運用成份,但他也開始能夠理解一些簡單的符號、圖象。這時期主要以事物為主。

兒童在這一階段已經具有了符號功能,表象日益豐富,開始能運用語言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但這一階段的兒童還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兒童尚未獲得物體守恆(conservation)的概念,物體守恆的概念:是指物體形態如何變化,其物質量是恆定變的。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思維可以逆轉,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等的守恆,能憑藉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

具體運算階段也就是說,以邏輯思維為主,然後,獲得了守恆概念。自我中心程度下降。

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兒童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係;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能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發展水平已接近**的水平。

對教育的影響:

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對教育教學實踐有很大的影響。在皮亞傑看來,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的,並以已有圖式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認知需要為動力,鑑於此,教師創設或提供的教學情境應該是恰好合適的,這種情境既能引起學生的認知不平衡,又不過分超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與皮亞傑相同,埃里克森把發展看作是乙個經過一系列階段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標、任務和衝突。各個階段互相依存,後一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依賴於早期衝突的解決。埃里克森認為每一階段的發展中,個體均面臨乙個發展危機,每乙個危機都涉及到乙個積極的選擇與乙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衝突。

個體解決每乙個危機的方式對個體的自我概念以及社會觀有著深遠的影響。早期階段中問題的不良解決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在後期的階段中得到修正,但卻往往會對個體一生的發展造成間接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有人稱他的理論為發展危機論。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發展分為8個階段:

(1)信任對懷疑(0-1.5歲)。

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是否可靠。基本衝突是信任對懷疑。如果嬰兒得到較好的撫養並與父母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將產生懷疑和不安。

(2)自主對羞怯(1.5-3歲)。

兒童開始表現出自我控制的需要與傾向,渴望自主。

**應該幫助他們自信心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對兒童試圖掌握基本的動作技能和認知技能的嘗試給予鼓勵,則幼兒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本階段體會到過多的懷疑和羞怯的個體,可能會導致其一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動感對內疚感(3-6、7歲)。

他們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並因能從事成年人的角色和勝任這些活動而體驗一種愉快的情緒。

而由於兒童能力的侷限,他們認識到"想做的"和"應該做的"之間的差距,因此,本階段的危機就在於兒童既要保持對活動的熱情,又要控制那些會造成危害或可能會被禁止的活動。成年人應監督而不是干涉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活動。

(4)勤奮感對自卑感(6、7歲-12歲)。

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學習,形成一種壓力,產生勤奮感。完成任務和從事集體活動的成功經驗,助長了兒童的勝任感。其中的困難和挫折則導致了自卑感。

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評價,對兒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響。

(5)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這一階段大體相當於少年期和青春初期。此時個體開始體會到自我概念問題的困擾,體驗著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的衝突。角色同一性(如果個體在這一時期,對自己的能力有較好的把握,他所想的和所做的能夠與他的角色相符合。

個體便能獲得較好的角色統一。)是有關自我形象的一種組織,它包括有關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貫經驗和概念。(角色統一性迷亂,然後不知道想幹什麼,但是又不希望別人指使他。

)只要教師能積極幫助學生處理這種危機,學生大多會較順利地獲得同一性。

(6)友愛親密對孤獨(18-30歲)。

親密感是指個體願與他人進行深層次的交往,並保持一種長期的友好關係,學會與他人分享而不計較回報。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願與人分享便會陷入孤獨中。

(7)繁殖對停滯(30-60歲)。

這裡指的是廣義上的繁殖,不僅包括人的繁衍後代,而且包括人的生產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徵。本階段個體面臨撫養下一代的任務,並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發展順利的個體表現為家庭美滿,富有創造力。

反之則陷入自我專注,只關心自己的需要與舒適,對他人及後代感情冷漠以至於頹廢消極。

(8)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60歲以後)。

如果個體在前幾個階段發展順利,則獲得了自我完滿感;相反,沒有獲得完滿感的個體將陷入絕望,並因而害怕死亡。

職業教育心理學複習複習提綱

1 考試的題目型別 選擇 多選 判斷 問答 材料分析和實操題。2 記憶型別 1.動作技能習得的條件?階段?2.經典條件作用理論的主要內容 分化,泛化 3.耶克斯 多得森定律的含義?4.如果減輕學生的考前焦慮?5.舉例說明並解釋正強化,負強化,懲罰。6.遷移理論?並說明促進遷移的措施?7歸因理論?並對...

教育心理學複習提綱

教育心理學複習資料 不定期更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基本內涵 研究物件 內容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同時又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學習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核心。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 解釋 和控制的作用。具體來說包括 a...

職業教育心理學複習綱要

1各章節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如 感知覺 注意 記憶 思維 想象 需要 動機 情緒 意志 能力 氣質 性格等 2 第三章有關感知覺規律在教學和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問題 如何提高記憶效果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等 感知覺規律在教學和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問題 如何提高記憶效果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3主要的動機理論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