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部分考試複習提綱

2022-12-06 19:12:04 字數 5635 閱讀 9401

第四章認知和社會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原理

一、發展的概念:

發展是指隨著生理年齡的推移,作為經驗和內部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在個體的整個體系內產生機能構造上的變化過程。(發展是不可逆的)。

成熟主要是指由於受遺傳制約的強烈內部過程的變化而產生的機能構造上的變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

二、發展的方向與順序:

從控制靠近頭部的運動向著控制更遠的腳步發展,叫頭尾梯度。

從身體的中心部向末梢部發展,叫近末梢梯度。

三、發展的一般趨勢:

方向性與順序性;連續性與階段性;穩定性與可變性;相似性與差異性;整體性與不均衡性

四、制約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㈠遺傳與環境:

㈡成熟與學習:

在發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決定因素,成熟條件不具備的學習是無效的。

「印刻」說明經驗和學習對於發展過程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洛倫茨)。

㈢社會環境因素:

㈣學校教育因素:

㈤主觀能動性因素:

五、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

①乳兒期(0-1歲)

②嬰兒期(1-3歲)

③學齡前期(3-6,7歲)

④學齡初期(6,7-11,12歲)

⑤學齡中期(11,12-14,15歲)

⑥學齡晚期(14,15-17,18歲)

第二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及教育意義

一、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基本原則:

人從他過去的生物方面繼承了兩種的行為傾向

①組織:促使過程系統化和組成連貫的傾向;②適應:調節環境的傾向。

平衡:是乙個自我調節機制,有助於成長中兒童的世界概念趨於連貫穩定,使經驗中的不一致性成為可理解的東西。

同化:兒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與現有的行為模式,即圖式一體化過程。同化不是導致乙個人的圖式的變化,而是給原圖式增添新的內容。

順應:當遇見的刺激不能與兒童原有的圖式配合時,兒童會改選原來的圖式或創造新的圖式,以適應新的適應情境。順應可導致人的圖式的發展產生變化。

同化說明成長,是量的變化,順化說明發展,是質的變化。

二、認知發展的分期:

(一)感覺運動階段(0-2歲):認知活動的建立於感官的立即經驗上,主要心智活動為感官與環境的互動作用。

(二)思維準備階段(2~7歲):開始以語言或符號代表其將經驗的事物,其認知活動為身體的運動與知覺經驗。

(三)思維階段(7~11歲):能從具體的經驗或從具體事物所獲得的印象作合乎邏輯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為綜合、追溯、組成)。

(四)抽象思維階段:①思考為假設與演繹的;②思考為命題的思維;③思考為組合性分析。

三、皮亞傑兒童心理認知發展論的教育意義:

①心理及教育測驗專家可據此編制新的智力測驗;②課程專家應據此設計各級學校的課程;

③教師可據此配合教學與學生的智慧型。

第三節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及教育意義

一、艾里克森論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的核心理論是新生論原理。

二、心理社會性的各個階段:

1.信任對不信任(0~1歲);

2.自主對羞怯,懷疑(2~3歲);

3.主動對內疚(4~5歲);

4.勤奮對自卑(6~11歲);

5.同一性角色混亂(12~18歲);

6.親密和團結對孤立(成年初期);

7.創造性對停滯(成年中期);

8.完善對厭惡和絕望(老年期)。

三、艾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期理論的應用:

與其對不良人格防微杜漸,不如積極培養健全的人格:從嬰兒開始,依次培養信賴的人格,發展自動的人格;發展主動的人格;激勵勤奮的人格;發展安全的同一性;發展親切近人的人格;提供享受完整人生的環境。

第四節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論

一、道德發展的由來:

柯爾柏格指出道德發展為個人與社會互動作用的結果。

道德經驗重於道德環境。

二、道德發展的分期:

認為道德發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自我中心和關心直接事物到基於一般原則去關心他人的福利進行的。

(一)水平a:前習俗階段:第一期:懲罰與服從的定向;第二期:操作與關係的傾向。

(二)水平b:習俗階段:三期:人際關係與認同的定向;第四期:權威與社會權力控制的定向。

(三)水平c:後習俗階段:第五期:社會契約合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則傾向。

三、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理論的應用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須根據各時期道德觀念發展的特徵而實施;

2.早期兒童教條式的說教,忽略兒童對權威的看法與需欲的滿足,易造成道貌岸然實則功利橫行的現象;

3.不要」亡羊補牢」,而應」趁熱打鐵」。

第七章不同型別的學習

第一節知識的掌握

教師、學生與知識是傳遞系統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

掌握:即占有傳授的知識。分理解、鞏固、應用階段。

一、什麼是知識:

1.知識的心理實質:

知識:是事物的屬性或聯絡在人腦中的反映,也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

間接傳遞:指知識傳遞必須借助於一定的媒介物(**)進行。

傳遞知識的唯一途徑是間接傳遞。

詞與語言是傳遞知識的主要**。

2.知識的心理存在形式:

知識是以某種觀念而存在的。

感性知識:反映事物的外部屬性與外部聯絡的知識。

理性知識: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與內部聯絡的知識。

3.知識的本源和作用:

獲取知識方式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方式。

直接經驗:在生活實踐中親身的心理活動獲得知識。

間接經驗:不通過親身實踐,而通過書本獲得知識。

知識是人的活動定向的工具。

二、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係:

能力:是個人完成活動的能量。

廣義的能力:指生理能力(即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即後天能力)。

狹義的能力:指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能力和認識能力。

能力是包容了知識、技能的更高一級概念,知識和技能是構成能力的要素。

三、知識掌握的過程:

(一)知識的理解:

1.什麼是理解:是個體逐步認識事物的種種聯絡、關係,直至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

理解是鞏固、應用知識的基礎。

2.理解的種類:①言語理解;②事物意義理解;③事物類屬理解;④因果關係理解;⑤邏輯關係理解;⑥事物內部構成、組織的理解。

3.理解水平:①字面理解;②解釋的理解;③批判性理解;④創造性理解。

4.促進理解的方法:

①通過直觀教學,提供豐富感性材料。有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言語直觀。

②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變式和比較突出事物的本質特性。變式就是變換各種直觀材料或事例的主觀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

④通過語言明確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內容。

⑤使知識具體化,通過應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識系統化,進一步理解教材。

⑦指導學生自學。

⑧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區別進行指導。

(二)知識的鞏固:

1.什麼是知識的鞏固:

知識的鞏固是指對所學知識的持久保持。

①學習是積累知識的前提;

②知識鞏固是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準備;

③知識鞏固是知識運用前提。

2.知識鞏固的途徑:

①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②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③合理使用記憶方法;

④合理地組織複習。

(三)知識的應用:

1.什麼是知識的應用:指把知識用於解決作業和實際生活中的課題。

2.知識應用的主要形式:

①用所學知識解答口頭或書面作業題;

②用所學知識解答實際操作的課題。

3.學生知識應用的一般過程:

①審題:分析課題,掌握課題的任務和條件,形成有關課題的映象;

②通過聯想,再現有關知識;

③使當前課題與有關知識聯絡起來,實現課題類化;

④作出解題判斷並向實踐轉化。

4.影響學生知識應用的主要因素:

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和鞏固程度;

②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

③課題的性質;

④動機與情緒。

第二節技能的形成

一、什麼是技能:

是通過練習而自動化了的動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動方式。

二、技能的種類:

1.動作技能:是以機體外部動作或運動佔主導地位的技能。

2.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維主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是借助於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的。

三、影響技能形成的因素:

1.起點行為:指學習者學習技能開始前的狀況,即準備狀況。

2.學習技能的動機。

3.技能的性質。

4.教師示範和說明狀況。

5.與實踐結合的程度。

6.強化的狀況。

四、動作技能的形成與培養:

(一)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

1.認知和定向階段;

2.初步掌握完整動作階段;

3.動作協調和完善階段。

(二)動作技能的培養:

1.明確練習目的和要求;

2.依據技能的種類、難易,選擇不同的練習方法;

3.有效地利用觀察和表象;

4.充分利用練習反饋的強化作用。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養:

(一)智力活動的階段(蘇聯:加里培寧):

1.活動的定向階段;

2.物質活動與物質活動化階段;

3.有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4.無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5.內部語言階段。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標誌:

1.智力活動的各個環節逐漸聯合成乙個有機的整體。

2.思維活動表現出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廣闊性

3.內部言語的進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較少。

(三)智力技能的培養:

1.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啟發教學)。

2.掌握解答各類課題的程式,形成一定的認知結構。

3.使智力技能的應用有廣泛的機會,培養學生技能遷移的能力。

六、練習過程的規律:

練習曲線:練習的進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筆直前進,可以用一條曲線形象地表示出來。

(一)練習曲線的一般趨勢:

1.練習成績(速度、準確性)的逐步提高;

2.高原現象:在技能形成過程中,一般在練習的中期出現進步的暫時停滯現象。

高原現象產生的原因:①知識和方法的障礙;②思維障礙;③情緒和身體障礙。

3.練習成績的起伏現象:在技能的形成過程中,成績時而上公升,時而下降,進步時而快時而慢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①客觀條件發生變化;②學生主觀狀態發生變化。

(二)練習曲線的個別差異:

第三節解決問題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解決問題能力培養:

解決問題能力發展的核心是學習者思維活動的發展。

(一)解決問題的歷程:1.發現問題;2.分析問題;3.提出假設;4.驗證假設。

(二)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主要心理因素: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2.能否正確地選擇和組合有關原理規則;3.言語指導;4.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個別差異。

(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

2.問題的難易應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

3.指導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創設必要的問題情景;

4.提供較充裕的時間和適當的自由;

5.鼓勵學生驗證答案,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

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心理學」知識要點

第一節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普通心理學

0022 普通心理學 2013年12月期末考試指導 一 考試說明 普通心理學 是教育和心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和入門課,主要研究心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個性心理特徵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論和規律。本課程為閉卷考試,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考試包括以下五種題型 1 單項選擇 根據題幹,選擇合適的選項,...

普通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 試卷 2 年級 學號 姓名 分數 一 填空題 每空1分,共10分 1 科學心理學誕生於 1879 年,其標誌是心理學的誕生 2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 3 知覺的基本特徵有整體性 選擇性 理解性和恆常性 4 短時記憶的資訊容量為 7 2 組塊,資訊保持時間為 0.25 2秒...

普通心理學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學 第一章心理學的研究物件和研究方法 第一節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認知 情緒和動機 能力和人格 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物件。一 心理的基本結構 1 認知 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是人的最近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 知覺 記憶 想象 思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