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理論基礎

2021-03-06 09:46:53 字數 3702 閱讀 9534

一、管理理論

管理理論大力發展由兩個事件推動:《國富論》的勞動分工,工業革命的機械代替人力。

二、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泰羅。中心問題是用科學辦法來確定從事某項工作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勞動的生產率。

科學管理理論的特點是:①工作定額原理;②操作方法和工具等的標準化原理;③差別計件工資制;④計畫和執行分離(計畫部門和執行人員);⑤能力和工作相適應等。

科學管理理論的缺點是:把人單純的看成追求金錢的經濟人,僅重視技術因素,而不重視人的社會性。

科學管理理論的四條原則:①對工人工作的每乙個要素開發一種科學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經驗方法;②科學挑選工人,並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使之成長;③與工人衷心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照已形成的科學原則去辦;④管理當局與工人在工作和職責的劃分上幾乎是相等的,管理當局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各種工作都承攬下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論

一般行政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法約爾和韋伯。包括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和韋伯的官僚行政管理理論。

法約爾區分出管理者的五項職能包括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並提出14條管理原則,即工作分工、集中、管理鏈、職權、紀律、秩序、報酬、公平、統一指揮、統一方向、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人員的穩定、首創精神和團隊精神。

韋伯提出官僚行政組織,其特徵是具有清楚定義的層次、詳細的規則和規章制度,以及非個人的關係。韋伯認為這種理想的官僚行政組織在現實中不存在,他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理論研究的基礎,說明在乙個大型的群體中工作應該怎麼進行。他的理論稱為今天許多大型組織的一種結構設計模型。

官僚行政組織在意識形態體系上和科學管理理論類似,兩者都強調合理性、可**性、非個人性、技術能力和權威性。

韋伯的官僚行政組織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①勞動分工:工作分解為簡單的、程式化的和清晰定義的任務。

②權威等級:按等級組織職位,具有明確的命令鏈。

③政治的甄選:根據技術資格為職位甄選人員。

④正式的規則和法規:成文的制度和標準的運作程式。

⑤非個人的:規則和控制的一致應用,而不是因人而異

⑥職業生涯導向:管理者是職業化的專家,而不是所有管理單位的所有者。

四、定量方法理論

定量方法理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於解決軍事問題的數學和統計方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運籌學和管理科學的定量技術改進決策制定。定量方法理論包括統計學應用,最優化配置,資訊模型和計算機模擬。

五、組織行為理論

組織行為理論研究職工在生產中的人際關係。組織行為是指組織中人的行為。組織行為理論的要點是:

①職工是社會人;②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③新的領導能力在於提高職工的滿足程度。組織行為理論以霍桑研究為代表。霍桑研究發現,①行為和情緒是密切相關的;②群體對個人的行為有巨大影響;③群體工作標準規定了個體個人的產量;④在決定產量方面,金錢因素比群體標準、群體情緒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

六、系統論

系統論將組織看作由相互依賴的因素,包括個體、群體、態度、動機、正式結構、目標、地位、職權等,所組成的系統。管理者的工作是協調組織中各個部分的活動,以確保所有的相互依存的部分能夠在一起工作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我們指的系統是開放系統,即動態的與它所處的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系統。

此外,管理工作的系統觀點意味著決策和行動。在組織的某乙個部分所採取的決策和行動會影響組織的其他部分,反之亦然。

最後,管理者的職責是要認識和理解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開放系統方式認識到到組織是不能夠自給自足的,它們必須依靠所處的環境,從中獲取基本的輸入,並且將環境作為吸收它們輸出的源泉。

七、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強調這樣乙個事實,因為組織不同,面對的情境不同,所以可能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權變理論強調四個變數:①組織規模,隨著規模的增長,需要協調的問題數量也相應增長。

②任務技術的例行程度,組織通過技術達到其目的。例行的技術所要求的組織結構、領導風格與非例行的技術所要求的不同。③環境的不確定性,由於經濟變化引起的不確定性影響著管理程序,那些在穩定的和可預見的環境中有效的方法,對動態的環境可能不適用。

④個體差異,個體在成長的願望、自主性、對模糊的承受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會對管理者選擇激勵方法、領導風格和職位設計有重要影響。權變理論可以描述為「如果……,那麼……」,即如果處於什麼情況下,那麼這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因為組織甚至組織中的工作單元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多樣化的,所以這是符合邏輯的。

八、管理理論當前的問題

管理理論的當前問題包括:全球化,道德,勞動力多元化,創業精神。

管理者處理道德困境的過程:首先,管理者應當確保自己了解所面臨的道德困境是什麼,並退一步想想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其次,重要的是識別出會受到決策影響的利益相關群體。

再次,管理者應當識別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包括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外部可能因素。接下來,管理者應當開發並評估可能的行動方案。最後,制定決策並付諸行動。

創業精神是乙個利用機會開創新企業的過程。它的定義包括三個重要的主題,一是對機會的追求,創業精神是追求環境的趨勢和變化而且往往是尚未被人們注意的趨勢和變化。二是創新。

創業精神包括了變革、革新、轉換和引入新產品、新服務或者做生意的新方式。三是增長。創業者追求增長,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小規模或現有規模上,創業者希望他的企業能夠盡可能地成長,員工能夠拼命地工作。

電子企業是乙個含義廣泛的術語,它描述了乙個組織通過電子鏈結與它的利益相關群體開展工作的方式,以便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實現其目標。這些利益相關群體包括雇員、管理者、顧客、**商和合作者。電子企業包括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實質上就是電子企業的銷售和營銷領域。

電子企業進入的三個領域:第一種是電子企業增強型組織,即傳統的組織一方面希望建立它的電子企業能力,通常是電子商務能力,同時還維持著它的傳統結構。第二種是電子企業使能型組織,在這種型別的電子企業中,組織採用網際網路技術來更好地完成一些傳統的業務功能,但不銷售任何東西。

第三個是完全的電子企業組織,它們的存在是基於網際網路的。

學習型組織與傳統組織的差異。學習型組織是具有發展持續學習和適應變革的能力的組織。它與傳統組織的差異體現在:

①對變革的態度。傳統組織認為只要事情還能運轉,就不要改變它。而學習型組織則認為如果不能改變它,則運轉不了多久。

②對新思想的態度。傳統組織認為如果不能付諸實踐,就不要理它。學習型組織認為如果一再為實踐所證明,就算不上什麼新思想。

③誰對創新負責。傳統組織是研發部門對創新負責,而學習型組織則是組織中的每乙個人。

④主要的擔心。傳統組織主要的擔心是犯錯誤。而學習型組織則是擔心組織成員不學習、不改進。

⑤競爭優勢。傳統組織是產品和服務。學習型組織是學習能力、知識和專業技能。

⑥管理者的職責。傳統組織是控制其他人,而學習型組織是推動和支援其他人。

在學習型組織中,管理者的乙個主要責任就是培育學習的環境,以建立整個組織的學習能力,包括從組織中的最底層到組織的最高層和組織的所有領域。

知識管理:包括培育一種學習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組織成員能夠系統地收集知識並與其他組織成員共享,以取得更好的績效。

質量管理是一種管理哲學,它受到不斷改進和響應顧客需求與期望的驅動。在這裡,顧客這個術語的含義被擴充套件了,它包括了與組織的產品服務發生相互作用的內部和外部的任何人,即包含雇員、**商以及購買組織的商品和服務的所有個人、群體和機構。質量管理的目標就是,建立組織對持續改進工作過程的承諾。

質量管理包括6個方面:①高度關注顧客。即包括了與組織的產品和服務發生相互作用的內部和外部的所有人。

②堅持持續改進。質量管理是一種永不滿足的承諾。③關注過程。

產品和服務的不斷改進要求關注工作過程。④改進組織各項工作的質量。⑤精確測量。

採用統計技術度量組織運營的每乙個關鍵變數,並與標準或業界最佳基準進行比較。⑥向雇員授權。質量管理涉及一線工人參與改進過程,團隊作為授權的載體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有效組織形式被廣泛採用。

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

1 學記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比西方最早的古羅馬的昆體良 論演說家的教育 早300多年。教學相長 及時而教 不陵節而施,長善而救失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禁於未發。2 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專著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提出 泛智 教育思想。3 杜威 民本主義與教...

PDCA迴圈和管理學理論

pdca迴圈又叫戴明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式。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畫的制訂和組織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按照pdca迴圈,不停頓地周而復始地運轉的。1 p plan 計畫。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畫的制定 2 d do 執行。執...

管理學理論發展的啟示

管理定量方法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於解決軍事問題的數學和統計方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定量理論的核心是把數學 運籌學 統計學和計算機等用於管理決策,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其目的是實現管理的科學化 精確化和高效化。但是它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它無法很好的解釋和 組織中成員的行為,同時受到情景難以定量化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