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新課程知識

2021-08-10 11:18:03 字數 2402 閱讀 8437

l、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的第8次課程改革。其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醞釀準備階段(2023年-2023年6月,制訂了18個學科的課程標準,20個學科計49種教科書);

(2)試點實驗階段(2023年9月,38個實驗區,高中2023年秋進入);

(3)全面推廣階段(2023年與2023年全面展開)。

2、新課程的特點可歸納為六個創新之處:

(1)課程目標的創新,每門學科的目標至少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

(2)課程結構的創新,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3)課程標準的創新,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

(4)教學的創新,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注重科學**的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關注體驗性教學,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

(5)課程評價的創新,提出了發展性的評價觀,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教師的成長。

(6)課程管理的創新,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

3、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

4、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導全人教育。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係。克服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承與技能訓練的傾向。

(2)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3)體現新時代的價值觀。新課程的基本價值觀是為了每乙個學生的發展。

5、新課程的內容選擇:淡化「雙基」,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改變目前課程內容繁、難、多、舊的現象。新課程改革方案明確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低年級綜合,高年級分科)、均衡性(多種型別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及學生自身生活密切聯絡的科目)、選擇性(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三個原則。

6、新課程的結構有了調整:

(1)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高中課程設定應體現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

(2)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一是學科領域的綜合化;二是從小學到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

(3)適當減少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並行的型別結構。

【調整字型: 】

7、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1)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

(2)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持續發展的過程。

(3)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行體系。

(4)實現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合理應用。

8、新課程從「文字課程」走向「體驗課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與互惠性。

9、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習。改變過去的那種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

10、新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求既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評價,要以促進發展為核心,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反饋、激勵等功能。要求評價內容標準要體現多樣化、多維化。

11、新課程在管理政策上:

(1)構建「**課程」的管理框架(國家、地方、學校)。

(2)開闢「自下而上」的課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種以「自上而下」為主、以「自下而上」為輔助的課程管理方式。

(3)採取「抓大放小」的原則。

12、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執行者、設計者、創造者。

13、新課程突出學習方式的變革,切實加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14、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

15、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16、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7、新課程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18、新型的師生關係——平等、理解、雙向。建立的途徑——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19、改變原有單

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20、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2l、教學活動設計要求:

(1)教學目標的多重性,不僅是知識與技能,而且還有過程與方法,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教學資源的構建性,要求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源與建議,重新組織課程資源:

(3)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即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有創新的成分,不可預見的成分;

(4)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提倡求疑、創新。

22、傳統的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主流的,其設計思想主要是以行為主義作為基礎的。

23、研究性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或其他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

24、研究性學習:問題為載體、**為核心、綜合為特徵。

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

1 學記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比西方最早的古羅馬的昆體良 論演說家的教育 早300多年。教學相長 及時而教 不陵節而施,長善而救失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禁於未發。2 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專著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提出 泛智 教育思想。3 杜威 民本主義與教...

教師招聘考試 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與新課程知識

2 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一是學科領域的綜合化 二是從小學到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 資訊科技教育 研究性學習 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 勞動與技術教育。3 適當減少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將10 12 的課時量給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國家課程 地方課程 校本...

2023年職稱考試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複習題

一 教育學 1.學記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比西方最早的古羅馬的昆體良 論演說家的教育 早300多年。教學相長 及時而教 不陵節而施,長善而救失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於未發。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專著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提出 泛智 教育思想。3.杜威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