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2021-04-12 04:29:20 字數 4222 閱讀 9083

■★管理活動源遠流長,人類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從管理實踐到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則是一段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回顧管理學的形成與發展,了解管理先驅對管理理論和實踐所作的貢獻,以及管理活動的演變和歷史,這對每個學習管理學的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一般來說,管理學形成之前可分成兩個階段: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從有了人類集體勞動開始到18世紀)和管理理論產生的萌芽階段(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

從人類社會產生到18世紀,人類為了謀求生存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管理活動和管理的實踐,其範圍是極其廣泛的,但是人們僅憑經驗去管理,尚未對經驗進行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理論。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見於埃及、中國、希臘、羅馬和義大利等國的史籍和許多宗教文獻之中。18世紀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以機器為主的現代意義上的工廠成為現實,工廠以及公司的管理越來越突出,管理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學開始逐步形成。

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亞當?斯密(adam **ith 1723-1790)、大衛?李嘉圖(1772—1823)等。

亞當?斯密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創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國富論》。亞當?

斯密發現,分工可以使勞動者從事某種專項操作,便於提高技術熟練程度,有利於推動生產工具的改革和技術進步,可以減少工種的變換,有利於勞動時間的節約,從而提出了分工理論。大衛?李嘉圖是英國資產階級金融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者和完成者,2023年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出版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管理學形成後又分為三個階段:古典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學派出現前)、現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和當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是管理理論最初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側重於從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研究企業的效率問題,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其間,在美國、法國、德國分別活躍著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師,即科學管理之父泰羅(f?w?

taylor,1856-1915)、管理理論之父法約爾(h?fayol,1841-1925)以及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m?

weber,1864-1920)。

泰羅重點研究在工廠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科學管理的關鍵在於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為此,泰羅提出了任務管理法和配備「第一流」的工人。法約爾對組織管理進行了系統地研究,提出了管理過程的職能劃分理論,他在著作《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闡述了管理職能的劃分,法約爾認為管理的職能是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馬克斯?韋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在《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理論》一書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組織體系理論,他認為建立一種高度結構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組織體系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驅者創立的古典管理理論被以後的許多管理學者研究和傳播,並加以系統化。其中貢獻較為突出的是英國的厄威克(l?urwick)與美國的古利克(l?

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認為適用於一切組織的八條原則,後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項職能。

第二階段現代管理理論階段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行為科學學派階段主要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與組織行為,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高效率地實現組織目標的影響作用。行為科學的主要成果有梅奧(mayo,1880-1949)的人際關係理論、馬斯洛(a?h?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f?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麥格雷戈(d?m?

mcgregor,1906-1960)的「x理論-y理論」等。

戰後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為科學學派得到長足發展以外,許多管理學者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對管理學的見解。這其中主要的代表學派有:管理過程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經理角色學派和權變理論學派等。

這些管理學派研究方法眾多,管理理論不統一,各個學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詞意義,各有自己所主張的理論、概念和方法,孔茨(h?koontz,1908-1984)稱其為管理理論叢林。

管理過程學派又稱管理職能學派,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里奇提出的。

管理過程學派認為,無論組織的性質和組織所處的環境有多麼不同,但管理人員所從事的管理職能卻是相同的。孔茨和奧唐奈里奇將管理職能分為計畫、組織、人事、領導、和控制五項,而把協調作為管理的本質。孔茨利用這些管理職能對管理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和闡述,最終得以建立起管理過程學派。

孔茨繼承了法約爾的理論,並把法約爾的理論更加系統化、條理化,使管理過程學派成為管理各學派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

管理科學理論是指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計算機的技術,為現代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通過計畫和控制以解決企業中生產與經營問題的理論。該理論是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其主要目標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會系統學派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各種組織。它的特點是將組織看作是一種社會系統,是一種人的相互關係的協作體系,它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部分,受到社會環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美國的切斯特?

巴納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是這一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經理的職能》對該學派有很大的影響。

決策理論學派是在二戰之後,吸收了行為科學、系統理論、運籌學和電腦程式等學科的內容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西蒙。西蒙(herbert?

a?**ion)美國管理學家、計算機學家和心理學家,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決策理論學派認為:

管理過程就是決策的過程,管理的核心就是決策。西蒙強調決策職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絕對理性的人,用「滿意原則」代替「最優原則」。

系統理論學派是指將企業作為乙個有機整體,把各項管理業務看成相互聯絡的網路的一種管理學派。該學派重視對組織結構和模式的分析,應用一般系統理論的範疇、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並建立起系統模型以便於分析。系統理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

卡斯特(fremont?e?kast)。

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國系統管理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學家。主要著作有《系統理論與管理》(與詹森、羅森茨韋克合著)、《組織與管理:

系統與權變方法》(與羅森茨韋克合著)等。

經驗主義學派又稱為經理主義學派,以向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當代企業的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它重點分析成功管理者實際管理的經驗,並加以概括、總結出他們成功經驗中具有的共性東西,然後使之系統化,合理化,並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建議。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彼得?德魯克(又譯為彼得?杜拉克 peter?

f?drucker)、歐內斯特?戴爾(dale)等。

經理角色學派是以對經理所擔任角色的分析為中心來考慮經理的職務和工作,該學派認為針對經理工作的特點及其所擔任的角色等問題,如能有意識地採取各種措施,將有助於提高經理的工作成效。經理角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權變理論學派認為,企業管理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企業管理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來決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業型別、不同的目標和價值,採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代表人盧桑斯(f?

luthans)在2023年出版的《管理導論:一種權變學》是系統論述權變管理的代表著作。

第三階段是當代管理理論階段,進入70年代以後,由於國際環境的劇變,尤其是石油危機對國際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時的管理理論以戰略管理為主,研究企業組織與環境關係,重點研究企業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盪的環境的不斷變化。麥可?

波特(m?e?porter)所著的《競爭戰略》把戰略管理的理論推向了高峰,他強調通過對產業演進的說明和各種基本產業環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戰略決策。

80年代為企業再造時代,該理論的創始人是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麥可?哈默(m?hammer)與詹姆斯?

錢皮(j?champy),他們認為企業應以工作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的經營、管理及運作方式,進行所謂的「再造工程」。美國企業從八十年代起開始了大規模的企業重組革命,日本企業也於九十年代開始進行所謂第二次管理革命,這十幾年間,企業管理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類似脫胎換骨的變革。

80年代末以來,資訊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捲全球,顧客的個性化、消費的多元化決定了企業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場上爭得顧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可能。這一時代,管理理論研究主要針對學習型組織而展開。彼得?

聖吉(p?m?senge)在所著的《第五項修煉》中更是明確指出企業惟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源於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學習型組織正是人們從工作中獲得生命意義、實現共同願景和獲取競爭優勢的組織藍圖。

管理學理論發展的啟示

管理定量方法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於解決軍事問題的數學和統計方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定量理論的核心是把數學 運籌學 統計學和計算機等用於管理決策,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其目的是實現管理的科學化 精確化和高效化。但是它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它無法很好的解釋和 組織中成員的行為,同時受到情景難以定量化的限...

PDCA迴圈和管理學理論

pdca迴圈又叫戴明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式。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畫的制訂和組織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按照pdca迴圈,不停頓地周而復始地運轉的。1 p plan 計畫。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畫的制定 2 d do 執行。執...

管理學理論基礎

一 管理理論 管理理論大力發展由兩個事件推動 國富論 的勞動分工,工業革命的機械代替人力。二 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泰羅。中心問題是用科學辦法來確定從事某項工作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勞動的生產率。科學管理理論的特點是 工作定額原理 操作方法和工具等的標準化原理 差別計件工資制 計畫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