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詩歌表達技巧考點知識

2021-03-04 09:59:49 字數 5189 閱讀 2328

一、考點解析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鑑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知識簡介

古詩鑑賞表述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覆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注意: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必須結合原詩內容、詞語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

三、方法點撥

藝術技巧的鑑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

(一)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

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

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徵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等。

3、抒情。

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

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

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係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4、對比手法。5、賦比興手法。6、用典。7、虛寫與實寫。8、象徵手法。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鑑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並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四、知識清單

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

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

「興」和「比」常常聯絡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裡。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

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3、象徵手法:

象徵是借助事物間的聯絡,用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修辭方式。象徵是一種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志願。如於謙《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

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徵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虛寫和實寫:

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文藝作品在寫到比較複雜的情形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容量更加豐富。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就是虛寫,寫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試想,若不用虛寫,怎能展現如此闊大的景象?這種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為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實寫,不言而自明,就不展開分析了。

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著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後八句是側面描寫。前四句誇張的寫羅敷的服飾之美,是為了襯托人物的高貴和美好。

至於羅敷具體怎麼美呢?是很難描繪的。於是作者筆勢一盪,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通過側面描寫,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你想她怎麼美,她就有多麼美。

6、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最典型的是課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

7、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

8、對比 :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的《燕歌行》: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閒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

9、設問:

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問,自己不答,讓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

祠堂何處?錦官誠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鬱鬱,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10、比喻:

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比甲事物。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對於比喻,尤其要弄清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種相似聯想。

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據立意的需要,所以,我們對比喻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詩歌的主題。

11、比擬:

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擬人和擬物。使事物人格化,使無生命的東西活躍起來,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能啟發人聯想,使人倍感生動有趣。

同時,還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愛者更活潑可愛,使可憎者更可惡。「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遊荷上》),通過對塘中荷花的擬人描寫,寫出了荷花嬌羞、鮮嫩的情態,寫得新鮮活潑,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無形、無量的愁苦化成有質有量的東西,並且用船來載,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寫得淋漓盡致。

12、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和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物件的特徵,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賀的《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吳鉤」,古代吳地生產的一種彎刀。

這裡代指精良的**。「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

13、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如「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者是五言律詩中的

五、六句,後者是七言律詩中的

五、六句。律詩中的第二聯(

三、四句)和第三聯(

五、六句)都必須是對偶句。這兩例完全符合嚴對的要求,形式整齊,韻律和諧,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律詩講究平仄相對和詞語的對仗,所以多用嚴對。

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從上下句在意義上的聯絡看,對偶基本上有三種:

正對、反對和串對。正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補相襯。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對偶,意思互相補充,描繪了從室內向外觀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對,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須輸梅一段香」。

串對(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相關相連(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前者由假設關係相連,後者是承接關係。

詩歌鑑賞表達技巧知識集錦

t span c r r 3 表達技巧是詩人塑造形象 創設意境 表達情感 闡述觀點所採用的特殊的手法。它主要包括四個層面的內容 對表達技巧的鑑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表達方式 修辭方法 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是體現詩歌形式美 反映社會內容 ...

詩歌鑑賞表達技巧

考點解析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鑑賞評價能力。鑑賞評價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級。所謂鑑賞,實際就是對作品進行 品評 鑑賞的前提是鑑別,而鑑別則是與閱讀中的理解相關聯的,離開了理解就無從鑑別 鑑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達到某種美的享受。鑑賞的目的是批評,批評也是 種審美活動,...

詩歌鑑賞表達技巧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匯入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準確判斷詩歌所運用的手法技巧,並賞析其表達效果。表達技巧是乙個較寬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 藝術構思 四大部分。今天我們重點分析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二 複習預習 1 複習 古詩鑑賞中語言鑑賞的方法 2 預習 詩歌鑑賞中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