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讀後感

2021-03-04 09:38:41 字數 4882 閱讀 5014

這個學期我拜讀了肖川《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幸福是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會說幸福就是活著舒坦,有的人會說幸福就是無憂無慮,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肖川老師也說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那麼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幸福又是什麼呢?肖教授認為增強教師的幸福感的關鍵是培養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

那麼什麼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呢」?乙個學識淵博的人是否一定就能成為好老師呢?我們國家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北京某中學當老師,但是事實證明學識淵博的陳景潤是乙個失敗的數學教師。

所以乙個學識淵博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好老師,但是學識淵博是做好老師的前提,而教師知道怎麼表達他們的知識及懂得選用恰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更是做好教師的另一重要的根基。所以不是只要有知識就可以做教師,教師必須具有「專業化」教師的「知識結構」。這個「專業化」不是單純指的學科專業,而是指適合教育物件的專業知識結構。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的問題是中小學教師的「知識之桶」裡到底裝著多少水?

又還能加入多少水?肖教授講到,教師的知識之桶,包括通識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等。這些知識的擁有量要相當,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缺失某一方面知識。

否則會出現水桶的短扳現象——水桶裝水的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

肖教授說教師首先必需的通識性知識

教師的通識性知識就是指通常意義上的一般科學文化知識,包含當代科學、人文及藝術幾方面,這是教師所必需的。因為學生好奇心強,多疑問,教師要隨時為學生解疑釋惑;並且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需要教師具有更多更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因此,要做乙個好教師,必須學習,不斷學習。

還記得有一次聽一位歷史教師的課,這位老師曾經是教語文的,後來因為一些巧合教了歷史,他的歷史課讓人很舒服,那一節課他講的近代史,他將所教的內容與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相結合,最後還用一首詩激勵了學生的愛國的情懷。上個學期在講空間向量的時候,我用了雷校長給我們講的螞蟻爬管子,學生一下就形象的理解的一維到二維,二維到三維的過程。我們問過雷校長這麼多經典的例子您從哪來的?

雷校長說:多看書。可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一點不假。

因此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

「乙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乙個人的閱讀史;乙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民族的閱讀水平」,所以個人的讀書有多重要,教師的讀書就更重要,因為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要靠我們來帶動的,記得有「童話大王」之稱的鄭淵潔在一次採訪中,說到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說過這麼一段話:你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多讀書,那麼作為家長你首先要看書,哪怕你自己不愛看書,可是在孩子面前也要裝**看書的樣子。哪怕你前一分鐘還在看電視,還在上網,孩子一回來,你就捧起一本書看,在拿乙隻筆,勾勾畫畫的,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愛看書了。

我們教師也是這樣,學生常以我們為榜樣,那麼我哦教師就要帶頭讀書、要引領學生讀書。

教師讀書不能只讀本專業本學科的書,要走出只要擁有本「專業」的知識就可以做好老師的認識誤區,要認識到博覽群書,多擁有普通的文化知識,有利於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利於學生的全面成長,有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回顧這十年間的教育教學,似乎一直忙忙碌碌於課堂教學、課外輔導、批改作業,職業倦怠使我們早就遠離了書本,日常教學工作幾乎就是靠著吃老本來完成,所謂的專業培訓離我們的實際工作太遙遠,往往起不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而感覺《教師的幸福人生和專業成長》講述的就是我們需要的,通體性知識的獲得正是需要這類書籍的營養,指明了條件性知識補充的方向。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改變自身不喜歡閱讀的習慣,要學會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來閱讀,要在學校營造閱讀的氛圍和改善閱讀的環境。

人的精力有限,尤其我們中小學教師,工作繁忙,清閒時間不多,如果無選擇的任何書都看,顯然時間上保證不了,尤其現在社會上還有些所謂的書籍,一點「營養」也沒有。教師的閱讀要做到廣泛,但要有選擇,選好的書閱讀,要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搭配與多學科內容的融合;教師的職業還決定了教師應該多讀一些代表人類精神文明境界的經典之書。

我們要看書,我們還要有藏書,特別要藏經典之書

教師的「通識性知識」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博的文化視野。文化基礎包含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等有關知識和理論。它給教師以文化底蘊、高品位的人文修養和藝術美感。

廣博的文化視野包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等,它使教師具有更廣闊的文化基礎和時代意識。這些養分從各學科的文化經典中吸取。教師要有藏書,尤其要有一些經典的藏書。

我也有藏書,但都是些專業化知識的書籍,「通體性知識」的書籍幾乎沒有。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通識性知識當然是不行的,還要有教師職業「身份」標誌的本體性知識。具備本體性知識也就是要具備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即本體性知識。這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

所以教師首先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才能準確無誤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是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證。

從教師本體性知識結構的內容上來說:

教師對學科的基礎知識要有廣泛而準確的理解,並熟練掌握本學科相關的技能、技巧。這是對教師的第一要求。只有在此基礎上,教師才有更多的心思去設計教學。

還記得剛開始上班時,真是就課而論課,上的課僅僅限於這一節課要講的內容,沒有和以後要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比如在講解綜合法證明時,其實學生以前的學習中就應用過這種證明方法,只是沒有給出準確的綜合法定義,我在第一次上這節內容的時候,就只是給出學生定義後,讓學生證明。後來在教學的時候就利用了基本不等式的證明,給出基本不等式後,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證明,學生從證明題的過程當中發現了,綜合法與分析法的不同之處,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綜合法與分析法認識。

現在返回頭來看以前寫的教案,真的是有很多地方都需要重新改寫。

教師要對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尤其相關點、相關性質、邏輯關係有基本的了解。這使教師能與相關學科的教師在教學上協調,比如我們數學和物理聯絡就很緊密,我們數學中的向量和物理中的向量就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在講解向量的知識的時候就可以與物理中問題相聯絡,學生更容易理解。在比如我們講解球座標系時,就可以和地理中的經度緯度相聯絡,學生有了地理中相關知識,在表示球座標系中的點的座標的時候就相對容易很多。

教師需要了解該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趨勢,了解推動其發展的因素,了解該學科對於社會、人類發展的價值,以及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多種表現形態。這樣才能使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科知識與人類的關係、與現實中的關係揭示出來,使科學具有更豐富的人文價值,同時也能激起學生發現、探索和創造的慾望,以及為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做貢獻的願望。比如,我們在學習座標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引入了笛卡爾和費馬對座標系,座標方法的貢獻,以及座標系產生中發生的小故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需要掌握學科所提供的獨特的認識世界的視角、界限、層次及思維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學科內科學家的創造發現過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們身上展現的科學精神和人格力量,這對於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和創造意識具有重要的、遠遠超出學科知識所能提供的價值。

從教師本體性知識結構的個性化上來說:

教師教育的職前培養階段所學習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必須能夠達到既廣博又深刻的程度。以前上課站的高度不夠,感覺學生上完一節數學課很累,一道題講完,學生沒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反而眉頭緊鎖,這種情況就是應為課沒的高度不夠,把乙個內容,一道題講到最後讓學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看這題就是這麼個方法,沒有那麼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來了,也就越來越愛學數學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學科知識的分化與發展,教師教育需要職後的不斷培訓。教師不能滿足於教材內容,而要隨時汲取新知識、新資訊,充實更新自己的「本體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要與其他相關學科相互滲透、融合,並結合教師自身的「通識性知識」,形成教師本人個性化特徵的「本體性知識」。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具有中國教師最欠缺的知識:教師的條件性知識

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對教育物件的「認識」、在課堂中「如何組織」、「如何激發學生」、「如何實施評價」等等,都是需要「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支撐。

我國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最欠缺的是教育學科類知識,即「教師的條件性知識」。這是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物件、教育教學活動和開展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構成的。

教師要具備條件性知識首先需要構建「教育學思維」

教師要認真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理解教育的本質。

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文化-心理過程的教育」,關注理想個體(學生)的生成和發展,要注意處理好兩個相互制約、相互聯結、相互規定、對立統一的基本點——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的關係。

價值引導,是指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標的,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受教育者偶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

自主建構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動地生成、構建的。

教育的本質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的統一。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並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是基於學生智慧型發展水平的;教育要著眼於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的喚醒,使學習活動是自覺自願的;教育要將學生帶入充實、富於理智挑戰的境界。

我們要正確理解教育的目的。中小學教師所致力的基礎教育,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所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即「雙基」教育。基礎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公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負責。

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為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培養人——為民主社會培養好公民。

我們要積極參與課程改革「課程乃是把巨集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措施等與微觀的教學實際、學校日常生活聯絡起來的主要媒介和途徑,是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的一座橋梁」。課程問題總是居於核心地位。教師要積極參與這有助於改造我們國民性的課程改革。

我們學校現在就在開展「三三雙迴圈」的課程改革,剛開始實施的時候,真的有點不會講課。後來慢慢的放開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之後,發現效果還是挺好的。記得在帶80班時,我講圓錐曲線中的橢圓的幾何性質,我用了學案,讓學生根據學案自主學習後,分小組派代表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最後用練習題鞏固了這節課的知識,當時上完課後感覺是不踏實,總覺得我沒怎麼講學生是不是學的不紮實呢?

後來從作業的反應否定了我的想法,學生掌握橢圓的基本性質掌握的很好。這就堅定了我進行課改的信心。

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評價理念,教育評價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瓶頸。以往的評價過於注重課本知識,忽視學生的差異,以簡單的書面考試為主,無視被評價者的地位與感受。新的課程改革提倡以發展性評價作為新的評價理念。

要根據一定的發展性目標,運用發展性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學生素質發展的過程進行評價解釋,使學生在發展性教育評價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斷積澱、發展、優化其自我素質結構,促進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素質得到生動活潑和和諧的發展。這種評價恰好就是我所欠缺的,在這方面我還沒有任何的嘗試。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讀後感

肖教授指出教師不能依賴自己的權威,凌駕於學生之上,嚴格控制學生的行為,不允許學生犯絲毫的錯誤,否則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這樣的管理使學生在心理上嚴重壓抑,根本沒有平等 民主可言,學生有問題也不會向教師傾訴,造成師生關係極為緊張。因此,教育學生應該以表揚為主,批評懲罰為輔。要盡可能發現和表揚學生的有點,...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讀後感成

閒暇拜讀肖川先生的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讓我認識到,幸福是人類的一種美好的一種體驗,教師的幸福是對教育中生存狀態的一種高階的 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生是教師的幸福源,當學生在難題面前時的豁然開朗,當學生精神的意氣風發時,當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時,教師都會有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教師的幸福表徵...

讀《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有感

嘉善新世紀學校孔維良 最近,我們學校組織學習了肖川的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一書,認真閱讀該書後,感悟頗深。本書分緒論和七個章節,介紹了教師的幸福人生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的幸福人生。這本書裡有許多意蘊深長的人生哲理。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樂和陽光的。在我剛踏入工作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