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作業

2021-03-04 07:55:34 字數 2710 閱讀 9929

**我國的傳統用人藝術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特別是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代代帝王將相在維護自己的統治與利益的同時,逐步形成了極其豐富的用人藝術。歸納起來,中國傳統的用人藝術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來被視為用人要則。幾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乙個千古不變的信條。

這既是一種封建觀念的深澱,也是中國人之文化的體現,特別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為一種古代用人準則而今天還在談論,甚至至今還閃耀著睿智的光芒,是國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假流傳下來。如唐太宗認為,「為人群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將人君的「推心待士」作為驅駕英才的重要條件。基於這種認識,唐太宗對待臣下的態度,能否做好「事臣如禮」。

對臣下提出的良謀高策,盡量做到言聽計從。對於那些敢於進諫的**,唐太宗也多加鼓勵,從諫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勵下,不少官吏敢於犯顏直諫,直陳朝政得失,對維護唐王朝的統治起到積極作用。

唐太宗本人也成為開明皇帝而流傳千古。

第二, 知人善任,唯才是舉。要想真正選好人,用好人就必須做到知人與識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盡其才。

人盡其才,方能事業興旺。三國時期的劉邵根據古代的聖王賢君的用人之道,明確地提出「人才不同,能各有異」,必須「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的用人準則,這裡的「審」就是審視人才特長所宜,審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後根據人才的不同專長委以不同的責任,做到人盡其才。若用人不審專長就會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費。

劉邵還提出,在用人的時候,不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還應注意授官以能,使能當其職。三國時期的齊備,在未得諸葛亮出山之前,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一干猛將,卻是屢打敗,而自請諸葛亮出山後,卻是捷報頻傳,令當時強大無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劉備感慨「備得軍師,如魚得水」,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顯例證。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須有人可識,有人可任,否則這一用人舉措只能紙上談兵。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為了招攬人才,在他所頒發的《求賢令》中明確提出「名所仄陋,唯才是舉」。在古代,有為的群王還意識到「唯才是舉」不僅要「外舉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兩器」。

第三, 禮法並重,德治仁政,在諸子百家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對法以及法與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的關係,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最就要的思想是「禮治」與「法治」。禮制包括根本政策制度方面的規定和禮儀上的規定兩個方面。儒家在對周禮進行不同形式的繼承和改造時經歷了孔子、孟子、荀子三個階段,孔子強調以仁入禮,孟子則倡導仁政,前者突出了禮的論理性和強制性,後者強調使禮成為國家意志的表現,但他們都強調的是禮的內在精神,而荀子則認為「從之初性本惡」,因而其強調禮的外在規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將禮與法結合起來,倡導禮法並重。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政策的好壞、禮會的治亂直接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而「德治仁政」始終是古代中國人所企盼的理想目標,對於乙個國家來說,德治與法治,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缺一不可,不可作廢,

第四, 賞罰分明,恩感並施。它是古代君王用以激勵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對調動人的積極性,強化人的責任感,從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義,古代的韓非對賞罰的論述正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中的最具特色的,他從人性好利惡害出發,得出結論:「人情者,不好噁,故賞罰可用」。

在此基礎上,韓非進一步分析了人們的不同欲求。強調人不僅會求利,求賞,以滿足生存。而且還要求外、求譽,以滿足自尊。

就此,他明確提出「賞譽同軌,非誅俱行」的激勵方式,以提醒領導者,實施賞罰時應該特別注意在給予獎賞的同時也授予相應的榮譽:在進行懲罰的同時也應加之相應的惡名,以達到激勵的效果。+

許多學者認為,傳統用人的恩感並施實質上是一種家長式領導,它包含兩方的行為型別:立威與誘恩。在立威方面,家長式領導表現出4種典型的行為,包括專權作風,貶損部屬能力、形象整飾與教誨行為,部屬相應會出現出個別照顧與維持面子,部屬相應表現出順從行為、服從行為、敬畏行為與羞愧行為,在施恩方面,家長式領導會表現出個別照顧與維持面子,部屬相應出感恩與圖報行為。

今天,對立威與施恩我們應賦予其新的內容,即要重視人的利益需求。利益的存在不僅是物質的,經濟的利益還是政治的利益,社會的利益,還包括心理的需求、生理的需求構成的各種利益。利益結極著社會,利益連線著人。

因此重視人的正當利益需求,就是對人的最大關心,是以感情激勵人。

第五, 嚴於律己,率先垂範。「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代先哲「正已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古代用人及管理工作的又一成功要則。

嚴於律己、率先垂範,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領導幹部應有具有的品質,領導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別人。領導者的帶頭作用就是無聲命令。中國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奇家、治國、平天下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乙個系統,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第六, 揚長避短、不求全責任。「世上之人,各有所長,也皆有其短,兼收並儲,天下都是可用之人」。辯證唯物主義也告訴我們,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永遠是有限的。

乙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領也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情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在中國歷史上,用人「所長避短,不求全責任」就有很多成功的範例。

三國時期的劉備,儘管諸葛亮有清高、張飛有魯莽、關羽有則愎自用等各自不足的一面,但他卻沒有對這幾個人求全責備,而是創就自己的帝業中,對關羽、張飛用其則,對諸葛亮則用其謀,揚長避短,恰到好處。唐太宗也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全才,只要不求全責備,「用其所長,掩其所短」,就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唐太宗分別用房玄齡善謀、杜如梅能斷之長,使二人相互配合,輔佐自己,對建立大唐盛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創造了許多新的用人理念,但中國傳統的用人藝術仍是我們最有利,最依賴的用人嚮導。無訟是在企業還是在國家的管理工作中,中國傳統的用人藝術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業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一 名詞解釋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是指以國家行政組織和相關的國有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為主要分析物件,研究管理機關以社會公正和工作效率為目的 依據法律規定對其所屬的人力資源進行規劃 錄用 任用 使用 工資 保障等管理活動的過程的總和。人力資源流動 是指根據工作需要或個人...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第十章公共部門工作激勵 傳統激勵理論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公共部門隱性激勵與監督激勵 公共部門工作靜態激勵 動態激勵與組織效率 群體動力 組織文化與公共部門工作激勵 第十一章公共部門社會保險與福利 公共部門社會保險的定義 分類與原理 中國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應體現的特點與改革思路 公共部...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一 單選題 1.3分 人力資源規劃的最終目標是要使組織和個人都得到 a.長期利益 b.眼前利益 c.經濟實惠 d.精神滿足 2.3分 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約翰 霍蘭德認為決定乙個人選擇職業的最重要因素是 a.環境 b.人際關係 c.工作性質 d.人格 3.3分 薪酬管理與企業發展的關係是 a.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