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研究三五模式以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有效性為例

2021-03-04 04:18:47 字數 3485 閱讀 1044

課堂觀察是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它的主要特點是「將所要研究的問題具體化為乙個觀察點,將課堂中的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乙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的複雜性情境拆解為乙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瞄、蒐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資訊,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我校根據陽光課堂的教學目標與理念,開展了多項課堂觀察專題研究,初見成效,現以「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有效性」為例,談談我們課堂觀察研究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大體概括為三個階段、五個環節:觀前預備會議(確定觀察目的與觀察點、製作觀察量表)、課堂觀察記錄、觀後分析報告(包括召開分析報告會、撰寫觀察報告),簡言之,就是課堂觀察研究「三五」模式。

一、確定觀察目的和觀察點觀前預備會議的首要任務是確定觀察目的、觀察點。每一次課堂觀察都應有目的,觀察的目的不同,研究主題、觀察點也就不同。觀摩式課堂觀察的主要目的指向於模仿,科研式觀察的主要目的在於理念建構或理念論證,校本式課堂觀察的主要目的指向於教學規範落實。

我校針對教師課堂上普遍不注重對學生的賞識和激勵的現象,開展了「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有效性」研究主題的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師錘煉課堂語言,提公升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自主自信地學習,獲取成就感、成功感。 研究主題(觀察點)的確定非常重要,它為教研組集體研究指明了目標和方向,需要學科組集體商定,慎重考慮。課堂是千變萬化的,要將課堂內發生的每乙個狀況進行細緻觀察、詳盡記錄、透闢分析,是不現實的。

因此,選擇研究主題(觀察點)要注意三點:一是要針對學校課堂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貼近教學實際,具有實際意義。二是顧及學校研究的課題,把課題研究植根於課堂,追求教研、科研一體化整合效應;三是選題要做到不大也不小,範圍適宜,不因太大而導致觀察不細緻,也不因為太小而導致觀察無實質內容。

我校就「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有效性」主題,分四個觀察組,從「評價語言特點與品質、評價態度與方式、評價時機、評價物件與分布、評價反應與效果」5個維度,13個觀察點進行觀察,如表一所示。

二、製作觀察量表,建立觀察小組預備會議在選定觀察點後,第二要務就是製作觀察量表以及建立觀察小組。有了觀察量表,才能確保課堂觀察工作順利完成。常用的記錄方法有定量記錄方式和定性記錄方式,這兩種方式要結合使用。

如何製作觀察量表呢?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分層設計。

即圍繞每個觀察點,進一步分析需要記錄的具體要素,對各要素進行解構、分類,釐清其主要內容和特徵。如要觀察「課堂教師語言的內涵和品質」,其要素就可以有語言的準確性與針對性、賞識性與激勵性、批判性與導向性、親和力與感染力等,從這些方面進行分析,然後根據課堂教學的型別和情境設計觀察量表。二是試用修正。

觀察量表製作出來後,必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看其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先在小範圍內試用,及時修正後全面推廣。三是正式使用。即大面積地用來觀察、記錄、分析、診斷課堂教學行為。

下面是我校製作的「教師課堂評價語言內涵、品質」觀察量表,供大家參考。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是無法記錄完整的,因此,課堂上要使用錄影、錄音筆、攝影等現代設施裝置,把整堂課教師的語言、行動,尤其是評價語言記錄下來,以便於進行細緻的資料統計和現象分析,使其更具真實性和說服力。 建立和優化觀察組也很重要,要根據教師個人的特點特長,進行優化組合,一般是3人左右,確定能力相對較強者為觀察組組長,保證組內有差異,組之間力量盡量均衡。

這種同質異構的團隊式研究有利於開掘教師個人和團隊的智慧型,培養團隊精神,形成濃郁的研究氛圍。

三、進入現場觀察、記錄一切準備就緒以後,便可進入課堂現場觀察。首先是根據自己觀察的重點,選擇恰當的觀察位置、觀察角度,迅速進入觀察狀態。同一觀察組因為任務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選樣不同,以獲取更多更豐富的資訊。

如著重觀察學生表現的,一般選擇比較靠近學生的位置;觀察小組合作學習狀況的,則選擇接近某一小組進行觀察。著重觀察教師的,則尋找合適的距離和角度觀察,千萬不能面對教師背影觀察。如要觀察教師評價語言的話,則盡可能靠近教師一點,便於清晰地記錄所聽到的一切。

觀察教師評價語言時,我們同樣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恰當的評價語言能給學生帶來啟發和愉悅,反之,評價不當,學生會出現異常的情緒和表現,這也是有利於我們觀察者判斷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的。無論選擇怎樣的位置,都不能影響教師的正常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現場觀察要根據自己的觀察方案和量表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記錄。

記錄時要靈活地採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或定量,或定性,盡可能充分地記下最可靠、最有用的資訊。旨在獲取豐富詳實的有效資料,為後續的分析、推論奠定基礎。

四、召開分析報告會,進行分析推論分析報告會實際上就是通常所說的「評課議課」,其流程分成五個板塊:一是課後說課。執教老師的課後說課,與課前說課不同,課後說課的重點是圍繞觀察點說體驗、說感受、說得失;二是觀點呈現。

各觀察組組長代表組員,負責匯報本組教師觀課後的思考與建議。我們要求將其製作成***演示稿,以文字或圖表的形式呈現,即由觀察到的現象與資料,分析推論出一些結論性的東西,觀點要鮮明,辯證思考成敗得失,給人以啟發;三是互動議課。互動議課是智慧型的啟迪與分享,每個人的短暫發言,始終緊扣「主題」發揮,思維活躍,能夠聽到種種「不同的聲音」。

互動可以是觀察組之間,也可以是觀察組與執教者之間,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大家各抒己見,陳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四是分享收穫。每乙個組員都要訴說自己在本次活動中的收穫,尤其是執教者更要陳述自己新的感受、新的領悟。五是總結評述。

主持人進行總結與提公升或由學科領軍人物進行總評,得出結論,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分析報告會是課堂觀察研究活動中的乙個關鍵環節,要突出「研究」二字,講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由表及裡地透視課堂。觀察組要在掌握課堂資訊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發現問題,指出對策,由現象到本質,揭示教學的本質與規律。

因此這種研究是「真槍實彈」的,火藥味越濃,爭論就越激烈,效果就越顯著;這種研究是「原汁原味」的,是在顯微鏡下看課堂,看到的是真實生動的、清晰有效的資訊,能夠讓我們不再「霧裡看花」,對教師如何規範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導意義。

五、撰寫觀察報告,整理活動資料課堂觀察活動結束後,要及時撰寫觀察報告,整理好各類資料,做到「活動有痕」,資料完整。 觀察報告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案例實錄式。

即將課堂觀察的全過程詳細而又客觀地記錄下來,為今後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案例內容主要有五項:1.活動背景及主題;2.課前會議,包括觀察組分工表、觀察量表設計討論、執教者課前說課等;3.課中觀察,包括觀察點的選定、課堂教學全程實錄、收集或攝取的課堂真實現象或**資訊等;4.分析報告會材料,包括執教者的課後感受與反思、觀察組所匯報的觀察結果(附上原始記錄表)、活動**等;5.本次觀察形成的結論(總結性評述)。

另一種是研究報告式。即圍繞乙個主題,對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向組織和領導匯報觀察情況的一種文稿樣式。文稿要對核實無誤的資料和事實進行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提示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科學的結論。

課堂觀察從觀前確定觀察目的、觀察點到製作觀察量表,建立觀察小組到課堂現場觀察和記錄到觀後召開分析報告會議到撰寫觀察報告,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是乙個完整的、層層推進的研究過程,是課堂教學的「真問題」「真研究」和「真成效」。課堂觀察成為教研活動向專業化轉型的一種有效形式。誠然,我校開展的課堂觀察活動僅在起步階段,所取得的經驗與成果有限,如何使課堂觀察由「隨意」轉向「主題」,由「業餘」轉向「專業」,由「粗放」轉向「精緻」,由「低效」轉向「高效」,還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研究,不斷實踐,不斷提高研究水平,讓教師真正過上一種饒有興致地專業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泗港小學)

美國課堂教學模式的觀察與思考

作者 羅更曉 師道 教研 2013年第02期 2012年10月10日至11月25日,本人參加了深圳市教育局第21期赴美海培班,聆聽了布朗大學近10位教授的講學,參觀了哈佛 麻省理工 普林斯頓 哥倫比亞 聖文森山等著名大學和美國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 特許學校等各型別中小學,走進他們的課堂,觀察他們的教學...

課堂教學模式

我眼中的杜郎口 杜郎口課堂教學模式 三三六 和 10 35 三三六 教學模式指的是 1 三個特點 立體式 大容量 快節奏。立體式 目標任務三維立體式,任務落實到人 組,學生主體作用發揮,集體智慧型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為基礎,拓展 演繹 提公升,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 快節奏 單位時間內,緊扣...

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組教學模式分配 本週之內交教研組長,下周一上交給何主任。下週迎接上面檢查。教學模式要求 1.環節 教學的步驟和大致時間 2.流程 各個環節的具體做法 比如 導,學,研,動,議。3.標準 評價標準,學生通過學習能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建議環節不能複雜,要簡化,流程簡單。參考英語課程標準 201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