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自我生態學觀點簡介

2021-03-04 04:15:48 字數 4758 閱讀 7633

【 文獻號 】1-1217

【原文出處】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

【原刊地名】濟南

【原刊期號】199502【原刊頁號】61-64

【分類號】b4

【分類名】心理學

【 作者 】蓋乃誠/陳本泉

【影印期號】199507

【 標題 】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自我生態學觀點簡介

【 正文 】

自我概念一直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乙個重要課題。自社會心理學誕生以來,眾多的社會心理學家對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概括說來,這些觀點大體可分為兩種,即社會學取向的自我觀點和心理學取向的自我觀點。

前者以庫利和公尺德為代表,後者則以榮格勒溫(k.lewin)等人為代表。這兩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自我」作了獨到的論述。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各自關心的問題不同:

社會學取向的觀點關心的是社會與自我,即社會結構與自我概念的關係;而心理學取向的觀點關心的是精神與自我,即認知結構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正因為各自關心的問題不同,所以對於從哪乙個角度出發來研究自我概念,兩種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也作出了不同的選擇。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注重研究他人、客體和環境對於個體自我概念的影響;而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雖然並不否認這一點,但它們研究的重點放在「內部過程」上,也即是回答他人、客體和環境如何影響人的心理過程的問題。

縱觀各種理論觀點,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影響自我概念的各種因素並沒有被有關的心理學理論和研究工作所忽視,但它們通常是被割裂開來加以考慮,不利於全面地認識和把握自我概念的獲得和發展過程。德國當代社會心理學家赫公尺斯注意到了這一點,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他綜合並吸收了各種觀點,從生態學角度出發,提出了關於自我研究的一種新觀點——自我生態學。下面我們對該觀點作乙個簡要的介紹。

一、自我生態系統的構成

赫公尺斯吸收了前人有關自我概念的一些成果,並從生態學角來看待自我概念。赫氏將影響自我概念的他人、客體和環境看作為乙個生態系統,個體的自我概念與這一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在此基礎上,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實現其動態平衡。

(一)他人。在如何看待「他人」這一因素上,赫公尺斯繼承了庫利與公尺德的觀點,他認為「他人」對於自我概念的獲得和發展具有以下的功能:

1、他人對於自我概念的第乙個功能是對個體的言語的或非言語的行為的反映和反應。這一觀點我們可以在庫利和公尺德的著作中看到。

庫利認為,社會自我只不過是意識對自身產生於交際生活的某種思想或思想體系的認識和感覺,個體的自我只有在與其他個人的關係中才能被感覺到。庫利關於「鏡中我」的描述更是直截了當地點明了個體的自我概念與他人的關係。他認為,乙個人的自我是通過他的人際交往而獲得的,而不是通過先個人後社會的途徑產生的。

與人際交往或人際溝通過程和本身一樣,自我的發展變化也有賴於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和理解。每個人可能通過想象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乙個人的自我概念無非是他意識到的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

「鏡中我」的概念由此產生。概言之,「我看人看我」是自我概念形成的方式。

公尺德則發展了庫利「鏡中我」的思想,認為自我通過以社會為鏡得以發展。他將自我劃分為主我(1)和客我(me)。主我是個體活動的覺察者,是作為主動地同外界進行互動及對自身進行認識的主體的自我;客我則由概括他人態度產生。

主我對客我產生反應。二者是一種相互依賴的動態關係。這種包括主我和客我兩部分的自我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形成的。

庫利和公尺德指出了他人在自我概念獲得中的重要作用。赫公尺斯吸收了這一思想,並將他人的這一功能作為建構生態學觀點的基礎之一。

2.「他人」的另乙個功能在於,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可以提供乙個能融入自我概念中的角色范型。自我則可作為外部角色建構的內部組織。在這裡,公尺德的觀點被吸收進來。

公尺德認為,自我的形成至少包括三個階段:

首先是玩耍階段,模仿他人是這一階段的行為特徵。這種對他人角色的「扮演」或「模仿」有助於兒童以有關角色的方式從他人的角度來發展自身行為。

其次是遊戲階段,參加遊戲的個體此時能夠同時承擔若干個角色,並將幾個不同的角色組成為乙個更大的整體。參加者已不僅僅是作為個人與他人聯絡在一起,而是從與每個人都有關的共同活動的角度同他人聯絡在一起。

再次,當個體學會按照一般的非人格角色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即能夠扮演「概化他人」角色時,便標誌著自我發展進入了最後的階段。這意味著個體可以用乙個從他人那裡概括得來的「角色范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赫公尺斯吸收了公尺德「概化他人」的思想,認為自我概念連續的發展變化需要表現出行為模式的改變或將現存的行為加以組合。與他人的接觸和互動為具有某些經驗的個體的自我概念的發展變化提供了必要條件。

另外,赫公尺斯將「他人」的範圍加以擴充套件,他認為社會互動雖然被認為是自我概念發展動力的中心環節。但「他人」所提供的社會經驗未必是可見的,也不一定是有形的。由他人所提供的這一種社會經驗是普遍化的,它可以以多種形式加以表現,如規則、期望等。

這種觀點在公尺德及倫敦的社會角色理論中也可以看到。

赫公尺斯從前人的觀點當中看到了「他人」對於自我概念的重要性,所以他吸收了這些思想,將「他人」作為自我生態系統的乙個重要成分。

(二)客體。這裡的客體指的是不包括他人的、與個體有關的一些客觀物體。赫氏吸收了羅切伯格和海頓(halton)的一些觀點,認為客體對於自我概念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首先,對於許多社會經驗來說,個體須借助於某些客體才能獲得。就如滑板對於滑雪者那樣,沒有滑雪板,個體就不會獲得滑雪的經驗。

其次,客體還具有對過去經驗的表徵功能,雖然獲得經驗的情景已不存在,但個體可以通過某些客體將這一經驗加以表徵、儲存。我們認為這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平常所說的「睹物思人」即表明了這一點。

再次,客體可以作為自我的象徵。比如,乙個人可以通過在房間中擺放一些東西來努力獲得或保持一種身份,或者顯示一種他所希望給以別人的印象。

正因為客體可以提供並反映社會經驗,所以赫公尺斯將其作為自我生態系統的第二個構成成分加以考察。

(三)環境。總結了公尺德、格羅曼(grauman)和公尺勒(miller)等人的觀點之後,赫氏認為,環境為個體的行為或經驗提供了場所,並能為個體提供穩固的行為準則。在一定程度上,環境與客體一樣,為與自我有關的行為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它在這裡並不僅僅指與個體有關的自然環境,環境也可以人為地加以安排。

這種對環境的安排可以反映自我概念並使之保持穩定。

赫公尺斯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將影響自我概念的他人、客體和環境集成為乙個自我生態系統,把幾個方面聯絡在一起考察它們對自我概念的意義,確有其獨到之處。

二、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在互動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赫公尺斯的自我生態學觀點中乙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思想。即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在互動的基礎上實現一種動態平衡。一方面,只要自我生態系統保持穩定,那麼自我概念也會保持穩定;生態系統的不平衡則會導致自我概念的不穩定。

另一方面,自我概念也不是完全被動的,它可以影響自我生態系統,不穩定的自我概念還可以驅使個體探索並改造自我生態系統。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的不平穩會引起另一生態條件下的重新穩定過程——自我生態系統的重新建構。下面我們分三個層次對這一思想加以說明。

(一)自我生態系統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對於這一問題的論述,赫公尺斯主要強調了社會角色和環境因素對自我概念的影響。因為社會角色是通過社會互動從他人那裡獲得的,所以社會角色的影響也是他人影響的乙個方面。赫氏認為,自我概念的穩定與否取決於社會角色和環境因素的穩定與否,並對此作了社會學水平和心理學水平上的分析。

1.社會角色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他人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主要通過個體在一定社會關係中所擔任的角色實現。就社會關係來說,正如美國當代社會心理學家白克指出的,乙個人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下所承擔的角色因為下述的原因保持穩定:如果放棄這一角色,那麼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與該角色有直接聯絡的社會關係,還有與其存在間接聯絡的社會關係。

個體所承擔的不同角色所聯絡的社會關係系統之間即使不存在直接聯絡,它們也可以以乙個大的系統的形式存在,所有的社會關係以幾個子系統的形式存在,而其中的節點就是這些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角色可以使得社會關係系統保持穩定,進而使得個體的自我概念處於協調、穩定狀態。如果乙個社會角色被終止,便打破了這一社會關係系統的穩定,從而為自我要概念的變化提供了條件。

一種重要社會角色的變化可以直接加強或動搖自我概念。以上的觀點構成了赫氏就社會角色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所作的社會學水平上的分析。

而從心理學水平上看來,赫公尺斯認為,與開始或終止扮演一種社會角色相伴隨,存在乙個自我評價過程。這種評價可以由自己或與自己有重要關係的人作出。以積極的評價為基礎,獲得一種重要的社會角色是對自我概念的強化;而以否定性評價為基礎的某一社會角色的終止,則是對自我概念的動搖,對自己的滿意或不滿意是其直接的結果。

2.環境因素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赫公尺斯這裡所說的環境因素實際包括客體在內。他認為,環境因素的改變也會引起自我概念的變化,但其作用不象社會角色那樣直接,它為自我概念的變化提供了一種間接的條件。

從社會學角度看來,不同的生活環境使得個體借助於相同的或不同的一些客體獲得與過去不同的經驗;可以為個體提供不同的行為準則,從而影響個體與他人的社會互動,進而影響個體的自我概念。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陌生的環境導致了自我注意。赫氏援引當代社會心理學家杜沃爾等人的自我認識理論說明了自我注意的條件與結果。在新的環境中,自我概念被突出出來,成為自我注意指向的物件;新的經驗、新的行為準則使得個體不得不重新進行自我評價以及一些與自我有關的其它過程,將這些新的經驗和準則整合到自我概念中去。

這一過程將持續進行,直到個體熟悉了這一環境。只有在熟悉的環境中,自我概念才能保持穩定。

(二)自我概念對自我生態系統的影響

對於那些自我概念非常穩定、對自我相當滿意的人來說,自我生態系統中那些不支援當前自我概念的變化可能會被抵制。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發生的變化就是將現存的自我概念與自我生態系統中利於自我概念穩定的因素結合起來,而那些不利於保持自我概念穩定的因素則被排斥或被個體設法予以改變。

對於那些自我概念不夠穩定,對自我不滿意的人來說,能否充分利用自我生態系統的變化對自我概念加以完善,則因其自尊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低自尊的人不會或很少能在自我生態系統中積極探索和創造利於加強和完善自我概念的因素;高自尊的人則與此相反。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學案

班級姓名 第20課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學習目標 認同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說出自我調節能力的決定因素。學習重點 理解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大有小,在一定限度內可以開發利用生態系統,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又是有限的,不可過度開發利用。學習難點 用座標曲線圖或直方圖來表示分析幾種生態因素...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請學生比較草原 北極苔原 森林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誰強誰弱?恢復力穩定性誰高誰低?引導學生認識 一方面,不同的生態系統表現出的穩定性是不一樣的 另一方面,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取決於外界因素的影響程度。進行 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的教學時,主要明確以下觀點 1 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 2 人...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參考教案

課題第3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1 描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學目標 2 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限度將會破壞生態平衡。3 學會愛護環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教學重點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教學難點學會用直方圖 食物鏈分析幾種生物因素之間的關係。教學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