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學習心得

2021-03-04 04:12:47 字數 2405 閱讀 4688

傷寒學習體會

在積累了大一,大二的中醫基礎課後20,大三的我們開始學習經典。經典的學習,提公升了我們的深華空間,培養了我們的中醫辯證思維。為我們將來從事中醫藥工作打下了基礎。

我對自己學習傷寒做個簡單的分享。

1.理解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多用心品讀,用心體會。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倍,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傷寒論》主要講訴仲景學術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應該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義,然後將其背誦,記在腦海裡,到遇到時便可拿出來用,體現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後反覆的應用才可體現出其精微之處,然後在不斷地使用中得到提公升。

2.六經辯證的學習非常具有邏輯性,知識特點具有框架性,對我們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

每一經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這樣先記住病綱總的特徵,再來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從同到異,相比較的學習,比較容易記住,結合各種致病特點,各臟腑受邪特點和以前的知識聯絡起來學習,從各經病**,治法入手,失治,誤治後出現的病症,一一梳理,學習起來比較容易。六經傳遍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情況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得當,可不傳而愈。

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於陰而反映強烈,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並病在三陽,但若**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三經的,病多屬熱,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情況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適當,邪衰正勝也可陰正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於陽也可發於陰。

3.傷寒論六經辨證的學習

六經辨證是要辨別出病、脈、證、治四方面的基本內容,可見通常所說的六經辨證,實際上是對辨識

以上四方面內容的簡稱。

太陽病為外感病的初期。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凡外感疾病。出現此脈證者,即可成為太陽病。

太陽病有經證腑證之分。太陽經證因因病者體質及感受邪氣不同,分為邪氣中風兩大類。中風的主要脈症有惡風寒,發熱,頭項強痛,自汗,鼻鳴,乾嘔,脈浮緩等,其病機為衛陽浮盛,衛外不固,營陰外洩。

傷寒的脈症有惡風寒,發熱,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等,其病機為風寒外束,衛陽鬱遏,營陰凝滯。太陽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證是表邪不解,內入太陽之腑,邪與水結,膀胱氣化失職,故出現脈浮發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少腹滿,脈浮數等。

蓄血證是表邪不解,循經入里化熱,熱與血結,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臨床證候為少腹急結或硬滿,其人如狂或發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陽病還有兼證,如太陽中風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誤治失治所導致的變證,如結胸,痞證,髒結,火逆等等。

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正邪相爭劇烈,邪熱極盛的階段。其證多屬內實燥熱性質,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提綱。陽明病依據燥熱與腸中糟粕結合與否,而有熱證,實證之分。

如燥熱雖盛,但未與腸中糟粕相結,而充斥內外,瀰漫周身,出現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洪大,煩渴引飲者,稱為陽明熱證。若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相結,燥屎阻滯腸道,腑氣不通,出現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腹滿硬痛,不大便,脈沉實者,稱為陽明實證。另有微熱約束脾的傳輸功能而大便硬結,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者,名為脾約證,亦屬陽明實證範疇。

陽明病雖以裡熱燥實為主,但也有由於裡虛或中寒所導致的陽明寒症,虛證。此外,陽明篇中還有發黃證,血熱證等變證。

少陽病是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間階段。邪入少陽,膽火內鬱,樞機不利,故以「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其主證還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舌苔白,脈弦細等。

少陽樞機不利還包括有若干兼證,如兼太陽之表,則出現發熱,微惡寒,肢節疼煩,微嘔,心下支結等;兼陽明之里,則可見往來寒熱嘔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鬱鬱微煩,或潮熱,不大便等;若兼氣化不利,則可出現往來寒熱,心煩,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等;如少陽病誤下,病邪瀰漫,表裡俱病,虛實相兼,則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等

太陰病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病入太陰,以脾陽不運,寒濕阻滯為主,故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為提綱。除太陰本證外,尚有太陰兼表證,見脈浮,四肢疼煩等;有太陰腹痛證,見腹滿時痛,或大實痛等;若太陰寒濕在裡不解,鬱而發黃,亦可形成太陰發黃證。

少陰病是外感並發展過程中的危重階段。病至少陰,心腎陰陽氣血俱虛,故以「脈微細,但欲寐」為提綱。少陰病有寒化熱化兩途:

寒化證見手足厥冷、身倦而臥、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脈沉微等;熱化證則以心中煩不得臥,咽乾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為主要脈症。此外,少陰病還有兼太陽之表的兩感證,熱化精傷、邪熱並歸陽明的急下證,以及熱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症的最後階段。厥陰為病,肝失條達,木火上炎,脾虛不運,易形成上熱下寒的病理變化。厥陰病提綱「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應了厥陰病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

然厥陰受邪,陰陽失調,若邪氣從陰化寒,則為厥陰寒證;從陽化熱,則為厥陰熱證。病至厥陰,正邪相爭,陰陽消長,加盟手足厥逆與發熱交替出現,則為厥熱勝負證。若由於「陰陽其不想順接」,表現為四肢厥冷者,則稱之為厥逆證。

邪犯厥陰,肝失疏洩,影響脾胃,公升降失調,還可見嘔吐、下利等證。

3《傷寒論》學習心得體會

六經傳變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條件,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 在感邪輕 正氣強的條件下,如 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 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於陽而反應強烈,且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並病都在三陽,但若 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陰經的,病多屬熱,易於亡陰。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條件下,病發時直中...

學習《傷寒論》心得體會

4.對於藥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來傷寒論中其主要用藥特點是 有是證,用是藥 最典型的就是 傷寒論 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 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小柴胡湯主之。方後7加減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 人參 加瓜蔞實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加瓜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

傷寒論感悟

剛剛看了郝萬山老師講解傷寒論的 通過郝老師的講解,自我感觸頗深,以前的一些錯誤理解都得以糾正。尤其是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句話,對我的感觸最深。這句話是太陽病的總綱,主要脈證皆包括在內。通過郝老師的講解,其之所以不叫 太陽病 而叫 太陽之為病 是為了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引出下文。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