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考試解答題重點

2022-11-01 00:24:08 字數 4976 閱讀 8339

1,傷寒論本來是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張仲景,字機,傷寒雜病論約成書於東漢末年(公元200年-219年)

2,太陽中風證與太陽傷寒證的鑑別要點是什麼?清簡述其病機。

太陽中風證:證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病理特點是腠理疏鬆,營衛不和,衛強營弱。

太陽傷寒證:證見惡寒,無汗,身體骨節疼痛,脈浮緊,病理特點是,腠理緻密,衛陽被遏,營陰瘀滯。太陽中風證與太陽傷寒證二者的鑑別要點在於汗出與無汗,脈浮緩與浮緊。

二者雖均為風寒襲表所致,但太陽中風證的病機為衛陽不固,營不內守,故見汗出,汗出後營陰內弱,故脈搏寬緩而呈浮緩之象;太陽傷寒證的病機為衛陽被遏,營陰鬱滯,韌體無汗與脈浮緊。

太陽傷寒與太陽中風:中風證為衛陽不固,營陰失守,以汗出脈浮緩為特點;傷寒證為衛陽被遏,營陰鬱滯,以無汗脈浮緊為特點。

3,桂枝湯證的兼證

桂枝加葛根湯證,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桂枝加附子湯證,桂枝去芍藥湯證,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

4,桂枝湯方後的煎服方法

桂枝湯方後的煎服方法是保證療效的重要內容。其服藥與護理方法歸納如下a,藥後啜粥-服藥須臾,啜熱稀粥一碗,一則借谷氣以充汗源,一則借熱力以鼓舞衛氣,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傷正。b,溫覆微汗——服藥啜粥之後,覆被保溫,取遍身微似有汗為佳,切記大汗淋漓。

因汗多則傷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c,如一副汗出病癒,即應停服。意即中病即止,以免過劑傷正,d,不效繼進——如一副無汗,繼進後服,又不汗,後服可縮短給藥時間,辦日內把三幅服完。

若病重服一劑汗不出者,需晝夜給藥,可連服二至三劑。e,藥後禁忌——服藥期間忌食生冷,粘滑,肉麵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戀邪傷正。

5、何為「麻黃八症」?簡述產生機理。

「麻黃八症」亦稱「傷寒八症」,是指太陽傷寒表實證的八個症狀,包括頭痛、發熱、神通、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喘。由於風寒束表,肌膚失煦,故見惡風寒;衛閉營鬱,經氣執行不暢,故頭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鬱閉,故見無汗;肺氣不宣則作喘。

6、簡述麻黃湯證與葛根湯證的區別。

兩者皆為風寒束表,衛閉營鬱之傷寒表實證,證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黃湯證為風寒外束,肺氣不宣,故見表實而喘,雖有頭項強痛而無項背強幾幾;葛根湯證為風寒外束,經氣不利,故見表實證兼項背強幾幾而無喘。

7,葛根湯與葛根加加半夏湯

兩者相同之處:都是風寒束表,內迫陽明為病。

所異者:前者是證見太陽病兼太陽經輸不利的項背強幾幾,及風寒內迫大腸,傳導太過,證見下利,後者是是內犯胃腑,胃氣上逆,證見嘔逆。「不下利,但嘔者」即風寒邪氣內犯於胃的病理機轉,此時用葛根加半夏湯,以葛根湯發散風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若胃與大腸具受其累則嘔利具發,臨床亦為常見,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湯,

8,葛根湯證與桂枝加葛根湯證有何異同?

兩者皆為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湯證為表虛證兼經腧不利,故見「汗出惡風」;葛根湯證為傷寒表實證兼經腧不利,故見「無汗惡風」。汗出與否是兩者的鑑別要點。

9,簡述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證的主要脈證、病機和治法

太陽中風主症:①發熱—風邪犯表,衛陽浮盛,抗邪於外②汗出—衛陽不固,營陰失護,弱而不守③惡風寒—邪擾衛陽,衛陽失其溫煦④鼻鳴—肺合皮毛,開竅於鼻,皮毛受邪,肺竅不利⑤乾嘔—胃為衛之源,表氣失和,衛病幹胃,胃氣上逆。病機:

風邪束表,營衛不和,衛強營弱。治法: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要桂枝湯)太陽傷寒主症:

①頭痛、發熱、惡風—寒邪傷於肌表②身疼體痛骨節疼痛—寒凝經脈,經氣不利③無汗—寒性收引,衛氣合而不開,汗孔閉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閉則肺氣不宣。病機:寒邪外束,衛陽鬱遏,營陽澀滯。

治法:開腠發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黃湯)

傷寒、中風:太陽中風證有汗、脈浮弱,而太陽傷寒證為無汗、脈浮緊。中風證的病機為風寒襲表,營弱衛強(營衛不和),唯其汗出脈弱,為表虛證;傷寒證得基本病機為衛陽被遏,營陰鬱滯,以其無汗脈緊稱之表實證。

10,痞證的成因與症候特點

脈浮而緊,脈浮主表,脈緊主寒,是太陽傷寒的脈象。太陽傷寒本應辛溫發汗,使寒邪從汗解。若誤用下法,則正氣受挫,表邪趁機內犯,導致氣機痞塞,則「緊反入裡」而形成痞證。

誤下先虛其裡,使脾胃之氣受傷,而邪氣由表入裡,影響脾胃公升降功能,使心下氣機無力斡旋,而滯塞不通遂成痞證。

11,太陰病「宜服四逆輩「的原因及區別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病機:太陰脾臟虛寒,即中陽不足,脾胃虛弱,寒濕內盛,公升降失常。

主證:自利不渴,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治法:溫中補虛止利,溫中散寒,健脾燥濕,

方劑:輕:理中湯、理中丸;重:理中湯加附子;極重:四逆湯

太陰病總的病機為脾胃虛寒,故稱」藏有寒「。**上張仲景提出,當溫之的**,即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文中說宜服四逆輩即四逆湯,理中湯一類的方劑。

臨證可視病情的的虛寒程度,單純脾胃虛寒用理中湯(丸),重者由脾及腎,伴腎陽虛者宜四逆湯。

12,陰黃與陽黃

發黃有陰黃與陽黃之別。陽黃多由濕熱內浴,燻蒸肝膽所致,其證黃色鮮明如橘子色,無汗或頭汗出,身熱心煩,口渴欲飲,大便秘結或不暢,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弦滑數。陰黃多由寒濕中阻或脾虛內生寒濕,以致寒濕內停,進而影響肝膽疏洩功能,所致,其證黃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膩,脈沉遲等。

**上陽黃用清熱利濕退黃,方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等;陰黃用溫中散寒,除濕退黃,方用茵陳術附湯等。

13、何謂壞病?其**原則是什麼?

壞病即變證,指因誤治使原發病出現反常變化,無六經病臨床特徵的病證。由於壞病證候複雜,變化多端,其證有寒熱虛實之分,所以變證難以預料,所用何方,亦無成法可遵。因此《傷寒論》原文第十六條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

這一原則的內涵就是辨證論治。

14、真武湯證的證候、病機及方藥是什麼?

真武湯證症候是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病機是少陰陽虛,水氣氾濫。方藥組成是: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

15,大陷胸湯證與大柴胡湯證的鑑別

證型:大陷胸湯證;大柴胡湯證

**病機:前者是外邪入裡化熱,熱與水飲互結於胸脅;後者是外邪入裡,兼犯少陽陽明二經,樞機不利,陽明燥實,腹氣不通。

症狀表現:前者,隔內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頭汗出舌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熱;後者,往來寒熱,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或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

治法:前者,洩熱逐水破結;後者,和解少陽,通下里實。

方藥:大陷胸湯證;打柴胡湯證

16,大小結胸湯證的鑑別

大小結胸湯證成因相似多為寒邪入裡或表證誤下,邪熱內陷與痰互結而成。兩者皆為熱實結胸,但是兩者的邪結程度有深淺之別,病變部位有廣狹之,症狀有輕重之不同,病勢有緩急之分,**有峻下和緩消之分。大結胸證為水熱互結,病位以心下為主,可以旁及兩肋,下至少腹,上涉胸肺頸項;其臨床表現可見,心下硬滿疼痛,不可接觸近,,其脈沉緊,;證重勢急,所以治當洩熱逐水,用大陷胸湯。

小結胸湯為痰熱互結,病位較侷限,在心下,其症為按之則痛,不按不痛,其脈浮滑,證輕勢緩,所以治之,當清熱化痰開結,用小陷胸湯

大結胸湯證與大結胸丸區別在於病位,病位居中者為典型打結胸湯證,證見心下,範圍較侷限,另「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的大結胸兼陽明府實之重證也用大結胸;病位在上,可兼見項強等症狀是大陷胸丸證

a**病機:前者的是熱與水結後者的是熱與痰結;b病位:前者是以心下為中心,可從胸至少腹。

後者則在心下;c病證:前者是硬痛拒按。後者是按之則痛;脈象:

沉緊。浮滑;病情:前者較重。

後者較輕;治則:前者瀉熱逐水後者清熱化痰;方藥:前者--大黃,甘遂,芒硝。

後者--黃連,半夏,瓜蔞

17,如何區分結胸證與痞證?

結胸證與痞證的相同之處在於:

兩者均因太陽病誤下,邪陷於裡而成,且兩者病變部位相近,均以心下為主。

兩者的區別在於:

兩者相較結胸證的主證以心下胸脅硬滿疼痛為特點,治宜攻下破結,病機為寒邪或熱邪與有形痰水結於心下胸脅,病性屬實。

痞證主證以心下痞,按之濡(痞證的特點),不硬不痛為證候特點。治以和胃理氣消痞為主。為無形之邪氣壅塞於心下,使脾胃氣機公升降失常,氣機壅塞而成。

病性或熱或寒或寒熱錯雜,或實或虛實互見。

18,「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湯浸漬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湯浸漬少頃,去滓,溫服,以取其氣之清揚,薄其味之重濁,使之利於清心下熱結而消痞。而不在於瀉下燥結以蕩實。

19,試比較寒熱錯雜痞證證治。

同:脾胃不和,寒熱錯雜,氣機痞塞,證都有心下痞滿、嘔吐、腸鳴下利,藥物配伍均用寒溫並用,功補兼施。

異:半夏瀉心湯——心下痞滿、嘔吐下利、誤下後脾胃傷,邪熱內陷,寒熱錯雜於中焦。

生薑瀉心湯——心下痞滿、幹意食臭,肋下有水氣,腹中雷鳴為特點,內有水飲,兼食滯,重用生薑溫陽化飲。

甘草瀉心湯----多次誤下,痞利俱甚,中陽受損,水谷不化,乾嘔心煩不得安,用甘草溫補中陽

20、寒熱錯雜痞三證如何鑑別?

寒熱錯雜痞包括半夏瀉心湯證、生薑瀉心湯證、甘草瀉心湯證。三者病機、主證、治法、方藥大致相同。病機均為寒熱錯雜,脾胃不和,公升降失常,氣機壅滯;主證皆可見心下痞,嘔吐,腸鳴,下利等;**均以辛開苦降,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公升降並調之法,在藥物的使用上均用半夏、乾薑辛溫宣開,溫中焦之寒;黃芩、黃連苦寒洩降,清中焦之熱;人參、大棗、炙甘草甘溫補中,補益脾胃。

三方皆去滓再煎,使藥性和合,共奏和解之功。

三者的主要區別為:半夏瀉心湯以胃氣上逆為特點,其主證為嘔吐,故方中以半夏為君化痰降逆止嘔。生薑瀉心湯證兼有水食停滯,其主證以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為特點,治以生薑瀉心湯,消食和胃,散水消痞,方藥用半夏瀉心湯加生薑四兩為君,減乾薑用量,意在宣散水氣,和胃降逆。

甘草瀉心湯證,脾胃虛弱較重,主證見下利日數十行,古不化,乾嘔,心煩不安為主,故於半夏瀉心湯增加炙甘草至四兩為宜,重在補中和胃。

21、如何區分結胸證與痞證?

結胸證與痞證的相同之處在於兩者病變部位相近,均以心下為主。但兩者病機、主證、治法等卻大不相同。結胸證的病機為寒邪或熱邪與有形痰水結於心下胸脅,病性屬實。

其主證以心下胸脅硬滿疼痛為特點,治宜攻逐破結。痞證為無形之邪氣壅塞於心下,使脾胃氣機公升降失常,氣機壅塞而成。病性或熱或寒或寒熱錯雜,或實或虛實互見。

主證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為證候特點。治以和胃消痞為主。

傷寒論考試總結

傷寒論一 太陽病 1 太陽病本證 中風表虛證 桂枝湯 傷寒表實證 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2 太陽病變證 太陽蓄水證 五苓散 太陽蓄血證 桃核承氣湯,熱證 麻杏石膏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脾虛證 小建中湯 陰陽兩虛證 炙甘草湯 熱實結胸證 小陷胸湯 痞證 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 二 陽明病 1 陽明...

傷寒論感悟

剛剛看了郝萬山老師講解傷寒論的 通過郝老師的講解,自我感觸頗深,以前的一些錯誤理解都得以糾正。尤其是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句話,對我的感觸最深。這句話是太陽病的總綱,主要脈證皆包括在內。通過郝老師的講解,其之所以不叫 太陽病 而叫 太陽之為病 是為了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引出下文。這句話...

傷寒論考試題總結

傷寒 傷寒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之外感風寒,感而即發的疾病 直中 病邪不經太陽初期及三陽階段,直接進入三陰經的一種發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較重 胸脅苦滿 苦,用作動詞。即病人苦於胸脅滿悶不適 譫語 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多聲音高亢 合病 二經或二經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