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

2021-03-04 02:43:51 字數 4663 閱讀 5458

第 03講 《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

大家好,我們開始上課。

上次課我們在《傷寒論》的「概論」中談到了《傷寒論》的作者,和成書的歷史背景。也談到了《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怎麼變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我們應當知道《傷寒論》主要的版本是什麼。

這是我們上次課談到的內容。

今天我們接著講《傷寒論》「概論」的第四個問題,《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

我們首先應當從書名開始講,現在叫《傷寒論》,過去叫《傷寒雜病論》。

我們應當首先明確「傷寒」的含義是什麼。

01.05,「傷寒」的含義在古代,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傷寒」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這裡所說的外感病是指風、寒、暑、溼、燥、火,乃至包括疫癘之氣等。

外來的邪氣傷人以後,所發生的疾病統稱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乙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發熱,所以我們常常要把這個概念,寫成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

這個「熱」字不是指邪氣的性質,而是指這類病證的特徵,是以發熱為主要特徵。

一切由於外來邪氣所導致的,以發熱為主要特徵的證候,在古代都叫做「傷寒」。

大家說了,「寒」不就是寒冷嗎?為什麼「寒」可以代替風、寒、暑、溼、燥、火疫癘之氣等所有的邪氣呢?因為「寒」字在古代有乙個廣義的含義,就是泛指邪氣。

日本有乙個醫生叫中西惟忠,他寫過一本書叫《傷寒之研究》。在《傷寒之研究》裡他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謂邪而為寒,蓋古義也」,也就是說,把這個「邪」字叫做「寒」。這是古代原有的意思。

所以「傷寒」之所以有廣義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是因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氣。

不僅在醫學上是這樣,在文學上也是這樣。大家可能有的讀過《孟子》。《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話,說現在的皇上執行的政策不怎麼英明,大家就給孟子說,你能夠經常見到皇上,你見到皇上就給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議,讓他執行寬厚的政策,利國利民。

孟子就說了一段話:吾見也罕矣(我見皇上的這種機會和時間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這裡所說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這些獻異端邪說的,給他出壞主意、餿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所以這個「寒」就是泛指異端邪說、餿主意、不良主意的這些人。

所以這個「寒」字決不是說,別人拿著冰塊去凍皇上。所以在漢代,在古代這個「寒」字泛指「邪氣」。

因此「傷寒」它自然就可以代表,人體感受一切邪氣所造成的疾病的,這樣乙個廣義的概念。

04.35,狹義的概念是,人體感受風寒邪氣,人體感受寒邪就可以叫做狹義的傷寒。為什麼加個風呢?

因為風為百病之長,如果只有寒邪,沒有風邪帶領的話,寒邪不能單獨傷人。(因為風邪是善行而數變的,只有風邪帶領寒邪才能夠傷人。)

所以我們在講傷寒的狹義概念的時候,要將風、寒邪氣並稱。

05.05,人體感受風寒邪氣,而且還要加乙個「感而即發」,感邪以後馬上發病,這是為了除外伏氣溫病。冬傷於寒,邪氣潛伏體內,沒有發病,春必病溫,這是《黃帝內經》的話。

你說是不是感受了寒邪了,是!可是到春天才發病,它就不叫狹義的「傷寒」了,它屬於廣義的傷寒範疇。

所以我們在給狹義「傷寒」下定義的時候,是「指人體感受風寒邪氣,感而即發的病證」。

這個概念或者說是這個含義是我們要學《傷寒論》的時候必須知道的,我們的題庫裡是以名詞解釋的方式,或者是以選擇題的方式,經常出現「傷寒的含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06.10,《黃帝內經·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大家琢磨琢磨這個傷寒是什麼概念?是廣義的概念。

《難經》裡說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在這段話裡頭,它既有廣義的含義,又有狹義的含義。「傷寒有五」的「傷寒」是廣義的。其中「有中風,有傷寒」的這個「傷寒」是狹義的。

所以古代關於傷寒的廣義和狹義的概念,經常在書裡用得到。

另外,在《千金要方》引《小品方》裡的一句話說:「傷寒,雅士之詞,雲天行、瘟疫,乃田舍間號耳」。

07.05,這些病,知識分子、醫學家把它叫做「傷寒」,可是田舍間,那些種地的百姓們把它叫做天行病、瘟疫病。

《肘後方》裡說:「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

凡是那些達官貴人,那些知識分子,醫學家說文雅的話,把這些病叫做「傷寒」,而民間的百姓把它叫做「時行」。

「天行」也罷,「瘟疫」也罷,「時行」也罷,這都是指的「外感病」,都是指的具有傳染性、流行性的一類疾病。而知識分子們,醫學家們都把它叫做傷寒。

由此可見,傷寒的廣義概念和傷寒的狹義概念,在古代的醫學著作中廣泛存在的。

08.20,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以後,要把西醫的術語翻譯成中文。翻譯的時候,自然就要尋找漢語中固有的一些詞彙來翻譯西醫的術語。

由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那種腸傷寒和副傷寒,在翻譯的過程中怎麼辦呢?找來找去,這些傷寒是以發熱為主要特徵的,腸傷寒和副傷寒,就從中醫的術語裡選了乙個詞,就選了「傷寒」。

應當說,西醫所說的那個「傷寒」是專指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劣性傳染病,它和中醫所說的有廣義含義和狹義含義的「傷寒」,含義是不一樣的。

當然,中醫用**傷寒病的這種辨證論治的方法,去**西醫所說的那個傷寒病,那個傷寒病在一定的階段,用中醫中藥的手段去**,還是有一定的療效的。所以說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

09.30,《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在古代就叫「雜病」。「論」是什麼意思?

我在這裡引用了劉勰《文心雕龍》的一句話:「論也者,彌倫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彌」就是廣泛的意思,「論」是收集的意思,「群」就是眾,廣泛的收集眾多的醫家的觀點,去研究、去**乙個問題。

因此《傷寒論》應當是眾多醫家,**傷寒病經驗的乙個綜述、總結。

《傷寒論》是公元2世紀前中國醫藥學成就的總結。為什麼說它是總結啊?因為它的體裁,《傷寒論》,《傷寒雜病論》,「論」的體裁的意思就是一種綜述,收集了眾多醫家****外感病,和**雜病的這種經驗的乙個集合。

11.00,第乙個問題我們就談完了,第二個問題我們具體談談《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

內容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談,乙個從它10卷22篇各篇都大體是什麼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談。

另外,從理、法、方、藥的角度來談。

首先我們看10卷22篇的內容。這22篇,第一篇簡單地寫是辨脈篇,第二篇,平脈篇。

辨脈,主要是辨別病脈,平脈,「平」,正常的意思,平脈有一大部分內容是講平人的、正常人的脈象。

當然,「平」也有辨的意思,在平脈篇裡頭也有一部分內容是講病脈的。這兩篇內容屬於仲景脈學的精華。

12.20,仲景脈學在中醫脈學的發展史上介於《黃帝內經》和王叔和的《脈經》以至李瀕湖的《脈學》之間的過渡階段。

中國脈學的發展,《黃帝內經》是奠基,張仲景是進一步發展,而到王叔和的《脈經》,特別是到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使脈診走向完善。

我們今天講《診斷學》的時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脈經》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的內容。

而從《黃帝內經》到李瀕湖的《脈學》之間的過渡就是張仲景的辨脈篇和平脈篇。因此許多它的脈象主病和我們今天所學的有不一樣的地方。

13.10,在《傷寒論》裡頭,遲脈,我們今天都說是主陽虛,氣血執行遲滯才導致了遲脈。可是在《傷寒論》中,脈遲,既可以主陽虛,而常常主「陰血不足」,陰血不足,氣血執行遲滯,因此出現了遲脈。

我們以後講遲脈的時候,「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明明講的是遲脈是主營血虛。

13.50,再說這個浮脈,我們今天學的時候都是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氣抗邪於表,氣血浮盛於外,所以脈輕取即得。但是主表的這種浮脈是「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水漂木」,

所以我們學脈學的時候都是這樣來講。

但是在《傷寒論》中,浮脈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熱。像白虎湯適應證,「傷寒,脈浮滑,此表無寒,裡有熱,《白虎湯》主之」,那個浮脈就主熱。

像「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那個浮脈也主熱。像「心下痞,按之軟,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那個浮脈還主熱。

為什麼浮可以主熱?主熱的浮脈是乙個什麼樣的特徵?實際上主熱的浮脈是指「裡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湧,血管擴張」,那麼既然血管擴張的話,脈輕取即得,仲景就把這種脈象叫做「浮脈」。

但是主熱的這種浮脈,輕取即得,重按滑數有力,這是和「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這種主表的浮脈是不同的。

15.10,所以,當我們學習仲景的脈學的時候,我們明顯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脈學和後世的脈學,和當今所學的脈學是不一樣的。

如果大家想研究一下,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由《黃帝內經》到《脈經》到李瀕湖的《脈學》之間過渡階段的脈象主病的話,那麼你可以看《傷寒論》的《辨脈篇》和《平脈篇》。

15.35,第三篇是《傷寒例》。

《傷寒例》這篇內容可以看成是張仲景對外感熱病的認識的總論。

它引用了大量已經遺失的《陰陽大論》的內容,也引用了《黃帝內經》的一些內容。

它講了人和自然的關係,自然界正常氣候的變化,自然界異常氣候的變化。講了外感病的成因和分類,講了外感病的**原則、護理原則、預防原則。

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對外感熱病的乙個總的論述。

我想講溫病的老師肯定也提到了《傷寒例》對溫病學的貢獻,所以關於伏氣溫病的問題在《傷寒例》中都可以見到。

16.45,第四篇是《痙溼暍》。痙病是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牙關緊急的,抽風一類病;

濕病是感受外來的溼邪所導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顯然它是屬於廣義傷寒的範疇。

由於《傷寒論》中的「六經病證篇」主要描述的是狹義傷寒和狹義傷寒發生以後,在它的演變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病證的辨證論治。

所以《痙溼暍》放在這裡主要是和後面的狹義的傷寒、中風相鑑別、相比較的。

在《金匱要略》裡有「辨痙溼暍病脈證並治」,有證候、有方藥,在《傷寒論》裡「痙溼暍病」只有證候,沒有談到**方藥。

17.50,所以在《傷寒論》裡放這樣一些內容主要是和狹義傷寒鑑別、比較的。

這四篇內容我們的教材裡是沒有的,我們把它叫做前四篇。

傷寒論網課學習內容總結

一 本節學習了傷寒的含義 1.廣義 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2.狹義 是指外感風寒 感而即發的疾病,即 傷寒有五 中之 傷寒 傷寒論借傷寒之名寓診治疾病規律的巨著。專碩 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來關注臨床,為當今臨床,未來學科的發展,提供支撐。傷寒學 以 傷寒論 以及歷代醫家研究與發展 傷寒論 的學術成就...

傷寒論的學習體會

一,背誦為先 以前閱讀了 名老中醫之路 從中看出,名老中醫們反覆強調,中醫入門的最佳門徑就是踏踏實實背誦。傷寒論 是中醫裡面最光輝璀璨的明珠,劉渡舟教授稱她為 中醫之魂 日本人尾臺榕堂先生說 研究張氏方,能自幼而壯而老,造次顛沛,必在於斯,猶如身在當時,親受訓誨,則自然術精技熟,遇病開方,靈機活動,...

劉渡舟談《學習傷寒論的點滴體會》

以 傷寒論 來說,它是一部公認的經典巨著,是中醫臨床的指南。但由於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資料的大量總結,我們發現它在敘徵方面有的則過於省略。例如,五個瀉心湯的 心下痞 是以 為主,但從臨床上來看,痛的與不痛的兩種情況皆有。這是事實,用不著大驚小怪。另外,心下痞,還可出現心下隆起一包,形如雞卵太小,按之...